APP下载

国学经典与立人教育

2022-03-17王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1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包拯曾国藩

王耿

编者按

自2019年秋季起,国内部分省市高一学生使用新教材。新教材“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选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另外,新教材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有关文件精神,本刊遴选出100篇精品,按“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国学经典与成人教育”“国学经典与成才教育”等系列分类刊发,并在杂志官微发布在线微课教学,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国学知识。

居敬而行简

经 典 重 现

仲弓①问子桑伯子②。子曰:“可也,简③。”仲弓曰:“居敬④而行简,以临⑤其民,不亦可乎⑥?居简而行简,无乃⑦大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篇》

注释  ①仲弓:冉雍的字,他是孔子的弟子。冉雍与冉耕(字伯牛)、冉求(字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他曾任季氏私邑长官,为政“居敬行简”,主張“以德化民”。②子桑伯子:人名,鲁人。传说子桑伯子是个隐士,不拘小节。孔子认为他有质无文,过于粗略简易。③简:本义为“竹简”,引申为“简单、简略、简朴、简慢”。选文中前四个“简”均指简要、不烦琐,后一个“简”有简慢、怠慢的意思。④居敬:做事心存恭敬。⑤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⑥“不亦……乎”是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其中的“亦”是个助词,凑音节,不能翻译成“也”。⑦“无乃……乎”是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应该翻译成“恐怕……吧”,用来缓和语气。⑧大:通“太”。

经 典 解 读

译文  仲弓(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啊,(他)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理百姓,不是可以吗?(但是)内心粗疏,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慢粗疏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这番话说得对啊。”

核心密码 “居敬”是态度,“行简”是智慧。“敬”即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诚敬之心来应对万事万物。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大到治理国家,小到应对日常生活等,态度都要恭敬认真。“简”指工作方法,即做事要抓住重点,要顺势而为,要务实高效。为政者如果对政事、对百姓心存敬重,严于律己,那么做事自然就会从简,自然就会高效;反之,为了标榜“简”而刻意地去简单化,“简”就变成了一种权术和手段,这就不是我们追求的“简德”了。

经 典 故 事

李鼎铭与精兵简政

李鼎铭(1881—1947),字丰功,陕西米脂人。1923年,担任榆林道尹公署顾问、科长。1926年,他因病返故里,开始钻研中医,遂成良医。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鼎铭的思想开始转变,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1940年秋,李鼎铭与国民党米脂县县长交涉,最终让其允许八路军征收抗日救国粮。1941年,陕甘宁边区为了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行“三三制”,开展普选运动,李鼎铭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副议长。1941年冬,在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他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陕甘宁边区的军民面临物资供应上的严重困难。同时,随着队伍的发展,根据地政府机构变得庞大,开始不适应敌后战争的环境。当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边区召开的参议会上作了重要演说,强调团结抗战的宗旨,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

党外人士李鼎铭大受鼓舞,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精兵”是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简政”是要求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对李鼎铭的提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特别重视。毛泽东说:“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参议会经充分讨论后,最后通过了“精兵简政”的议案。此后,不仅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政策,而且中共中央还把这项政策推广到了党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当年冬天,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就精简了24%。在各根据地,党政军脱产人员一般只占全民人数3%以下,军政费开支大为减少,边区人民群众的负担大为减轻。

1947年12月11日,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临时驻地绥德县义合镇,李鼎铭因病去世,享年66岁。在追悼会上,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都送了挽词。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李鼎铭家乡群众的要求,决定将米脂县桃镇小学命名为“桃镇鼎铭学校”,以资纪念。

(摘自2015年第9期《世纪风采》杂志,有删改)

经 典 启 示

精兵简政是抗战时期克敌制胜的十大政策之一,这一正确政策使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紧缩、高效、灵活的党、政、军机构,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工作效能,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办事效率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人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抗日,加强边区建设特别是政权建设,为夺取全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 典 重 现

季康子①问政②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③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④?”

——《论语·颜渊篇》

注释  ①季康子:名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其谥号为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是当时鲁国的权臣。鲁哀公十一年,齐国攻打鲁国,叔孙氏、孟氏怨季氏专权,不肯听从季康子的号令,没有将齐人拦在国土之外。季康子任用孔子的弟子冉有,击退了齐人。同年,季康子迎回了流浪列国十四年的孔子。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卒。②政:本义是纠之使正,匡正。这里指政教。③正:端正,公平公正。④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谁敢不正呢?“帅”同“率”。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即公平公正地处理众人之事。您自己率先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核心密码   此章言为政在乎修己。正人先正己,律己方能律人。遵规守法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为政者要以身作则,要强化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率先垂范,修身正己,方能“不令而行,上行下效,使天下都归于正道”。唯有立身正、为政正,执政者才能聚人心、合众力,开拓施政新局面。

经 典 故 事

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来告他亲人包勉的状。包勉是包拯哥哥的独子。原来,包勉做沙县知县时,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包拯大怒,命人把包勉拿来问罪。包勉在事实面前没有抵赖,但他请求包拯看在他母亲面上,饶他一次。原来,包拯出生时因为皮肤太黑,他父亲就把他当作怪物抛弃了,后来是他大哥把他捡回来的。当时大嫂王凤英刚生下包勉,有了包拯后,她要同时带两个孩子,精力上照顾不过来,奶也不够吃。为了养活包拯,王凤英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别处,一直抚养包拯到7岁。所以包拯喊大嫂“嫂娘”。

包拯想,如同亲娘般的嫂嫂一直教导自己做官要清正,要为老百姓干好事,自己如果顾念私情有意包庇,这不符合她的心愿。没想到,包勉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要被治罪了,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为儿子求情。包拯当着很多人的面跪在嫂嫂面前,悲恸地喊着“嫂娘”,请求嫂嫂原谅他。他说:“嫂娘,侄子有罪,应当依法治罪。我若治了他的罪,就是出于公心;我若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并且一直教导我为官要公正,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为百姓做事呢?”包拯这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嫂嫂,她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细细品味包拯的话,她认识到包拯确实是一个忠心秉正、公而忘私的盖世忠臣。她暗恨包勉贪赃枉法,而包拯按律条铡包勉的确是理所应当的。嫂嫂抬头望着天,良久,长叹一声,最终她颤抖着双手将包拯搀扶起来:“人家都称你为‘包青天’,你就按法律处置吧。”

此后,包拯对他的哥哥嫂嫂更加尊敬,承办一切包勉应该做的事情。包拯担心自己的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一生为官公正清廉,大公无私,成为后世所有当官者的榜样。

(选自“百度文库”《刻在石碑上的故事》,有删改)

经 典 启 示

言传不如身教。要求别人把事做好,自己必须首先做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做到。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为官者要想“出淤泥而不染”,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时刻严以律己,防微杜渐,方能养成浩然正气。

经 典 重 现

子张①问入官②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也。”子张曰:“安身取誉如何?”孔子曰:“有善勿专,教不能③勿搢④,已过⑤勿发⑥,失言⑦勿踦⑧,不善辞勿遂⑨,行事勿留⑩。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大戴礼记》

注释  ①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陈国人,为孔门十二哲之一。子张出身寒微,“性情偏激”,但在孔子教育下成为“显士”。子张虽学干禄,常问政于孔子,但未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子张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创立了位列儒家八派之首的“子张之儒”。②入官:入仕,做官。③不能:这里指才能不够的人。④勿搢:不要过分摇动。这里指不要揠苗助长。搢,振動,摇动。⑤过:过错,犯过错。⑥发:这里指对别人的过错揪住不放,或自己重犯第二次错误。⑦失言:错误的言辞。⑧踦:脚跛,行走不便。这里指找歪理掩饰,狡辩。⑨遂:遂愿。⑩留:滞留。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子张问孔子要如何做官从政。孔子说:“最难的是安定自身而博取赞誉。”子张说:“怎样做才能够安定自身而博取赞誉呢?”孔子说:“有好处自己不要独自拥有,要分惠于人;教导才能不足的人,不要超过他的接受程度;已经犯了的过错不要重犯;讲错的话不要找歪理狡辩;审讯诉讼时不要被不占理的一方所诳骗而遂了他们的心愿;正在处理的公事不要拖延滞留。君子做官从政能按这六条去做,那就能自身安定而获得赞誉,政事也就会顺利了。”

核心密码  子张问做官的方法,孔子却答非所问,答的是做官的境界“安身取誉”。“安身”是对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取誉”是对外,是他人发自内心的赞誉。为政者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实至名归。“安身取誉”既是做官为政的境界,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境界。

经 典 故 事

曾国藩清理积案

1869年,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虽然他担任直隶总督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整顿吏治上却政绩斐然。尤其是在清理狱讼上,他在短时间内就将直隶积压多年的案件审理完毕。

他的前任官员办事拖沓,督促不严,以致“风气之坏,竟为各省所未闻”。曾国藩在奏折中称:“直隶之吏治,臣入境以后,略询民间疾苦,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闻有州县到任年余,未曾坐堂一次,讯结一案者。”当时,直隶全省案件的积压已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曾国藩上折称:“臣履任月余,见直隶日行公事,讼案居十之七八,他件不过十之二三,积压极多。”“督署应题之本,未办者二百三十余件,府局京控(上告到京城)上控之案,未结者一百三十余件,各属委审及自理之案,未完者殆以万计。或延搁二三年,或五六年八九年不等。吏治之疲,民生之困,端由于此。”直隶积压的案件多达万起,官员办理拖延的时间长达数年,这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苦,因而清理积案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曾国藩与负责直隶刑名(司法)的臬司张树声合作,“日夜孜孜”,“力筹清厘积案之法”。曾国藩制定的《直隶清讼事宜十条》内容具体,条条切实可行。张树声制定的《直隶清讼限期功过章程》是补充条款,对清讼进程有具体的时间规定。经过一番整顿,曾国藩在八个月的时间内将直隶的清讼之事完结,“历据各属审结,并注销、息销(同治)七年以前旧案一万二千零七十四起”。

(选自搜狐网“看历史”栏目中的《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有删改)

经 典 启 示

关于为官之道,曾国藩看重“勤、恕、廉、明”四字。“勤”是风范,“恕”是“恕道”,“廉”是德行,“明”是素养。为官理政者应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和明以应务”。

(责编 / 严芳)

3608500589282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包拯曾国藩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的“愚笨”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包拯智擒偷锅贼
曾国藩吃牢饭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曾国藩背书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