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杜甫的《登高》

2022-03-17张传松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1期
关键词:沙鸥悲秋作客

名师介绍

张传松 / 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衡水实验学校。

登  高

【唐】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经典解读

古人有“登高”的情结,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实际上,“登高而赋”是一个“睹物兴情”的文学创作的过程。诗人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渺无穷的宇宙苍穹,感觉人的力量微弱渺小。诗人心中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沧桑等情绪便自然产生。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片混乱。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诗人带病登台,想借此排解心中挥之不去的苦痛。

一、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

杜甫诗歌最鲜明的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其中“沉郁”指诗的情感深沉、浓郁。《登高》开篇点出一个“哀”字,为全诗定下哀痛、哀伤的情感基调,诗人丰富的情感喷薄而出。

深切的思乡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万里”既指夔州与家乡的地理距离之遥,更指诗人与家乡的心理距离之远。因为诗人贫困无钱,只得向南漂泊投亲,与北归回家的目标越来越远,他的思乡之情却是与日俱增。“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诗人思乡思亲,思不能寐。“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春归人未归,诗人思乡思归却不能归。

壮志未酬的遗恨之情。“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指诗人已到风烛残年,诗人写作此诗时已到知天命之年。生活的困顿、疾病的折磨、仕途的失意,是否让杜甫精神颓废、放弃理想呢?没有。公元768年,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他在《江汉》一诗中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是诗人“暮年心犹壮”的表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长期漂泊的痛苦之情。长期的漂泊生活到底让杜甫承受了怎样的生命之痛,我们可以通过读杜甫的诗来感受。一是生活窘困。如“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一代文人如丧家犬一样无所依归,靠人接济获得果腹之食,心中该有多悲凉。二是前路渺茫。如“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晓发公安》),诗人漂泊到公安,也无法寄居安身,只得继续漂泊,但何时是归日,何处是归处,诗人茫然不知,忧心忡忡。三是孤苦无助。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茫茫天地间,水阔浪急,自己到处漂泊,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无依无靠,恐惧而无助。

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什么诗人感觉“艰难苦恨”?因为此时的杜甫处境艰难。他的好友严武去世,他最小的儿子因饥饿而夭折,诗人内心悲凉孤苦。尽管已到了穷困潦倒的生命尽头,他依然情系国家、心系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死方休”的伟大人格。

他的喜是国家之喜。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四川漂泊,突然传来“蓟北”已收复的捷报,不由喜极而泣。想到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喜欲狂”,完全把自己生活上的窘迫抛之脑后,表现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情怀。

他的悲是国家之悲。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此时,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他年老体衰,百病缠身,凄苦不堪。诗人向北眺望,眼前似乎呈现“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禁不住老泪纵横。诗人身在洞庭,心在長安,他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登高》是蕴含情感最复杂的诗篇。诗人还抒发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之感,百病缠身的痛苦感,“亲朋无一字”的孤独感,“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的生活的艰辛等。

二、丰富自洽的文化体系

杜甫的大量诗作形成了一个圆融自洽的文化体系。我们品读他的诗作时,只有把其单篇诗作放在他的“群诗”系统中去赏析,才能品味出诗的真意。

杜甫诗中的鸥鸟意象。杜甫的诗中出现鸥鸟形象的频次是比较多的。《登高》一诗中的“鸟飞回”是指群鸟飞回,还是独鸟飞回呢?杜甫描写过群鸥,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客至》写于公元761年,杜甫在朋友帮助下建起成都草堂。诗人有好友严武资助,生活安定,朋友们经常拜访聚会,他的心情畅快、闲适,所以,他笔下是欢快翩飞的“群鸥”。而《登高》中出现的“鸟”只能是一只孤苦的鸟。《登高》写于严武病逝后,杜甫因失去依靠、生活无着而踏上漂泊之路,来到夔州。在此之前,诗人写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抒怀》)。此诗中的“沙鸥”是诗人的自况,以此来表现诗人孤独无依,居无定所,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只有联系杜甫众多诗作中的鸥鸟意象,我们才能更好地体味“鸟飞回”中蕴含的凄凉孤独的感情。

杜甫诗中的景物隐喻。“风急”这一自然现象如何折射国势危急呢?其实,用自然之景隐喻国家形势已成杜甫的创作习惯。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的“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浮”,都暗示了唐朝局势不稳,国家动荡,大厦将倾。“风急”当然也有这种暗示。所以,只有把看似平常的景物,放在杜甫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去理解,学生才能品味出景物的旨趣。

杜甫的系列疾病诗。为了更好地理解杜甫诗中的抒情名句,我们也要关注他中晚年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态。“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多病”,看似有点夸张,但实际上是一个事实的陈述,表明杜甫身患多种疾病。单读此句也许不能令学生感同身受。如果学习一下杜甫写病及病痛的诗,那么,学生就能理解诗人“艰难”“苦恨”到何种程度。

先看杜甫所患的疾病。杜甫共有约1400首诗歌保留下来,其中写疾病的诗约有200首。这些疾病诗是杜甫中晚年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杜甫中晚年贫病交加的真实状况。杜甫身患十多种疾病:在“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中,他患风湿性关节炎和头痛;在“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他患疟疾;在“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别蔡十四著作》)中,他患糖尿病;在“肺气久衰翁”(《秋峡》)中,他患肺结核;在“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中,他患白内障和耳聋等。再看看这些疾病对杜甫的折磨。仅以疟疾为例,在“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疟疾一发作,高寒高热交替进行,折磨诗人一整个秋天,并且这个病几乎折磨了诗人一辈子。人们常说,病来心绪易凄凉。而杜甫百病煎熬,又加风烛残年,仕途无望,壮志难酬,生活无着,诗人心里更添痛楚,更加绝望。

杜甫的系列饮酒诗。如何理解“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新停”?有一种解释为“杜甫晚年因病戒酒”。第二种解释为“杜甫因无钱买酒而戒酒”。第三种解释为“诗人刚喝了几口酒,就停杯了”。到底哪一种解释更为合理呢?只有放在杜甫的系列饮酒诗中加以分析,我们才可能找到较为贴切的答案。

《登高》作于大历二年的重阳节, 作于同一天的还有组诗《九日五首》。《九日五首·其一》中的“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就写了诗人重阳独酌、抱病登台的情景。此时,杜甫虽老病交加,但并未因此而戒酒。那么,“新停”到底是何意呢?我们分析组诗《九日五首》就可明白,如“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等,由于没有亲人和友人的陪伴,诗人不再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不再有太平岁月的闲适心境,诗人喝酒时也没有了当年“传杯不放杯”的兴致。于是,诗人一两杯酒下肚便放下了酒杯。“新停”一词将当时作者心境的孤独和环境的冷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明代胡应麟评《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诗的中心“悲秋”展开。

铺排渲染,笔力千钧。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颈联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就是说八层意思里无不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年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齿无为,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這种种可悲的叠加,使读者感同身受,更加体味到诗人心境的凄凉。

景中含情,寄寓深厚。诗人在前两联极力描写“悲秋”的意象,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风急”表面上是写夔州的自然环境,实际暗喻国家内忧外患、国势危急。“猿啸哀”中的“哀”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哀己、哀民、哀国的痛楚。“鸟飞回”不是什么迎风飞翔、盘旋往复的群鸟,而是象征诗人左冲右突、无所依傍,孤独漂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时空角度展现了一幅境界旷达、意象宏阔的秋景图,以此表达诗人浓浓的哀愁充塞整个天地间,无法排遣。落叶飘零,江水东逝,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律诗的颔联、颈联对仗是一般常识,对于“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杜甫来说,他的诗句对仗更加工稳,读起来更富有韵律感。诗的首联两句即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有句中对。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沙”对“渚”,“白”对“清”等。诗的尾联使用双声叠韵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我们欣赏诗歌,既要从大处着眼,整体感知诗人传递的感动与情怀,也要注意细处,体察诗人幽微潜隐的匠心与巧思。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精练,意蕴隽永,往往在寥寥数语间展现出诗人内心幽微的情怀。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再现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亦可通过体悟系列群诗来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通过情感共鸣与诗人精神相往来,这些都不啻为诗歌鉴赏的审美切入。

(责编 / 严芳)

3370500589286

猜你喜欢

沙鸥悲秋作客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沙鸥数点向青天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心随沙鸥飞何处?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
沙鸥的人生哲学值得深思
荣誉·事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