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新闻业的新形态、新进路和新规制

2022-03-17唐铮王欣欣

新闻爱好者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闻业时代

唐铮 王欣欣

【摘要】正在广泛落地的5G技术赋予了新闻内容产业丰富的发展和想象空间,也必然带来生产模式上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中国新闻业在生产、分发和消费各个层面发生巨大的嬗变。从方兴未艾的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沉浸式传播,到Facebook全力下注的元宇宙。业已公布的5G技术参数将为我们预测新闻内容市场的实践性突破提供重要指标,从而预测5G时代新闻产品在形式、载体和技术模式上的转型升级。基于此,现先廓清5G背景下新闻业的新特征,进而探讨由此使得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进路,最终提出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应对策略。

【关键词】5G新闻业;转型;规制

经过了两年商用试水和用户普及,5G应用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新态势。2021年也因而被称为5G应用规模化发展元年。预计到2023年,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将超过50%,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1]用户数的大量增加将赋予中国新闻业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技术是传播的先验。新闻业总是先进技术的率先实践者和受益者。技术的进步必然催动新闻业在生产、分发和消费各个层面发生巨大的嬗变。本文基于5G背景下新闻业变化的必然性,根据5G的相关技术参数分析新闻业的新特征,进而探讨这些用来生产和实践的新特征的新进路,最终提出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应对策略。

一、5G技术发展与新闻业的新形塑

正如伊德所言,對于人类来说,没有技术的生存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2]从2G技术应用以来,历次通信技术变革都反复地证明,技术发展与新闻业革新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新技术不断形塑着媒介的新形态,驱动新闻业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与转型。

2001年,我国彻底停用1G技术,全面进入以数字语音技术为核心的2G网络时代。2G用户实际体验速率为10Kbps,峰值速率可达到100Kbps,能够支持用户在线浏览文字并传输几十K大小的图片。2G的普及应用开启了电子阅读模式,促使计算机成为“第四媒体”,门户网站成为即时的信息资源聚合和服务平台,电子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体上百年的垄断格局。

2008年,3G技术投入使用。3G基础传输速率达到384Kbps,峰值速率达到2Mbps,能够支撑“点对点”传播的新模式,这使得BBS、微博等个人门户成为个人与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社交中心”,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3]

2013年,4G移动通信时代全面开启。4G技术拥有100Mbps的下行速率,10Mbps到20Mbps的上行速率,能充分满足用户实时移动接入互联网的无线通信要求,并促进云计算算力大幅提升。4G时代,社交媒体通过营造社群关系来实现具有类似偏好的圈层内部信息传播,算法推荐则充分发挥个性化信息和精准传播的优势,起到构造流量入口、捕捉用户黏性的关键作用。[4]4G时代,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的首选媒介,移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格局形成了重度颠覆。

从2G时代到4G时代,虽然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从参数上只是传输速率的提升,但每一次技术升级都会对传媒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可预见的是,5G时代,技术发展仍将遵循上述规律,给新闻业带来颠覆性变化。

目前,新闻业已经开始尝试对5G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例如2018年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手三大运营商和华为公司共同搭建5G新媒体平台,完成了4K、8K超高清视频的制作与传输。2021年牛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布置了上百台4K超高清摄影机,拍摄到的画面被瞬时合成为全景影像。用户能够自由切换观看视角,全方位欣赏节目。市场上也出现了VR眼镜等轻量化、便携化的终端设备。不过,当下5G在新闻业的应用发展较为缓慢,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其他领域相比处于落后地位。这是因为5G技术商用还没有受到消费级用户需求的强烈驱动,也未达到运营商网络设备的自然更换周期。[5]中国联通与华为共同发布的《5G新媒体白皮书》认为,媒体行业将首先享受5G红利。[6]未来三到五年内,5G技术必将以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成为重塑新闻业传播形态的重要力量。

二、5G背景下新闻业的新形态和特征

目前,5G的关键技术参数已经全部公布,由此能够预测出新闻业未来可能的实践突破。相比于4G网络,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备增强移动带宽,超高体验速率,超低时延通信和万物互联四个核心特征。

第一,5G最主要的改变来自于技术性能的提升。5G的非独立组网方式可将上行速率提升到100Mbps,下行速率超过1Gbps,最高可达10Gbps,比4G的传输速率提升了10到100倍。换算为下载1GB的视频,仅需零点几秒就能完成。另外,4G时延在20毫秒左右,严重影响VR和AR的使用效果。而5G时延可控制在毫秒级,足以响应VR和AR的播放要求。因此,借助5G的大带宽和高速率,超高清视频将彻底突破技术障碍,成为5G时代新闻产品的最主要形态,并在多维度感知和沉浸式交互上取得突破进展。VR新闻和AR新闻将取代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形态,成为5G时代的主流新闻产品。

超高清视频在提高视觉体验、拓展多元视野和获取细节信息三个方面较高清视频都具备极大优势。更加清晰、逼真的画面将引导用户从以文字为主的阅读模式彻底转移到以视频为核心的观看模式上来,形成新的“视频为王”时代。

业内对沉浸式视频的向往从当下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就可见一斑。“元宇宙”是完全以立体沉浸式视频形态建设的虚拟空间,是互联网、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区块链、产业互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孪生等互联网全要素的融合形态,能够实现超越现实世界的“共享虚拟现实互联网”和“全真互联网”。[7]互联网巨头Facebook不惜更名“meta”,整体转型建设“元宇宙”。尽管这一行为被业内认为是一场豪赌,但代表了业内对5G时代新闻产品可抵达的沉浸式仿真极限的设想。

第二,5G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运算能力,为传媒生态进一步智能化提供先决条件。边缘计算(MC)是一种比云计算更先进的运算形式,能够在数据源头的附近,就近直接提供最近端的服务。[8]边缘计算可以降低人工智能运算过程中的延迟,更加迅速、可靠地满足多元信息服务需求。[9]碍于4G技术的限制,边缘计算一直无法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影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5G技术将为边缘计算提供足够的算力支持,打通这一被计算机界称为“人工智能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障碍。

边缘计算的赋能将全面介入新闻编辑室,为新闻业提供创作支持。“5G+AI”将实现包括智能感知与即时反馈、智慧场景塑造、数据解析和探测、智能内容生产等新的生产模式。其中,智能感知与即时反馈方式可随时随地收集数据反馈并即时分析,根据用户具体场景落实新闻策划。智慧场景塑造方式可根据场景感知驱动智能硬件和数据分配信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实现基于触觉互联网的人机交互。[10]数据解析和探测方式能够有效识别新闻素材,既能替代人力审核监管海量视频,又能根据用户要求智能开展视频编辑创作,包括自动补帧增强新闻画面质量,色彩智能修复,通过语义解析技术实现新闻视频主题深度适配等。

第三,5G的网络切片技术能够满足多形态智能终端的高速运转。网络切片技术能够将网络切割为相对独立的分层网络,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不同场景之间的联网服务。[11]网络切片技术下,每平方公里内终端设备的连接能力从4G时代的10万台扩展到5G时代的100万台。

当下个人移动终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碍于4G的技术瓶颈,主要的技术革新只能围绕扩大屏幕面积和提升清晰度来进行。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更多是作为附着性工具,无法彻底离身。[12]而5G时代的智能终端设备将呈现形态多元化和高度联结的特征,直接以媒介终端的属性嵌入人类生活,将身体变成技术语言容易识别和掌控的存在。[13]人机交互方式也会发生跨越式转变,从当下的触摸屏幕操作,逐步升级过渡到体感交互控制,自动追踪眼球、识别脑电波等无形互动方式。

三、基于5G的新闻业发展方向

第一,为匹配5G时代泛视频及其移动终端的特征,需要提升技术运用水准,打造和应用一批能够匹配5G技术发展的新型新闻生产工具,提早将超高清视频、VR和AR视频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环节作为新闻业升级的首要改造对象,引入云协同、云导播、云转码和多屏协同联动播出等新的新闻生产工具。例如,广泛引进5G视频采编背包、5G超高清制播和5G轻量级演播室等先进制作编发设备,搭建与超高清视频、VR和AR视频相匹配的制作和渲染设备。在云服务平台上完成视频剪辑制作、渲染、存储、异地共享,以及在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切转和贯通等工作。

第二,结合5G时代终端设备更加多样化和高度联结的特征,传感器新闻这一新的新闻生产形态将得以普及,为5G时代的新闻产量带来爆发性增长。传感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海量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传统新闻策划多来自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经验判断,人对事物的观察和选择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传感器可以拓宽信息采集的范围和视角。[14]已有的公共采集设备、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以及无人机等都是传感器。4G时代,街头摄像头采集信息、路人随手拍等都可以成为新闻采集方式。5G时代,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展,以“万物皆接入点”的姿态成为无处不在的新闻采集主体。智能传感器还能够提升预测性报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报道的准确性。过往媒体囿于技术制约,只能将新闻生产重心放在业已发生的新闻事件上,对新闻现场尽可能进行复原再现,而智能传感器在帮助用户感知外界环境和使用场景方面更加专业,可以弥补人力之不足,更加专业而准确地在天气、流行病、经济发展等领域做出前瞻性报道,推动新闻的多样性和智能化。

第三,5G时代,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将彻底摆脱现有的生产流程,用网状生产方式取代线性生产流程。喻国明认为,媒介的概念从有限输入源、有限时空选择、有限内容,到无限渠道、无时无刻、无限内容,加之个体化框架的内置,构成了一个生态级的复杂系统,这使得传统意义上将媒介看作是信息传递工具的认知范式已丧失解释力。媒介的关系联结属性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媒介形式逻辑。[15]此前,4G时代虽然出现了新闻生产者的数量激增和新闻产品的极大丰富,但生产流程依然遵循“新闻生产者—编辑者—审核者—发送者”的线性顺序,新闻生产方式也仍然处于严把关、精制作和线性流程的传统媒体专业生产范式下。可以说,4G之前的媒体更替只是新瓶装旧酒,只有存取媒体内容的载体发生变化[16],而生产方式仍然是旧的。

5G时代的人机交互能力,能够以网状新闻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线性新闻生产流程,实现非线性生产流程和复杂的新闻交互生产。在网状新闻生产方式中,生产环节由虚拟层、算法层、实体层构成。虚拟层采集并存储新闻信息,算法层分析并处理,最后交付给实体层进行输出。这一模式已经在计算机领域和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充分验证,也将在5G时代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复杂交互此前仅仅在大型网络游戏或远程医疗、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应用,从未出现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而5G技术将使新闻产品实现更多的复杂交互,出现大型“类游戏”新闻产品和沉浸式新闻场景。新闻生产流程将从“一对一”被重构为“多对多”模式,实现采集、制作、审核、编辑、分发等环节互相融合、交互进行。

四、5G背景下新闻业转型的治理建议

第一,为了促进5G时代内容产业的繁荣发展,必须厘清与5G技术相匹配的新闻生产策略,制定包括生产流程再造策略,人才培养策略和人工智能协同策略在内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的生产策略。

其中,生产流程再造方面,需要按照網状信息流的生产模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新定义新闻生产流程,实现“人工智能+采集”“人工智能+内容输出”“人工智能+剪辑”“人工智能+审核”“人工智能+分发”的全链路智能化生产流程改造,使得新闻生产流程充分匹配新型新闻生产形态。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提升新闻生产者了解和使用新兴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具有复合媒体技能的新型传播人才,加强他们的数据应用能力、社交传播能力、移动化生产运营能力、交互产品制作能力、全息报道能力、人机协作能力、跨界整合能力、运营推广能力等,全方位适应“5G+4K/8K+AI”的时代需求。人工智能协同策略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将人的智力与机器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和科学分配,将5G技术所能达到的AI功用发挥到最大极限。

第二,5G技术不仅引入了新的新闻产品形态,还驱动着新闻产业链的形塑。目前不同行业间技术终端和应用消费之间的鸿沟巨大,行业间沟通成本偏高。需要消除行业与产业的壁垒,加强传媒相关产业联动,构建互融互通的生态系统。

5G背景下,新闻业不再简单从属于新闻生产者,而是存在于通信设备商、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共同搭建的网络生态系统中。基于5G技术形成的生态系统可分为三个层级:上游是技术设计层,包括技术的基本原理、布局和标准;中游是具体应用开发层,负责研发基于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下游是应用消费层,使用中游提供的具体应用技术来生产对应产品。4G时代以来,新闻业一直身处下游的应用消费层,导致技术公司成了新闻内容类型和特征的决定者。给传播主导权和引导力带来了一系列后患。因此,5G时代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新闻业的需要,推动智能终端的设计和上市。更重要的是在新终端发明与投产过程中重构技术设计层、具体应用开发层和应用消费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机制上保护传播力不受技术的过分干扰。

第三,5G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输效率达到极致,复杂的新闻形态更加真假难辨,公民隐私权也将进一步受到威胁。因此,应该着重在法律层面做好防火墙和禁入线,构建与5G时代新闻业特征相匹配的约束机制。

由于相应措施的滞后,4G时代的技术滥用已经对新闻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英国正在评估的《在线安全法案》的草案试图对非法或潜在有害的内容追究责任,处以高达全球年收入10%的罚款。中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也做出了一系列的禁止性规定。如服务提供者不得干预信息呈现,不得实施自我优待、不得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管。[17]这些法律法规都是为了补救4G时代已经出现的技术危害而出台的一些弥补性、追随式的措施。5G时代不能重蹈覆辙,而是要事先根据新闻业的发展轨迹以及由此发生的生产关系变化,先行制定一系列较为完备而规范的管理规制,把5G对新闻业的巨大影响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新的管理规制包括准入门槛的设立、行业标准的出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一是5G时代万物皆媒的特征极大地扩充了新闻发布主体的数量,因此必须先行设立准入门槛,防止新闻的滥发误发。二是标准先行是5G应用走向成熟的起点。目前5G技术尚不能在新闻业内充分发挥作用,与相关技术标准迟迟未定有很大关系。“5G+工业互联网”面向航空、矿山、医疗健康等领域先后制定出台了十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极大地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而新闻业技术标准的模糊使得整个产业处于观望态度,不敢贸然投入。因此,包括制播标准、技术发布标准、视频生产标准等具体标准须尽快出台,为5G技术在新闻业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三是需要及时预见到先进技术对现有生活秩序和社会规范的冲击。例如AI视频换脸技术、全息技术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泛滥。对此,需要建立健全新闻法律法规,先行约束新闻生产行为,避免技术在不经管控的前提下破坏现有社会运行秩序。

[本文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基于传媒生态变革的异构社交媒体建设与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LLWXC022)]

参考文献:

[1]十部门关于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EB/OL].https://www.miit.gov.cn/jgsj/txs/wjfb/art/2021/art_ccee7f20d

eb248358e2f348596e087da.html.

[2]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

[3]彭兰.网站经营: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J].信息网络,2010(5):12-15.

[4]喻国明,杨莹莹,闫巧妹.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力革命[J].编辑之友,2018(5):5-12.

[5]段鹏,文喆,徐煜.技术变革视角下5G融媒体的智能转向与价值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2):29-34.

[6]新体验、新效率、新商业,5G驱动媒体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华为与中国联通共同发布《5G新媒体白皮书》[EB/OL].https://www.c114.com.cn/news/126/a1086303.html.

[7]喻国明,耿晓梦.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8-45.

[8]项弘禹,肖扬文,张贤,等.5G边缘计算和网络切片技术[J].电信科学,2017(6):54-63.

[9]施巍松,孙辉,曹杰,等.边缘计算:万物互联时代新型计算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7(5):907-924.

[10]胡泳.所到之处皆媒介:5G对媒体产业的影响分析[J].新闻记者,2020(7):59-69.

[11]安琪,刘艳萍,孙茜,等.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J].电信科学,2016(11):119-126.

[12]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89.

[13]常峥,孙曌闻.生存在媒介之间的“人/技联合体”:基于都市青年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J].新闻界,2021(12):95-104.

[14]谢耘耕,李丹珉.传感器新闻的发展与风险规避研究[J].新闻界,2020(12):28-34.

[15]喻國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新闻界,2021(10):54-60.

[16]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商务印书馆,2012:44.

[17]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cac.gov.cn/2021-08/27/c_1631652502874117.htm.

(唐铮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欣欣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3774501908215

猜你喜欢

新闻业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