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高校精准思政问题研究

2022-03-16刘爱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精准育人思政

李 刚,刘爱明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领导高校形成的重要经验,是确保“四为服务”方针不动摇的重要保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地坚持、适应、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因应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和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加强和努力改进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工程和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整体而言可以通过“三个事关”进行其要义的概括和把握:一是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问题;二是事关“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三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精准思维聚焦具体和准确,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它是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将精准思维贯通融汇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是全面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担当铸魂育人历史使命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应落实落好落细这一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2]。

1 高校精准思政问题研究回顾

1.1 精准思政的内涵及逻辑

(1)精准思政的内涵。踏入新时代的征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关注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等问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立足宏观,着眼微观,按照“三因理念”,通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精准思维方式促进具体工作的开展[3]。吴满意(2019)指出精准思政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思政工作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升级改造,体现出未来思政工作的智慧化态势和人本化选择[4]。李辉(2020)认为精准思政是在理解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教书育人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基本规律”等三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技术条件,以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和切入点,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5]。陈慧平(2019)认为新时代精准思政主要指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力量和专业队伍,通过对教育客体的精准聚焦和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艺术的科学化设计,在“精”与“准”的双融合双统一双强化中解决教育主体、教育媒介、教育客体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核问题,进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连续性与持久性,以达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价值[6]。

(2)精准思政的逻辑。学生发展诉求的差异性、多样化、多元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度,把握好新时代精准思政的存在逻辑。秦蕾(2020)认为精准思政是新时代应对世界变局和社会发展复杂态势的需要;精准思政是新时代发挥好实现好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进思政课优化完善与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八个相统一”建设目标的需要;精准思政是推动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七大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十大育人”体系取得实效的需要。精准思政必须严格恪守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和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个性化精准育人三项基本实践原则[7]。舒婉君(2020)指出新形势下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多样化社会思潮以强烈的异质性、危险性和削弱性,对高等学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成严重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维挑战:一是全球化使高校思政工作遭受异质性社会思潮侵染;二是网络传播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匿性,加大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难度,威胁意识形态安全;三是不良观念、风气、思潮企图对主流价值领域进行渗透和颠覆,社会本位价值观念存在被空泛化、边缘化和标签化的情况和可能。这些新特点、新挑战也恰恰成为精准思政存在的现实逻辑,探索和构建耦合机制势在必行[8]。袁芳(2020)对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精准思政的发展动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她认为,精准思政与社会信息化形态高度契合,是人们的生存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进步等主客观因素合力驱动的结果,体现了生产方式数字化和信息革命的必然趋势,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数字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和人的现代化的现实需要[9]。

1.2 精准思政育人实践:多样化与可能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可以反作用于、指导实践。目前学界围绕精准资助育人、精准“四史”教育、精准教育管理、精准课程育人等精准思政实践问题,形成了诸多有益成果。刘云博(2019)认为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必须落实三大举措: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资助与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探索发展型资助体系和“志智”双扶长效育人机制;二是要建立对象识别精准、资助举措精准、过程管理精准、教育导向精准的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实现资助工作的供给平衡发展;三是要扩大资助育人社会参与、构建资助育人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育人成效评价机制,确立成才导向资助育人基本方略,保障育人实效的精准促成[10]。李录平(2020)对扩招背景下高职多类型生源精准思政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究。他通过对普高生、中职生、三校生、四类生源等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同生源在思想状态、行为习惯、学业水平和发展期许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并提出了实施分类别的教育精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准化等“思政精准化”教育路径[11]。张桂叶(2018)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她认为目前高校思政课供给错配形势严峻,高校应精准把握学生需求,通过精准供给、精准考核,化解供需错配矛盾。具体而言要做到:精心筹备教学内容,实现粗放供给向特色供给的转变;拓展教育渠道,实现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借力网络媒介,实现“追赶时代”“解释时”代向“引领时代”的转变;强化精准考核,转变单向平面评价方式为立体、多维、注重过程发展的全方位的评价方式[12]。戴海容(2021)认为精准思政是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扎实有效开展“四史”教育需要把握的新理念新思维。通过精准化教育识别,可以满足师生实际诉求和价值偏好。通过精准化的内容供给,可以实现供需的有效衔接和基本平衡。通过精准化教育方法选择,可以促进教育对象知行合一。通过精准化的反馈,可以实现教与学的相融相促[13]。

1.3 精准思政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精准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举措,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学者们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高鹏(2021)从精准供给的角度对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他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需失衡”主要表现在供给主体、手段、内容及评价四个方面:一是主体环节重视不足,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育者工作主动性和自主意识有待提高;二是手段应用滞后,数据信息收集获取难度大,资源匹配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特点;三是内容供给潜藏错误倾向,娱乐化、庸俗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现象并存;四是评价反馈缺乏科学系统设计,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形式单一,唯结果论情况严重。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主客体精准对话,实现需求与引导的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精准渠道,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精准绘制学生画像;克服错误倾向,挖掘精准特色内容,重视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强化思想引领;构建创新性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思维,实现精准评价等应对路径[14]。邹新宇(2020)对高职院校精准思政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他指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存在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与自我身份认知存在偏差、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把握不足、对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视不够、多元主体高效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等问题。他认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采取精准化路径,这就需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具体而言可以从精准定位教育目标、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把握教育时机、精准选择教育方式方法、精准构建三全育人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等五个方面做出努力[15]。

1.4 精准育人模式构建

张延宾(2021)基于三全育人的视域,对高校网格化精准育人模式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构建精准育人模式意义重大,是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的需要,是恪守育人育才规律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需要。他认为,抓好精准思政工作,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群体特点及个性差异,应基于学生的思想倾向、普适性学习、成长问题、兴趣特长、时间空间等特点和分类情况,针对性抓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养成教育、发展教育、技能教育、文化教育等,要科学构建网格化的精准育人模式,开展合理有序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发展成才[16]。周远(2022)认为大数据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时代。精准思政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扎实开展精准思政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协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缩短了工作链条;二是实现了教育供给内容与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化需要的高度契合;三是避免了教育过程的信息失真,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四是强化了部门间的联动聚合,打破了管理壁垒和信息孤立。他强调精准思政是由多要素构成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其主要包含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科学研判与决策系统、动态评估与实时反馈系统、管理协同与制度保障系统[17]。方磊(2020)针对高校学困生成长和帮扶问题,提出“五协同精准帮扶”策略,注重精准思维的应用,帮扶体系的优化,促进学生成长。具体策略包括教务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动,做好协同服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做好协同关爱;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做好协同发展;朋辈同学携手共进,做好协同成长;校友与学生联络,做好协同发展[18]。

2 高校精准思政问题研究展望

2.1 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判断个性差异特点,实现精准供给

移动互联时代的迅速崛起,为思想文化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加速了社会重构。传统的单向、线性、延时传播方式逐步向交互、立体、瞬时传播方式跃迁和演变[19]。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不断改变传统的求知边界,为青年大学生突破课堂、掌握信息、获取资讯、提供服务、进行社会交往等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给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及话语权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巨大风险。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联网”“看屏”“数据”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个性特征更趋鲜明。由于网络信息供给内容的良莠不齐,负面信息的冲击、错误社会思潮泛滥,这些都对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20]。因应实际,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扎实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已连续多年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列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推进和完成的重点任务。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思维,精准判断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特点,实现精准画像,根据学生的价值偏好和现实需求,促进网络思政内容的精准供给,并且要建立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占据和赢得网络,引领青年学生思想,助力全面成长成才。

2.2 充分利用调查研究方法:甄别现实问题,真正聚焦具体和准确

通过对精准思政问题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研究方法的选用上,绝大多数学者们更多的是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的判断,往往来源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工作体会,具备现实的可靠性。但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比如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第一手有关资料,对问题的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也会更加精准,往往更能从客观上、从实证的角度甄别出现实问题,达到聚焦具体和准确的目的,能够最精准的呈现出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变化规律和阶段性发展特点,对精准思政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提供更加有益的补充。调查研究立足于“问题表现——危实性——成因分析——应对措施”的基本范式,目的往往是针对典型问题的解决,内在地涵盖着精准思维。立足现实,只有精准识别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精准分析成因,为高质量开展精准思政工作提供有效的提升路径。

猜你喜欢

精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