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主题馆文化影响力的育人实践与探索

2022-03-16王雪峰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史陈毅校园文化

田 飒,徐 程,王 璐,肖 阳,王雪峰

(1.成都工业学院 a.党政办公室;b.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成都 611730; 2.江阴市洪建炉业制造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400; 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

高校主题馆也叫主题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为满足某一类学生或者某一课程的需求进行特定文献收集、设备收纳、整理和知识输出服务的主题馆,它具有某一特定主题,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主题馆的服务职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各个高校都意识到了主题馆特色馆藏的重要性。本文以成都工业学院高校主题馆为基础,提供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基因教学为契机的实践为例,对特色主题馆在高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1 研究背景

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建校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持“实业兴国”的建校宗旨、“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具有特色和内涵的育人环境。

学校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统筹规划建成了校史陈列馆、陈毅纪念园、机械博物馆、模具科技馆(以下简称“三馆一园”)等一批承载校园文化的主题馆。

校史陈列馆面积800 m2,分为6个专题,记录了学校创建之初到现在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实物,图片2 000多幅,呈现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陈毅纪念园建筑面积2 400 m2,布展面积1 000 m2,分设了3个专题展区,收藏了陈毅元帅亲属捐赠的照片2 000多幅,包括1916年陈毅元帅在甲工校(成都工业学院前身)读书的资料图片,还有陈毅元帅用过的球拍、穿过的礼服等非常珍贵的实物,全面展示了陈毅元帅追求革命真理,坚持革命理想,献身革命事业的战斗历程。

机械博物馆分为室内和室外展区,规划建设切屑加工机械陈列馆、压力(模具)加工机械陈列馆、印刷机械陈列馆、特种(电火花)加工陈列馆、其他(制鞋)机械陈列馆。现在已经建成切屑加工机械陈列馆。收藏40余台设备,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式机械设备,其中1台美国产“林肯式”铣床和2台皮带车床,据资料记载已有200年历史。还有学校附属工厂研制的龙门刨床,质量达50 t,是馆藏最重的设备。馆内收集的最小设备是原成都三江布鞋厂做绣花鞋的缝纫机。通过参观机械博物馆,可以了解近代机械工业发展的历史,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和发展历程。

模具科技馆始建于1975年,面积约600 m2,是集教学、科研、展示于一体,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科技馆,也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学生重要的实习实训基地。模具科技馆由综述馆、塑料模具馆、冲压模具馆3部分组成,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模具专业知识,藏品丰富,有冲压模、塑料模、金属压铸模等10大类模具共650套,各种典型制品、标准模架、材料样件1 000余件。展陈的模具,一部分是学校收集整理的教具,一部分来自校友企业、合作企业捐赠。这些模具已经从生产线上退役,但却汇集成一部制造业模具行业的发展史,为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及机械类专业提供产学研用实践平台,是行业企业和高校师生了解模具知识和材料成型技术的窗口。

学校利用这些主题馆所蕴含的校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专业文化等内容,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深入挖掘主题馆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把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品牌,并进行育人实践探索,彰显百年学府的文化沉淀与丰厚底蕴,形成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挖掘主题馆文化内涵,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体现了“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服务经济社会的专业能力;在构建主题馆文化内涵与学生能力发展互动关系的同时,有效激发大学生在主题馆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建设,从而促进文化认同,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成都工业学院学生接续传递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基因。

2 特色主题馆在成都工业学院的应用

充分梳理主题馆蕴含的文化特点和内涵,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史陈列馆、陈毅纪念园、机械博物馆、模具陈列馆等主题馆的育人功能,逐步构建主题馆与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关系。

2.1 依托主题馆蕴含的校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元素,强化校园文化浸润滋养的效果

校史陈列馆以学校发展历史为脉络,展示了学校“实业兴国”的建校宗旨,“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卓越创新”的价值追求,“敬业乐群”的人文情怀。通过记录学校的办学历史,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搭建爱校、爱国的教育平台,构建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成为展示厚重办学历史、传承文化基因、弘扬改革精神的名片。通过在师生中开展校史文化和陈毅精神的教育,汇聚爱国爱校的精神力量,增进基于文化认同的集体荣誉感。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红色文化研究院、陈毅研究中心的建设,把校史馆、陈毅纪念园建设成思政课的教学基地;打造校本文化课程,让陈毅精神和校史文化走进课堂;把校史和陈毅精神的教育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党委宣传部组织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印记,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课堂搬到校史馆,开展沉浸式系列微党课,回顾学校百年征程,追寻红色记忆,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党委教师工作部、学校干部培训学院共同建设教师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党委组织部、校团委共同打造学生党团活动场所;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组建学生解说员队伍,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如:“陈毅诗词朗诵比赛”“解说员风采大赛”“弘毅合唱团”“弘毅话剧社”,发挥学生之间榜样引领朋辈辅导的作用,强化校园文化浸润滋养的效果。

面向校友和社会群体,设立学校校园开放日,对校友和社会公众开放;通过校友办在校友中征集有价值的物品,形成与校友互动的畅通渠道,从而增加校友的归属感,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2.2 提炼主题馆呈现的报国爱校精神,传承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

1)秉承实业兴国的建校宗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意识到发展实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而封建传统教育无法满足国家建设、工商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西学东渐”又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改良,中国具备现代意义的实业教育开始兴起。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成都工业学院前身)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在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以“实业兴国”为宗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业技能人才。直至今天,学校提出的“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现代工程技术大学”发展目标,正是实业兴国建校宗旨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

2)弘扬“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学校创建之初,面临国家民族的危难之时;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一直与国家的建设和行业的发展同向同行,也一直面临着“办学经费紧张”“办学场地不足”等诸多困难,先后13次变更校名,5次大规模的校址搬迁,一代又一代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攻坚克难,实现了从中专到大专、从大专到本科办学层次的跨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为国防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等方面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3)坚持“卓越创新”的价值追求。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一所高校发展的不竭力量。正是因为守正创新,学校才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突破困扰,化危为机,抢抓机遇,促进了学校追求卓越,创新发展。

4)传承“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专业技术人才既要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融通善用。我校1913年发布的第一则招生广告就明确“各科延请专门毕业讲师教授生活上必需之学识技能,使将来各地方传习,人人有职业为宗旨”。“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的校训从建校之初确立,与新时代建设“应用型现代工程技术大学”一脉相承,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实践,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办学特色。

2.3 构建主题馆文化传递与学生能力发展互动关系,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熏陶影响

在挖掘主题馆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着力构建文化传递与学生能力发展的互动关系,激发大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吸纳一批学生参加“讲解队”担任讲解员,深度参与校园主题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验,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接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铸魂育人的积极成果。

我们回访了67个曾经担任过学校校史馆、陈毅纪念园讲解员的学生,这些同学在讲解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获得了成长和进步。我们在回访中让他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讲解队带给自己的收获,出现的高频词有“表达”“成长”“自信”“能力”;有同学认为“加入讲解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我很幸运能成为讲解队的一员。”也有同学认为“加入讲解队,收获的不仅仅是讲解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交流的方式、做人的原则、说话的艺术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自信与成就感是讲解队带给我最大的收获,让我在其他平台上有敢作敢为的气量。”一位无人机专业的学生认为在讲解队练就了“面对历史应有的严谨细致的态度”,毕业后,这位同学成为了一名军人;担任过讲解队队长的同学把讲解队当成了家——“这里就像2 000公里外的第二个家”,这位同学通过锻炼,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及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获得第六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五届 “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三届四川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四川省“档案见证高校发展”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发明专利8项,成为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学生榜样,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校园主题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协调发展,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面向大学生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着力构建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给予学生深刻而生动的文化体验,形成主题馆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关系,以高远的理想信念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成为担当祖国建设发展大任的时代青年。

3 特色主题馆在成都工业学院发挥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2]高校的主题馆就是校园文化的播种机,通过主题馆参观、实践、思考、感悟,厚重的历史、红色的基因、改革的精神、工业的发展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之源和不竭动力。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主题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力,我们在360名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66人,占73.89%,女生94人,占26.11%;大一学生占49.44%,大二大三的学生占48.61%,大四的学生占1.94%。97.22%的受调查学生都去过陈毅纪念园,64.44%的学生去过校史陈列馆,有31.67%的学生去过机械博物馆,去过模具科技馆的只有19.72%;有80%的学生到主题馆参观了1~3次,15.83%的学生参观了5次以上;61.39%的学生是由思政课老师组织到主题馆参观的,17.78%的学生是因为参加校园活动参观了主题馆,还有16.67%的学生因为其他原因去到主题馆,只有4.17%的学生是在同学的推荐下参观了主题馆。

在主题馆展陈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力方面,学生回答“对主题馆比较感兴趣的展厅”时,73.89%的学生选择历史类,60.28%的学生选择科技类,53.33%的学生选择纪念类,52.78%的学生选择艺术类,52.50%的学生选择人物类,所有选项都超出了50.00%,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主题馆的内容关注度较高;在回答“哪些方面是主题馆吸引你的地方”时,80.28%的学生选“珍贵馆藏”, 55.28%的学生选“主题特展”, 50.00%的学生选“展厅讲解”, 49.44%的学生选“科技含量”,说明各方面都受到学生高度关注。

在针对“高校主题馆应该发挥的主要功能”这一问题时,82.87%的学生选择的是校园文化建设,81.67%的学生选择的是高校文化传承,69.72%的学生选择了普及知识,46.11%的学生选择的是藏品保护,只有30.00%的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多数学生认为主题馆主要承载的是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普及知识和藏品保护的功能。

在主题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力方面,35.56%的学生认为影响力很大,58.33%的学生认为影响力较大,6.1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大部分学生认可主题馆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

在主题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途径方面,80.56%的学生认同思想政治课程对接高校主题馆的育人效果,68.33%的学生认同课程教学对接高校主题馆的育人效果,49.17%的学生认同学生管理对接高校主题馆的育人效果,42.78%的学生认同学生社团对接高校主题馆的育人效果。从选项比例来看,学生社团活动与主题馆的关联互动还应加强,应该增加社团活动与主题馆融合的深度和频次。

在回答“高校主题馆是否应该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时,38.06%的学生选择了“应该,服务大众”,56.67%的学生选择了“有限制,利于管理和维护”,只有5.28%的学生选择了“不开放,保证校园安全”。 多数同学支持主题馆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问卷的最后是一道开放题:谈谈学校主题馆对你的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一些学生认为:“学校主题馆让我在生活中多了一些放松的时间,也促进自己的成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通过参观主题馆,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的艰辛奋斗史以及学长的卓越贡献,对于我们都起到了一种鼓舞作用”“对学校历史进一步了解,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加深”“加强了百年校史文化的认同感”“对相应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整体人文素养有所提升”“了解到学校发展历史,更能找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自身学习方向的平衡”。

有学生希望:“学校主题馆越有特色,越做得好,我们作为学校的一员便也会更加自信,有底气和校园文化归属感”“感受人文熏陶,浓厚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向前人学习”“关注和了解更多文化知识和理念”。

关于陈毅纪念园,不少学生认为:“对优秀校友及学校历史认识更多,也有了自己对成长和发展的理解”“陈毅纪念馆是学校组织的,由学生代表讲解,也确实是了解到老一辈人的优秀品格,为我的大学学习指引了一个良好的方向”“陈毅纪念园不仅为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同时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色彩”“了解了陈毅抗战年代的恶劣条件,更加明白了当代和平社会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有同学感叹道:“毕业的时候,最能唤起对母校的回忆”“ 积极参加活动,认真学习,回报祖国”“不忘先辈们的辛勤付出,勉励自身奋斗不息”。

5年来,校史馆、陈毅纪念园等主题馆的参观人数近3万人次,影响力不断扩大;除了在校的学生,参观的还有校友、社区居民、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种文化影响力正向和周边社区辐射和传播。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一些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的党组织专程来到校史馆和陈毅纪念园参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印记历史的展厅绽放出红色的激情,焕发出新时代的文化张力。

4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主题馆建设策略

4.1 形成课内课外协同育人机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老师努力挖掘提炼主题馆的精神内涵,让更多的同学触及到工业文化的精髓,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思政课老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引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思政课程的专业特征;同时,通过课内课外协同育人,让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印有校史文化、红色基因、工业特点、改革精神,从育人机制上渗透校园文化的影响。

4.2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举办陈毅诗词朗诵、解说员风采大赛、“陈毅精神”和“校史文化”征文比赛等,通过一届届活动的接力,一届届学生的参与,形成校园文化精神火炬的接续传递,构筑起具有百年学府精神特质的文化阵地,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校园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4.3 形成学生社团的育人平台

指导 “求是共进社”、学生解说队、“弘毅合唱团”“弘毅话剧团”等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去讲述去表达学校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传统,在活动中“润物无声”,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有效激发大学生在主题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通过加强校史陈列馆、陈毅纪念园、模具科技馆、机械博物馆等文化阵地建设,弘扬“陈毅精神”, 传承“成工精神”,展示“工业文化”, 凝炼“育人特色”,打造具有“百年成工” 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红色文化研究院、陈毅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深度挖掘和提炼校史陈列馆、陈毅纪念园、模具科技馆、机械博物馆等主题馆蕴涵的“红色基因”“工业基因”,夯实校园文化的理论基础;通过开展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信息收集、储存和提取工作,进一步推动“三馆一园”的数字化建设,拓展网络空间的传播和影响;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扣好大学时光里的第一粒扣子,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发展;通过设立“校园开放日”,加强主题馆的开放度,展现成都工业学院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传统,面向社会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高校主题馆成为根植校园面向社会的汇聚理想的播种机、应用创新的试验田、红色文化的集结地。

猜你喜欢

校史陈毅校园文化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