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复习的策略研究

2022-03-16

读写算(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整理内容评价

杨 林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复习的策略研究

杨林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白坡小学,甘肃平凉744000)

整理和复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步骤,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一方法都十分适用。在经历某一段的学习过程之后,及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印象,还能够及时进行巩固。本文,笔者就以数学的课后复习为主进行分析,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复习方式问题等进行研究,并提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复习;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出现,小学数学这一学科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整理和复习作为数学学习的最终环节,却不是很受重视。这一点就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难题。要知道对数学知识进行课后的整理和复习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成绩,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把掌握不牢固的地方进行巩固。可是现阶段,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都只会要求学生通过多做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大量题海战术的实施效果并不会太好,甚至引起学生厌烦。此时此刻,必须要意识到,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整理和复习是多么重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知道整理和复习不单单是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摘抄,而是把内容进行串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由于小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认知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在进行数学课后知识整理和复习时,应该选取适合、有效、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便于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下面就选取小学高年级阶段作为本次分析、研究的对象,具体谈谈数学课后的整理与复习策略。

一、明确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有明确要求,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在面对学习上,自主性不能缺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敢于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提高学习数学的有关技能,理解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基于这些目标,在复习课时,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当中去,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帮助学生,让其独立完成。具体做法如下:课前,教师把本节课的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独自完成或者3~4人一组合作完成。独自完成的话只要根据教师的目标进行即可,小组合作的话,可以实行分工制度,一个同学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一个同学把容易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一个同学把一些基础的题目进行罗列;一个同学把复习目标中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集中。这样分工既明确又可以很好地把复习目标中涉及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还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可以融入课堂当中。

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目标。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一部分小组用提问的形式整理基本知识点;一部分用表格的形式把知识点清晰化;一部分采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展现。学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着重记录重点内容和一些基础的概念、公式等,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单位以及计算公式、方法、这之间的关系等。学生们根据目标以各种形式进行呈现之后,再进行互相探讨、交流、补充,使复习过程更加完整。也就是说形成一条清晰、准确的知识链。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家分工明确、合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记忆、印象都会更加深刻,还能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感,团队精神与合作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了。

二、对知识进行新的定义,帮助学生复习

首先,小学六个年级,四、五、六可以算作是小学的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笔者选取六年级的学生作为对象进行分析,要知道六年级主要的任务就是复习前几年所学的知识。正是如此,在进行集体的数学整理与复习前,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如,翻阅课本、回忆课堂、自主整理等。让学生先自己整理这一部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理解、迷惑的地方。这样在集中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不会的内容上,更好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使疑惑更加容易被解决。如果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这样一个环节的话,课堂就会变得十分枯燥乏味,让原本就没什么乐趣的数学变得更加无趣,课堂的顺畅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部分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能力较弱,会影响集体复习的进度。课前自主复习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各自发挥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总结、自主整理知识的个人能力,并且这样也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如,在整理与复习《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课本进行翻看,把遗忘的内容进行记录。在后边的集体复习中,教师可以从人类的产生记数需求开始,对学生进行引导、梳理数的产生极其发展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展示:“我们的祖先看着人类越来越多,生产力也逐渐增加。这个时候祖先觉得需要通过一种东西对劳动生产力获得的东西进行记录,就是我们祖先的这一想法使“自然数”这一类数诞生了。后来随着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自然数已经不能表示全部了,这个时候就有了分数。”故事讲到这里教师就可以设下疑问:“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还出现了什么数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思考和整理,必要时进行点拨:“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学生们可能被勾起回忆回答道:“负数。”接着教师就以此类推把百分数、整数、小数等都引导出来。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把数的种类说出来外,还需要让学生们知道各类数的概念、依据以及其价值、意义。通过上边的研究回顾就可以知道:小数可以换算成分数,分数也可以换算成小数,小数的分母是十、百、千等的分数,小数的产生就是因为分数的书写在一些地方不太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很常用。转换成为小数一是写着方便,二是更加清楚。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数字的奇妙以及变化多端。

通过对知识的重新定义,使学生能够把前后所学的内容都进行串联,从需求入手揭示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样把所有知识进行整理、串联的复习方法,不仅仅在数的复习时可以用到,在统计的复习中也同样适用。如,人们为了研究更多的数据,并清晰地记录它们,就把数据整理成为统计表的形式;由于数据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想要更好地对其趋势进行统计,就根据需求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为了把数据进行对比,看看谁多谁少,条形统计图诞生了。当然根据不同的需求统计图跟统计表的形式也可以随时发生变化。

三、有效设计,开展课堂活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复习课与新课之间的区别是比较大的。复习课主要是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练习,题量大,内容也比较多,并且复习的内容会涉及以前学习的内容。正是如此,就复习课来说课堂必须要井然有序,教师更是要在课前把所有的细节进行设计。如果教师准备得不够充分,语言过于苍白,没有情感投入的话,复习课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课堂形式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回答、讲解、练习等单一乏味的过程,经验、手段都无从谈起,学生自然会觉得十分乏味,效果更是不会太好。这样的形式下学生自身注意力无法集中,时间长了他们对数学就会失去兴趣,失去自信,十分不利于日后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动,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复习课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说明具体要求和规范,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学生明白复习课的意义所在。

如,在复习《百分数》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己整理出来的题目进行整理,再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设计。下面以“出勤率”为例进行分析:第一,六年级一班共50人,今天实际到班人数47人,一班出勤率是多少;第二,六年级一班50人,实际到47人,3人请假,一班出勤率是多少;第三,六年级一班到了47人,3人请假,出勤率是多少;第四,六年级一班出勤率为百分之93,总共50人,出勤多少人?在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题目进行选择,然后回答,全部答对的话,教师可以给予奖励。

在复习《数的实际运算》时可以发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几种运算方法都无法满足学生现有的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几组运算的探索和研究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与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就比如把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拓展成为同一级运算中的交换律,也就是说在同一级的运算过程中,连同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也进行交换。结合律也是一样。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级别的运算当中,加号或乘号后边直接加或去掉括号,减号或除号后边加或者去掉括号时,需要对括号内的运算符号进行改变。这样就可以让那些用乘法分配律觉得不顺手的学生,换种方式完成运算。

另外就是在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也要倾听,关注不同程度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多关注那些看了问题半天写不出答案的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就可以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及时对设计的缺陷进行改正,在复习课变得有趣的同时学习的目标也没有落下。不仅能够通过实际生例子实现复习的目的,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数学能力进行提高,使其可以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难题,实现数学的作用。

四、加强合作和交流,使知识能够被巩固

上文说到自主性对于数学课后的整理与复习来说帮助很大。那么在进行完自主性的整理与复习后,学生就可以把自己总结和构建的知识框架或知识导图与同桌、同学进行分享,针对自己不会、掌握不牢固的内容向他人进行询问,同样也可以把自己掌握较好的内容告诉他人,做到共享知识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站到讲台上跟同学、教师汇报自己的总结成果。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进行适当地引导,同时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们的讨论当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之间的分享、合作意识,让学生借鉴他人的好处弥补自己的短缺。同时教师的融入也更加能够熟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边的复习和练习打下基础。点评也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能力的好坏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就给予夸奖,使学生获得自豪感,在下面的复习过程中更加努力、积极;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不要让学生丧失自信心,可以让他们与获得夸奖的同学进行交流,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掌握更多好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学生总结、整理较好的知识表进行展示或者贴在教室后墙,便于其他学生去看。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之间的竞争力,还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与精神力,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精力全部集中,更好地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让学生参与评价,控制作业数量

复习课就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把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同样把评价的机会也交给了学生。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学生之间也要进行评价,能够更加直接地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挫败,能够间接推动、刺激学生好好学习,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向他人看齐。所以,评价这一环节要多样化,不要过于单一。如,在知识整理中,学生、小组之间认同了某一位同学的提议、方法时,就要毫不吝啬地夸奖。相反如果不认同甚至是该同学提出的内容有误时,其他同学要及时反对并指出错误,使其能够及时进行改正。在综合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多样化的思维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进行评价过后,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互相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更加直观,教师的评价有时候可能过于片面。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明白自身的不足。有时候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过于严厉,评价过后学生不敢问自身哪里不足,但同学之间能够更好地询问。

其实,大多数地区的复习课都被教师用来考试、测试,要么就是教师忙着批改试卷,让学生对错题进行改正。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在批阅试卷,学生在不断改正,这样教师不仅会很累,学生也十分厌烦和乏味。因此,教师首先要控制作业的布置量,还要选对方法。如,在复习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适量地做题,并且让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本是课堂练习本,一本是错题本。教师让学生做的题要具有针对性,过于简单的内容也不要忽视,还是要进行练习的。也就是说,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不要过多,不要形成题海战术。因为具有针性地习题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才更加有意义。

六、结语

总之,复习课是十分重要的。就小学高年级来说,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复习课对于他们来说是常有的,所以教师要选对方法,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在一次次的总结、整理中不断地反思、积累更多的方法与经验,使复习课变得更加有意义,效果更加明显。

[1] 杨华,李丹.混合式教学在短班培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8(1).

[2] 于杰华.微课在初中数学总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8).

[3] 卫德彬,阮征,丁增宝,等.微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析——以因式分解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18(3).

[4] 岑健林.“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

[5] 唐剑岚,周元.“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与欲”——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片段为例[J].数学通报,2019(9).

G622

A

1002-7661(2022)12-0108-03

猜你喜欢

整理内容评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主要内容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