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引导

2022-03-16赵贤毅

读写算(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道德法治

赵贤毅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引导

赵贤毅

(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川北小学,甘肃永靖731600)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科学地开展教学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利于全面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具体的引导与教学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

道德与法治;学生心理健康;引导

随着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入教学实际,全面开展教学创新研究,从而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能够明显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积极向学生渗透健康的道德意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如在实施学科教学活动时,教师通常会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组织开展与学生建立道德和法治意识相关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经验阐述观点。此外教师也可为学生展示生活案例,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渗透效果。教师可为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自觉端正意识,规范行为,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道德情操,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有助于树立学生端正的思想道德观念

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实现综合性的发展,并将德育工作作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面向小学生开展道德和法治教学活动时,需侧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渗透性的教学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与引导,为学生营造正向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情感特征。如可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习生活中真实的雷锋精神和典型人物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最终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与培养。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因此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对其顺利和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便需侧重关注上述问题,积极总结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处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可总结为下述方面:

(一)性情孤僻,远离集体

在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期间,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尤其在城市中,家长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需承担更大的压力,因此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少。学生由祖辈照顾的占比较大,其能获得的活动范围也十分有限。而在农村地区,多数学生均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上述生活条件均会导致儿童的性格出现孤僻等问题,不善于交际,将自己限制在狭窄的范围,无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对学生后续融入社会也会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自我意识膨胀,我行我素

当前小学生的家庭情况普遍较优越,且获得了家长更多的关爱。只要是儿童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力满足。这种生活的优越感会让学生形成更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会过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如果有人违背学生的意愿,其便会表现出哭闹等情绪。此外,学生还会表现出更强的占有欲、不遵守规则和纪律等问题,这也会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设置更大的障碍。

(三)感情淡漠,不懂感恩

当前小学生虽然在物质层面获得了满足,但在精神层面的缺失较严重。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父母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多数农村青年均选择外出务工,孩子均由留守老人看管。小学生的年龄偏小,无法理解父母的辛苦,更难以体会赚钱的艰难,认为自己获得的经济支持理所应当。因此学生对家长的态度均较冷淡,无法形成感恩的意识。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引导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还未发展成熟,虽然在自主性和自控性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但其可塑性较强。以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多数以单向的信息传输方法作为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占据主导的地位。这便导致学生均以被动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因此在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教师便需主动迎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运用更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的主体为学生的真实生活,其开放性等特征更明显。因此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时,教师便需主动摆脱以往形式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则教师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建立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掌握既定知识的同时,还可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促进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学校的集体生活中。针对中段小学生来讲,在开展学科教学前,需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具体可设置情境活动、小组讨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其生活经验储备相对丰富,认知能力也较高,因此便可通过实践的方法对自身的感知等进行调节,从而在生活中形成更端正的意志品质。

如在开展《我和我的家》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时,以往教师可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家庭和自身成长的认知,但这种书面化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可促进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联合完成实践活动。如学生可在活动中自主安排家庭开支等,了解家庭的经济来源和必要的开支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规划生活,形成节俭的意识。此外还可让学生与父母共同上班,直观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这样便可促使学生主动为父母分担责任,产生更强的家庭凝聚力。最后教师还可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通过心理活动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二)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小学期间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其难度较高,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地规划。当前的小学生思维更灵活,其接收到的信息来源来更多样化,继续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便难以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教师便需侧重革新教学方法,从多元化的角度规划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可知,情境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普遍迎合学生的兴趣倾向,该种教学手段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环境。这样学生便可主动将更多的精力应用到学科学习中。但上述方法的实施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体验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参与、协调和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融入教学情境中,从而形成更高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或故事推动教学的实施,通过设置特定的游戏背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体验,更深层次地把握学习内容,同时还可提高自身的思考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当前,大多数学生均未获得足够的心理健康引导,其难以正确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甚至会形成忧郁等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对此,教师需积极运用更科学的心理引导方法转变学生的状态,让学生主动摆脱心理阴霾,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便需利用心理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优化课程实施的效果,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当前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抗打击能力也较差,因此其心理素质一般。如果遇到生活或学习方面的问题,便会由于无法承受打击而失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明显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重视心理障碍的调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1.改进教学指导方法

教师一直是学生在成长期间主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合理性便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直接将教学方案和手段进行应用,而需先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在获得学生的信赖后再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这样教师便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找到原因,对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主动转变思想,产生积极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此外,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时还需尽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广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接受教师的精神熏陶,注意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如教师在开展“诚信”相关知识的教学时,便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从而在生活中也会自觉以诚信作为行为准则,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2.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是主体,也是情绪和心理管理的核心力量。在当前教育行业侧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凸显。教师需侧重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学生除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调节心理和情绪外,还需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侧重以自身的能力规范行为,客观认识到不良心理特征形成的负面影响。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案例,学生可通过对上述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反思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此时学生会成为自主调节和管理情绪的主人,能够在自我意识的约束下形成积极的意识,不断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方面的成长与成熟。教师也需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反思的机会。这样学生便会逐渐提高独立能力,通过自我管理优化心理,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议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才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根据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地开展实践研究,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渗透与融合。教师要尝试进行整合,寻找教学的共同点与融合方式,进而才能根据共同的教育目标,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情况

为了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能力,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教师要重视提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认识,应分析课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学方式。教师要时刻发挥表率作用,应言传身教,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职业素养。在日常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观察,结合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情况设计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在良好的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加强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心理适应环境,在平等、和谐以及互助、友爱的环境中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应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重视结合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加强互动交流,与学生进行良好对话。通过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点以及学生的性格特征,全面开展心理状态分析,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通过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激发学生热情,促使学生能够在高效的教学过程提高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放手,应更多地让学生探索,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隐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运用交流沟通模式,减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时,教师要有针对性,通过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导。实践课堂中,部分教师会把精力放到新知识的授课过程中,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掌握每个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科学地开展互动教学,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能力。教师要通过针对性地创建学习交流机会,与学生讨论互动,并构建生动的课堂,提高课堂活跃度。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将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学计划,并加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实践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进行互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针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设计,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生活能力,促使学生健康发展。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提高教学认识,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并积极运用到实践课堂,创新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帮助学生全面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帮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五、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实际,笔者探索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心理综合素质水平的措施,希望分析能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研究能力,从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品质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1] 方艺.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智力,2020,4(15):171-172.

[2] 孙爱华.浅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20,4(19):85-86.

[3] 许琴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0,4(03):71.

[4] 李文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9,4(35):11.

TN959.2

A

1002-7661(2022)12-0096-03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道德法治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