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赋能德阳乡村振兴

2022-03-16林英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技员德阳市农技

林英

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德阳

德阳市有耕地21.96万hm2,是“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生猪主产基地、水稻及油菜制种和蔬菜外销基地,为四川稳粮保供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农村“空心化”、种植“非粮化”、土地撂荒等影响,德阳农业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亟需探索促进德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目前,德阳市各镇、村建立了种植、农机、畜牧等民间协会推广农业技术,成立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的压力。但德阳市仍需建设一支农技推广队伍,既能帮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致富增收又能督促民间协会等组织开展和政府目标一致的农技推广服务,打通生态绿色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有机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从“两改”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期建设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服务德阳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德阳市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情况

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办公场所名称分别是乡村振兴发展中心或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办公设备、场所由乡(镇)政府统一调配。“两改”前共有乡(镇)117个,“两改”调整为81个。“两改”前农技推广机构中农技综合类有116个、畜牧兽医类有116个;“两改”后农技综合类有78个(其中,命名为农业农村发展中心的39个,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39个)、畜牧兽医类有80个。

1.2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机制情况

农技员分农技综合类(种植)、畜牧兽医类(养殖)。农技综合类农技员由乡(镇)政府管理即实行“乡管县用”的管理机制;畜牧兽医类农技员实行“县管县用”的管理机制。

1.3 人员配置情况

农技综合共核定编制数531个,编制内实有人数441人。其中,在编在岗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246人、占56%,在编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195人、占44%,农技综合类农技员近一半人员未从事农技推广以及农业农村工作。畜牧兽医类共核定编制808个,编内实有人数720人。其中,在编在岗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680人、占94%,在编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40人、占6%,畜牧兽医类农技员基本保证在编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1.4 德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实作用

1)科技示范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研成果转化试验,主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在重要农时节点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开展现场观摩的方式,直观展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

2)模范样板作用。遴选政治思想觉悟高、爱农业、热心公益的家庭农场主、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经营示范主体。通过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多方支持的方式引导其使用新技术、新品种。组织农技专家不定期指导农业技术,并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农业知识丰富、互动能力强的农技员,开展多维度贴身农业科技服务,教授其技术原理,鼓励其对周边农户指导农业技术。以其切身科技致富经验引领带动周边农户积极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实现共同致富增收。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链式辐射推广带动服务模式。

3)成果展示作用。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科研院校合作,推进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本形成“专家带路+农技协助+示范户实践展示”的科研成果示范模式。

4)技术指导作用。村乡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组建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就近指导农户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德阳市本级、各区(县)农业农村部门组建科技服务队流动指导推广农业技术、解决疑难问题。

5)信息平台作用。借助网络信息传播让手机成为农技推广服务新工具。指导农户用手机登录农业信息平台,使手机成为引导农户通向现代农业的新窗口。通过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抖音、微信群、QQ群、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互联网新媒介,及时发布苗、墒、病、虫等农情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动农业专家、农技专家、经营性服务组织、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动对接,做到借助平台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前、中、后的线上、线下服务。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管理体制不顺畅

1)混岗混编职责不清,人员变动频繁。2003年始,德阳市全部乡(镇)将原农技站、农经站、水利(水产)站、林业站等农业机构组建成立农业服务中心。2020年,乡(镇)“两改”将各地农业服务中心纳入乡(镇)政府统管后,既保留原工作职能职责又加入扶贫、拆迁、环保整治、疫情防控、安全维稳、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项工作。增大了职责职能覆盖面、增加了工作量。因乡(镇)政府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而农技员混岗混编,故乡(镇)政府调配农技员从事农业及非农业类工作,使负责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导致个别区(县)上级农业部门不知晓各乡(镇)负责农业工作的农技员名字及其联系方式,使得农业政策、技术不能有效传达到基层一线。

2)分工不科学,指导乏力。部分区(县)每个乡(镇)安排1名农技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而乡(镇)农技员需应对上级农业部门5个以上股(站)工作调度。这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象,致使农技员疲于应对各项工作调度,不能全力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2.2 人员结构不合理

1)农技队伍趋向老龄化。基层共有农技员1 161人,其中,40岁以下359人占31%,41~55岁603人占52%,56岁以上199人占17%。由此可知,年轻人数量偏少,农技员队伍年龄整体偏大,出现人才梯队后继乏人现象。

2)招人难,留人难。目前的招录人员方式有考试公招、部队转业安置。招聘人员要求应聘者文凭达到本科及以上。因乡(镇)工作环境艰苦、事务繁杂导致高学历者不愿应招,低文聘者无资格应招。招入高学历者常因工作、待遇落差太大均设法离开,导致基层招人难、留人更难。

3)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农技员素质待提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基层农技员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同时,推广业务知识老化、服务方式陈旧,难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2.3 激励机制不健全

1)职称晋升通道不畅,打击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偏低。目前,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级配置比例为2∶4∶4,但因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少,造成基层农技员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多年,直至退休仍无对应的职称岗位得以聘用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农技员工作热情。

2)工作条件较差,正常工作较难开展。基层农技员需按农时节点到田间,针对农情开展技术指导。公务用车改革后,事业人员既无下乡车辆,也无交通补贴(农技推广人员多属事业编制),基层农技员自行补贴交通费至田间开展工作,影响了农技员工作积极性。

3 建议

3.1 健全管理机制,畅通推广渠道

建立“管理在区(县),服务在乡(镇)”“县管县用”的管理机制,以此增进农技员的归属感,让农技员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渠道畅通。“两改”后合并区域,建议在原乡(镇)建立区域站负责农技推广服务。

3.2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1)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数量。各区(市、县)农业部门结合本地财政保障能力,参照专业技术人员数占编制数总比不少于80%的比例,科学测算编制数量,交相关部门核定。要求基层农技推广员实行专编专用,在编在岗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2)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壮大推广队伍。适当放宽招聘基层农技推广员的学历、年龄标准,建立健全职工退休后的补员制度,用老带新的方式防止人员、人才断层。

3)鼓励农技员通过在岗自学,提升学历及农业技能;加大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4)政策助力,吸纳高质量人才。鼓励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期间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提供安家费、职称评聘优先、教学科研费等支持,以此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开展农技推广服务,为农技推广队伍注入高素质人才。

3.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措施

1)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工作环境。加大中央、地方财政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农技员工作环境。建议配置农技推广专用车辆,或增加下乡车费补贴,保障农技员能正常下乡开展工作。

2)结合主导产业,科学制定工作激励机制。结合服务乡(镇)主导产业由农技员制订其推广服务计划,同时,将镇、村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纳入农技员年终考核,再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评定考核等级,作为其评优选优重要依据;用双向评分提升农技员工作热情、激发其主动学习提升业务技能的积极性。

3)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优化职称评聘,增强工作激情。鼓励在基层工作满一定年限、表现优秀者,竞聘交流到县、市任职,畅通晋升通道,提高其工作热情。提高专技人员职称设置比例,适度放宽职称评定条件,在学历、年限、评聘等方面对基层工作人员予以政策倾斜,提高基层农技员工作激情。

猜你喜欢

农技员德阳市农技
多彩活动 浸润成长——四川省德阳市青衣江路小学校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农技员带头——中化碧邦助力 共建美丽乡村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德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及配套工程(一期)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
产业调整给予基层农技员的工作思考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