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活力教育生态实现全人浸润发展

2022-03-16姜凌佳

新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服务

姜凌佳

目前,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都积极投身于“双减”工作之中,深入思考课后托管服务的课程供给与实施。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一环,小学承担着育智、育心的重要使命。学校需要结合实际,努力将政策转化为行动,积极探索课后托管服务的课程化建设,让“空窗期”成为“可为期”,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

一、谋定而动:从“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育人生态圈

课后服务要牢牢抓住“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正视学生的成长需要,在课程内容架构和资源整合上突显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创新“5+2”的实施模式,让课后托管服务紧扣育人本质。

(一)寻根探源,课程设计有深度

作为课程,我们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全面把握,完善顶层设计。比如,如何设计课程目标,使其作为落实智育、德育、劳育等的重要支撑?如何通过立体化的推进,彰显学校的办学文化与品质?学校需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校长室、教务处等多个科室的协同下,以“托得住、管得好、服务优”为宗旨,拟定“一校一案”。在把握课后托管服务中“学校可以提供什么”和“学校怎么优质提供”两大核心问题后,我们还要以切实解决家长“接送难、辅导难、看护难”等诸多问题为出发点,对课程结构进行提档升级。

(二)开疆拓土,课程领域有广度

在明确课程的育人价值之后,我们需要从学生的知识习得、身心发展、兴趣激发、特长培养等诸多核心素养入手,拓宽课程的覆盖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架构一个融合式的课程群落,通过“立格、立智、立身、立美、立行”(即德智体美劳)五大维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更要盘活校内外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家长的参与性,在家校合力之中真正实现“减中有增”“增中有提”的美好愿景。

二、拔节赋能:从“三驱聚核”落脚,彰显课程生命力

(一)“订单式”选择,满足多样需求

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之前,我们要始终秉承“家长知晓百分百”“资源优享百分百”“学生愿留尽留百分百”的初衷,尽力将前期工作落实到位。

1. 个性订制,有的放矢。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家长的心理需求,学校可以下发“课后托管服务意见征求表”,不仅包括时间的需求,允许选择弹性离校,而且还可以设定课后托管服务的“服务内容意向栏”和“服务形式征求栏”。学生和家长能根据各自需求填写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实施打开视野。

2. 特长订制,打破界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可以向全体教师下发“课后托管服务岗位认领单”,鼓励其跳出学科专业的壁垒,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申报服务内容。比如,擅长手工的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手工课;喜欢朗诵、演讲的数学教师可以申报表达类的内容;甚至挖掘一些在摄影、茶道等方面有研究的老教师认领专项岗位……私人订制式的动员,一方面能弥补专业教师资源缺乏的遗憾,另一方面还能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激活课程的生命力。

3. 资源订制,走向立体。学校还要积极调动家长志愿者的力量,让课程体系更加丰富立体。比如,可以每个年级为单位,由家委会向各班家长发出邀请,聘请有专长的志愿者进校开展公益性课堂。家长职业各不相同,他们所带来的课程内容自然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拼盘式”供给,践行五育融合

1. 向学时刻,实现知识积累无盲点。在基础托管服务的时段中,學校可以安排义务班教师进行协同式管理,不得进行集体授课、补课。笔者认为,每个班级可以结合班情,通过“两站一吧”的形式对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专业化的辅导。这里的“两站”是指作业加油站和作业答疑站:学生自主完成当日的书面作业;遇到不会解决的难题时,可以主动向管班教师求助。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管理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作业辅导,扫清知识盲点,确保正确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弹性作业”奖励。“一吧”是由统编教科书的栏目“快乐读书吧”而获得的灵感,它既表示一个场所,也表示一种阅读状态。学生在作业完成后的碎片化时间里,可以静享阅读时光,沉浸于书香之中。

2. 悦动时刻,实现生命成长有品质。我们在做好基础性看护与拓展性活动时,要努力为学生加“料”、加“味”、加“餐”。在延时托管服务的过程中,丰富的课程活动全面上线。学生可以背上书包,来到年级托管班,参与活动。延时托管期间,主要可以采用年段长统筹和教师走班的形式进行。即年段长根据学生的课程订单需求,对每周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控,基本确保一周的内容涵盖“五立”体系。学生普遍喜欢的课程内容,或是特别认可的教师,可在下一阶段的安排中适当地增加频次。而家长公益课堂可以一个月安排一次,让整个课程实施更加丰盈。这样的内容体系,能让课后托管服务工作做得更优、更久。

(三)“追光式”管理,促进师生共长

课程的质性发展需要良好的评价体系作支撑。评价是整个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课程化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它将直接关系着课后托管服务的质量。因此,学校需要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两个层面对课后托管服务进行监管评价,促进双向提质。

1. 搭建展示舞台,张扬个性特长。丰富的课程体验,让学生有了个性成长的天地。我们可以开展动静结合的展评活动,让学生的成长可视,让研究的成果物化。比如,各年段组可以自主筹办,集结托管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作品或节目进行展示亮相。这里的“静”,主要包括了纸艺、美绘、手工、书法、科技制作等作品的展示,年级的长廊区域和学校的公众号平台都可以开辟专区,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特长,另一方面也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宣传。而“动”则是一种动态的展评,比如:体艺方面的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啦啦操展演、棋类擂台赛、音乐小达人等;语言方面的TED演讲赛、课桌小剧场、飞花令诗词竞赛等,定期进行展示。多形式的评价体系,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走到舞台中央,成为追光灯下的主角,真正实现课后托管服务的价值所在。

2. 创新评价机制,激发科研内驱。学生的优质成长是课程实效的有力证明,而教师的发展能更好地反推课程的建设。学校还应积极鼓励教师研制校本精品课程,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方法、优化路径,为后续的研究储备经验。同时,通过“课程实施积分量表”等载体,量化教师的课程研究进程;开展“课后服务十佳课程”与“课后服务十佳教师”的评比,树立典型,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课后托管服务是国之大计,也是校之重任。我们要始终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育人核心,把握教育规律,夯实管理机制,创新服务载体,优化课程实施,通过构建活力教育生态,静听“双减”落地开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3706501908286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服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