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自我教育的基础是体育、美育

2022-03-16冉乃彦

中国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自我教育美育双减

冉乃彦

【摘 要】本研究强调“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具体分析,根据跟踪研究中的案例,论述了早期“自我”的发展基础是体育和美育。“双减”政策落实,是激发自我教育的大好时机。要抓好体育、美育,打好早期自我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自我教育 体育 美育 “双减”政策

一、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全人类都关心人类的发展,而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当然必须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简明的回答是“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

自我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诞生之后,变革世界的过程就是变革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2]我们绝大多数人会逐渐走向自觉的自我教育,因为人类是唯一有自我教育基因的动物。人一诞生,在活动中,在与人的交往中,自我教育就开始萌芽。这个萌芽,一方面表现在发现自己—“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58,“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3]184;另一方面,人不仅用实践规律、认识规律、价值规律,“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58世界和自己。自我教育的实现,从大处、远处看,是在人类到达共产主义的时候。从小处、近处看,个体在胎教时期,潜在的“自我”与外界互动,就开始了萌芽状态的自我教育旅程。“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4]

当前,作为教育者,在艰难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就应该自觉地学习、实践“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

二、早期自我教育的基础是体育、美育

研究自我教育,必然关注一个人“自我”的发展。一个人怎样发现“自我”,理解、感受自己的生命?当代的研究说明,早期“自我”的发展基础是体育和美育。

1. 发现“身体自我”—体育是基础

体育(广义的体育,即一切以身体为基础的教育,对儿童来说尤其包括游戏)不仅是人整体发展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在笔者的长期跟踪研究①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前天,我们和一年级三名学生座谈,主题是‘和在幼儿园相比,自己有哪些变化。有趣的是,我们四次强调谈自己的变化,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却总是自我之外的变化,如小学的操场大、房子高……这正是老学者、老教师反复强调的—儿童的思维是向外的。”

儿童是怎么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呢?正是在活动中、交往中,他们不但发现外部的变化,也同时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变化。比如,“吃饭是自己拿盘子,不是老师盛好了”,在这外部事情的里面,已经有自己了。“觉得鞋子小了,因为个子长大了”,通过感知外部(鞋子)觉得小了,发现自我(个子)长大了。“能够自己单独睡了”“作业多,生字多”“时间过得快,睡不够”,这些就是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

看来,主动活动越多,人越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每个人通过对身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学习知识;有了对身体的感知,才能通过五官感受美。总之,人的一切发展,包括自我教育能力,首先离不开身体。

学生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通过各式各样带有体育性质的活动,从各种角度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了解自己。例如,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跑得有多快,在班上居于第几名。接力赛时,跑得快的一定会被挑选到代表队;拔河比赛时,班上的“大力士”肯定是班级代表;学游泳的学生中有两个开发出了蛙泳“反过来”的游法,他们非常自豪;不少学生通过家务劳动(做饭、拖地)和工艺、科技制作,兴奋地发现自己有一双灵巧的手……

从自我教育角度看,与身体相联系的体育,是通过各种活动的激发,让儿童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了体育活动,没有自我,也就谈不上自我教育;缺少了体育活动,儿童就没有存在感,就区分不开现实世界与想象中的世界,这也是少年儿童产生抑郁甚至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发现“心理自我”—美育是基础

一方面,通过审美和立美,儿童发展了眼、耳、鼻、舌、身。“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87,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通过全部感觉,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1)图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打开了话匣子,使沉默寡言的、腼腆的孩子说起话来了。”[5]224笔者在跟踪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学生都愿意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在幼儿阶段,每个孩子都毫不困难地用图画描绘“现在的我和三十年之后的我”。

(2)音乐

“在众多的作用于幼小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当居重要的地位。”[5]203 孩子喜欢听音乐,一听到音乐,有的就禁不住手舞足蹈。

(3)文学

文学熔审美、道德、政治思想于一炉。“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人的良師益友,形象地说,就是因为美的空气,在支托着思想的翅膀。没有美,没有美感,这只飞鸟就会像石头一样栽落在地。”[5]240笔者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初步的写作知识后,有的开始写“作品”了。有三个小作家,已经合作出版了图文并茂的三本小说,在本班和外班传阅,而且还开始接受同学的“订货”(订货方可以指定小说内容,商定是否需要插图,等等)。

另一方面,通过审美和立美,儿童发展了感受能力、敏感性(包括敏感地发现人身上的美),也就是说,这样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感染、接受教育。而早期缺乏美育的孩子,面对同样的各种教育信息,他的感受有限。或者木然,或者疑惑,或者抵触。“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享有这种自尊感和自豪感的人,才能对教师关于驾驭自己愿望的谈话产生共鸣和易感性—这也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6]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强调“美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5]688,是因为美与儿童心理发展是最契合的。美是人人都喜欢的,儿童更不例外。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美的重要特点是形象性;儿童想象力最丰富,而美恰恰没有条条框框去限制他。

美的核心要素是情感。“情感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5]92,“知识反映到情感中,这是知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条件,是形成信念和世界观的条件”[5]574,“感情丰富,是受过德育和美育的人所特具的品性,这一品性表现在他的心灵,易于领会善意的话语、教导、忠告和赠言”[5]203。

例如,笔者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小诺情感丰富,不仅容易被感动,而且“泪点”比较低。看情景剧、参加“开笔礼”活动,都会被感动得落泪,因此她比较容易接受教育。小诺的家长说:“最初是我每晚强迫她读,逐渐地,她自己主动要求读喜欢的绘本。当读到霸王龙救了几个不是自己孩子的小恐龙,在抚养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时,小诺就一直在哭。我问她在哪个地方受感动了,她说:‘妈妈,霸王龙其实可以不救她们的,可是她救了,还养得那么好。小孩子有爸爸、妈妈真幸福,我就很幸福。”

小诺在幼儿园曾经被称为“四大金刚”之一,老师认为她“自律性差,规则意识不强”。入小学后,家长们都知道有一个“被老师点名提醒了”的高个子女孩。就是这个所谓的“差生”,在家长和班主任的努力配合下,以“每天进步一点点”为目标,进步很快。到了三年级,各门功课进入优秀行列。在标志性的“自我介绍”测试中,她竟是全年级的最高水平。

3. 体育、美育为人的未来发展提供后劲

人類的各种创造性的设想,不能仅仅停留在头脑中,必须通过身体力行,才能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体育好的学生,不仅精力充沛,脑力劳动不容易疲劳,而且往往对自己更加自信。笔者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实验学校的学生由于养成每天长跑的习惯,体能普遍很好。在一次爬山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爬了三十多层楼高度、路程万米的上方山,而且还在途中自发进行比赛,开展观察、识别动物植物的活动。还有一个孩子竟然利用休息时间跳起了即兴舞蹈,他们都享受到了体育活动带来的“红利”。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后劲。

美育为发展思维与提高智力水平打下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是在感性基础上发展理性。正像黑格尔指出的“美是理性的感性表达”,美育是通向智慧的一座桥梁。“美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使求知欲更旺盛了。”[5]234美育过程中,学生观察美的形象,实际上是在发展认识世界的能力;学生努力用语言表达美,又有综合、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

例如,小诺对文字很敏感,看到红糖的标签,会跟妈妈分析:“妈妈你看这个糖字,它是一个‘米加上唐僧的‘唐。是不是甜的东西一般都跟米有关系,所以是米字旁?”

又如,小丽虽然学习比较困难,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舞蹈、音乐;二年级的她,就和弟弟创作了图文并茂的防疫宣传手册。她爱思考超出课堂学习内容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的家穷,有的家富?我家是穷还是富?”她还发现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族的事。还有一次问妈妈,怎样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美育之所以使人产生愉悦感,是因为美能让人产生一种自我超越的愉悦。明明有一些让人痛苦的形象(如《恐龙》中的恐龙、《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仍然让人感觉是美,这怎么解释?那就是能让读者产生自我超越。不仅是情感的超越,还包括精神世界其他内容,特别是自我的超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是每个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它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一致。

三、“双减”政策落实,是激发自我教育的大好时机

“双减”政策落实,考试和作业大量减少,学生的业余时间增多,本来是为学生创造了更有利的自主发展的条件。但是一些家长、教师由于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操作,现在反而变得手足无措。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关键在于教育者不能理解“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个重要理念,所以表现出:明文规定的内容,能够遵照执行,但是不够主动自觉;布置下来的任务,能够完成,但是没有自己的创造。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打好早期自我教育的基础,笔者提出三点参考建议。

1. 全面准确理解体育、美育的内涵,充分挖掘潜能,夯实自我教育的基础

“双减”政策贯彻过程中,学校积极出台了许多措施,如保证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再随意占用音体美课时。但是除了这些规定内容之外,不利于体育、美育贯彻的安排仍然存在。例如,不是积极地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而是消极地采用简单禁止的方法—课间不允许学生到操场;午餐后只能在座位上读书、写作业……

美术、音乐课程的确是贯彻美育的重要阵地,但是其他所有的课程、活动,包括校园设计,都应该体现美育,如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以其特殊的魅力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将其纳入美育计划中。更容易被忽视的是深层次的美—即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这些美,在学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需要教育者去发现,并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

2. 体育、美育活动中要让学生作为主人

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性为根本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师、家长对上面这些认识不到位,教育者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会经常发生。例如,孩子有了空余时间时,家长就制订周密计划,让孩子去执行,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课堂上学生出现矛盾时,有的教师习惯于亲自训话,而不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当然,学生是不成熟的,教育者有责任关注,但不应该包办代替,而是要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

3. 要彻底杜绝体育、美育活动中的功利目的

在大力推动体育、美育的形势下,也有人掺杂了功利目的去参加活动。例如,挖空心思去研究中高考中有关体育、美育的考核内容,单纯针对这个内容去准备,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体、美素质的长远目的,把体育、美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还有的学校单纯追求比赛成绩,盲目地加大运动量、增多训练时间,实际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样做,远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深入学习教育方针、研究教育原理,彻底肃清头脑中的错误理念。

“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如果在早期牢牢抓住体育和美育,就能够打好自我教育的基础,也就打好了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汀,王义高,祖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第5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4.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73.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9.

[5] B.A.苏霍姆林斯基. 育人三部曲[M]. 毕淑芝,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蔡汀,王义高,祖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第1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92.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自我教育美育双减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中职学生良好习惯的自我教育模式探索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