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视角下综艺节目的跨界现象研究

2022-03-15石凤珍

关键词:跨界明星

王 楠,石凤珍

(1.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现代社区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人类文明经历了近几百年的爆发式发展,从最开始的基础学科逐渐衍生出越来越细化和专业的知识体系,每个领域的知识在发展得越来越专业的同时,领域与领域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远。而当人们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时,很难依靠一个单独、具体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很多专业领域在既定思路下也不同程度地进入发展瓶颈期。所以回归知识的本质,通过借鉴不同领域的成果和思路来解决问题的“跨界”思维开始逐步流行,这对在新媒介环境下综合技能要求较高的综艺节目领域尤为明显。

当前,我国的媒介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综艺节目从前期策划到内容生产,到制作包装,再到后期的宣传也随之出现变化。“跨界”类型的综艺节目紧随其后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迅猛发展,如《跨界歌王》《跨界冰雪王》《女神的新衣》《乘风破浪的姐姐》等。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所谓跨界,就是对既往传媒业固有的业态边界的打破:传播者角色的跨界、传播渠道的跨界、传播内容的跨界、产业资源的跨界、媒介市场的跨界……”。[1]近些年,明星跨界成为热点,探究综艺节目中“明星跨界现象”的普泛化,可以看到综艺节目近些年在多方面的优化和调整,明星嘉宾对自己未来发展定位的趋势,也能看到受众对视听感受需求的新变化,相应地也对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一、何谓“跨界”

关于“跨界”的内涵,百度百科里这样描述: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到另一属性的运作,主体不变,但事物属性归类变化;第二种解释主要是指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行业创造知识、产品、工艺或服务,也指个体从原来从事的专业或行业跨越到新的专业或行业,涉及知识内容和学科方法的迁移;在蓝色创意跨界创新实验室2008年的《跨界》一书中将“跨界”定义为:突破原有行业惯例、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或全面创新而实现价值跨越的企业或品牌行为。

由此可见,“跨界”首先必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或行业之间的跨越和发展。其次,跨界思维为很多专业领域出现的不同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即打破既有方法,广泛借鉴,回归本质,找到规则和趋势之下的原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跨界思维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既可以是几个不同领域之间既有解决方法的提取、整合和迁移,也可以是学习各领域通用的底层知识,从中提取问题的核心和逻辑,找到本质层面的解决方法。

二、当下综艺节目的“跨界”现象

“跨界”发展模式发端于日本,盛行于亚洲乃至欧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于这种模式的运用更加游刃有余。当此模式引起社会内地的关注和热议,并预判可能引发热潮后,中国内地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和出品人开始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一模式,以作为一种和其他综艺节目的竞争策略。

《声临其境》邀请原先从事演员、歌手、主持人的艺人为经典的电影、电视剧或动画的人物角色进行配音,通过挑战不同的角色和工作,充分展示出艺人的多面性;《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前期宣传中就打出了三十而励、三十而立和三十而骊的标语,邀请事业发展处于尴尬期和瓶颈期的女艺人重新出发,她们来自不同行业,也曾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借助综艺节目的机会重新打造自身,通过短期集训成为唱跳俱佳的女团候选人,最终选出七位成员“破龄成团”,而黄晓明也从演员转身担任起主持人兼成团见证人的角色。节目开播后,十分钟播放量便破了千万,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高达147.2亿。

由著名足球解说员苏东联手高晓松跨界打造的体育跨界综艺秀《高能卡位·世界波》一出现便来势汹涌,节目的一大亮点在于除了著名主持人之外,还有神秘的国际巨星加持。高晓松和苏东在对这档节目进行设计和规划的时候,对“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索契”四座世界杯主办城市进行现场实地体验,为观众详细地讲解关于俄罗斯的人文历史,且以独特的视角剖析和解读俄罗斯的世界杯,给观众带来独特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不仅打造出一档集旅游、文化、足球于一身的体育跨界综艺节目,更让体育文化实现一种创新式的跨界传播。

除了芒果视频和优酷视频在节目创作上融入“跨界”思维外,新浪视频也曾为吸引更多的体育迷而在“跨界”方面做出努力。新浪视频曾聘请当红艺人李易峰担任新浪世界杯“首席星闻官”,一时引起很大反响,平台和艺人的热度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李易峰在担任新浪世界杯“首席星闻官”时,并不仅是单纯担任明星代言的角色,他同时以超级球迷的身份全程参与世界杯,利用新媒体的网络优势,以线上的方式与用户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个人经验,与球迷一起观看世界杯、体验世界杯的激情和欢乐,同时也在为广大球迷朋友介绍世界杯的狂欢前景,在体育和跨界中间实现了很好的平衡。

可见,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形式,凭借自身文娱价值高、嘉宾阵容强大、题材多样、形式多变而深受观众喜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制播平台的不断涌现,出现各类新兴的综艺节目形式,其中,“跨界”便成为了综艺节目中新的改变。“跨界”形式让综艺节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做到了与时俱进,增加了节目本身的看点,丰富了节目的多元化,满足了观众对明星本身角色以外的其他角色的窥视和娱乐心理,大大加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综艺节目“跨界”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综艺节目竞争激烈下的内在需求 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新媒介环境下,综艺节目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一档综艺节目如果在前期不能吸引受众关注,等到后期节目播出时也很难逆袭翻盘。要想在趋于饱和的市场中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收视率,必须打破一成不变的形式,寻找出更具创新的形式和内容,才能从每年近百档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这就倒逼综艺节目从嘉宾阵容的选择上寻找突破口。

如果选择知名度和话题度都不高的新人作为综艺节目的嘉宾,这对于想要在播出后形成的良好口碑和高点击率的制作方来说需要极高的时间成本,同时还要面临发展的稳定性和长远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风险。而来自影视、舞蹈、体育等行业的明星,他们自身就具备一定的粉丝优势,同时他们自身已经带有的明星光环可以吸引更多普通观众来观看节目,相比较而言是一个更好的投资选择。如跳水运动员田亮退役后从“体育界”跨越到“娱乐界”,在《爸爸去哪儿》的录制中,一改昔日国民心中“跳水王子”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奶爸形象,迎来了事业发展的第二春。

(二)文艺工作者事业上升期的发展需求 一般情况下,选择跨界发展的文艺工作者是在自己本身的行业里已经小有成就,积攒了一定的流量和粉丝,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威信。而要想在事业上升阶段有更大的发展,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垂直深耕,还需将发展的触角伸向能够提供更多机遇的领域,由此掀起了明星在综艺节目中的跨界热潮,他们依托节目的平台完成自身资源的转换,一时成为娱乐风气。

根据圈层效应理论①,更多机会的出镜和更大程度的曝光让明星参与的综艺节目首先在已经积攒起的粉丝群体内部进行传播,当节目赢得这部分有共同偏好群体的认可时会增加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他们在社群网络上积极讨论,甚至自愿为节目进行宣传,从而吸引到处于边缘及以外圈层群体对明星和节目的关注,这样文艺工作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由内向外扩散开来,以点带面辐射开来,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拓宽粉丝基础的同时受到其他合作方的邀约,获得更多发展资源,转化为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撒贝宁原先作为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主持人,已经小有名气,后来跨界转型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通过多档综艺节目的主持让观众熟知了他智慧和内涵并存的一面。特别是在2016年《明星大侦探》中既可以语出惊人、笑点十足得让观众看到他极具个人综艺感的一面,又能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和解密展露出个人魅力和才情,还能在节目中输出很多正向观点、升华节目主题让观众看到他央视“名嘴”的一面,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实力圈粉。

(三)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多元需求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的现状下,年轻人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之所以热衷于观看综艺节目,是因为综艺节目能够满足他们心理和感官上的愉快。

但是,传统电视综艺节目中向观众传递和展示与艺人出道身份一致且近乎完美的才艺表演的一面,观众往往早已熟知,甚至因多次重复再现而出现审美疲劳,他们更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接地气、与荧屏形象具有较大反差的一面,或者从本身角色中跳脱出来去尝试一种新角色,哪怕做得并不完美,但也足以满足这种好奇心和猎奇心,而综艺增加“跨界”这一元素恰好能够实现这一点。如歌手张艺兴在《偶像练习生》中担任主持人兼全民制作人代表,对于这档综艺节目来说无疑是一个收视看点,歌手进行跨界主持已经给观众带来很大期待,在节目中,张艺兴的主持功底自然无法与专业主持人相比,难免有语病、瑕疵、节目进度节奏把握有偏差的问题,但也往往会换来观众的包容和会心一笑,有些甚至被制作成花絮或表情包被用户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使用。

同时,跨界综艺也符合新媒体时代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新媒介下,受众更青睐符合他们审美的节目。在享受这种审美体验的同时又能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综艺节目,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激发他们自发地通过话题、评论、弹幕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为节目增加讨论热度。因此综艺节目在制作时或多或少会主动迎合受众的这种需求,努力达到综艺节目的供给与受众对节目的期待和需求相匹配的效果。

四、“跨界”现象带来的反思

“跨界”现象对于综艺节目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综艺节目制作方来说,“跨界”现象为综艺节目本身增加创新点,建立一种“品牌效应”,节目本身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介实现转型和升级;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出镜率和曝光率的增加可以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受众来说,“跨界”现象拉近受众与节目的距离,促进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满足其多元化的视听感受。

但同时“跨界”现象的过度泛滥也容易导致制作方因过度追求利益,急于在跨界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而出现节目同质化或粗制滥造的情况;文艺工作者从一个行业跨界到其他行业难免暴露出不专业、不精深的缺陷,于自身而言或许正在消耗着他们本身角色所获得的影响力,亦或是瓦解或重塑自身的“人设”,于行业而言,也会挤占该行业专业人才一部分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对该行业本身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

综艺节目中“明星跨界”的现象由来已久,针对“明星该不该跨界”以及“怎样跨界”早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在新媒介的加持下,国内“演而优则导,导而优则商,商而优则演”的娱乐圈生态环境似乎成为了艺人跨界的一股推动力量,以至于在综艺节目中两栖、三栖的艺人嘉宾层出不穷。

文艺工作者是否选择跨界,最终到底要走实力派还是娱乐派,基于文艺工作者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定位。但实力派和娱乐派不应该处于相对立和冲突的状态,二者能够协调和兼顾是最佳效果。文艺工作者还是应先在自己的本行业内做到稳扎稳打,专心耕耘,在本行业内拥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作品和成果后,再去适当拓宽自己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把握好跨界的“度”,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如刘涛、潘粤明、秦海璐等明星都参加过《跨界歌手》,刘涛还荣获第一季的歌王,但她的演技大众有目共睹,她所出演的作品也都获得了良好口碑。

同时,综艺节目对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具有价值观导向作用,因此综艺节目台前幕后所有的参与者更应承担起传递积极、向上、健康文化价值观的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效益,注重节目的内涵和质量,提升节目的品质,重视正能量的传递。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文,强调了文艺节目必须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能够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而且为进一步加强管理,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树立良好行业风气,《通知》发布八项相关规定,第一项就是坚持把政治素养、道德品行、艺术水准、社会评价作为选人用人标准。这些都从各方面对综艺节目的制作者和参与者提出了规范和约束,以便让主旋律和正能量更好地充盈在新媒介下的视听空间,发挥节目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媒介视角下,综艺节目中的跨界现象机遇与挑战并存,文艺工作者跨界本无对错,但是怎么跨,跨到什么程度,应该依照自身职业发展定位而行,在计划进行跨界发展,产生跨界行为之前,应首先拥有至少一项核心专业能力,并以此为起点和基础,带着积淀跨越到另一个领域,去学习和理解一个新领域的发展规则和要求,进而不断探究,深耕挖掘,将自身的技能实现更为完整的“整合”,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检验。同时,要承担好时代赋予的使命,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跨界现象能够契合新媒介的发展规律时,不失为综艺节目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但若单纯只是为增加曝光度,唯利是图,一切只向“钱”看,便注定会被时代所摒弃和淘汰。

注释:

①圈层效应理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该理论出自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孤立国》一书。

猜你喜欢

跨界明星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科学家也玩“跨界”
明星猝死背后
跨界设计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跨界通平台
扒一扒明星们的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
跨界之道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