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实践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2022-03-14胡衬春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对象主体课堂

胡衬春

作为一线的新闻专业教师,有一些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与困惑,比如如何处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解决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与课外实践的无限性的矛盾?如何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一代学生心理,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何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这些问题,在阅读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靖鸣教授撰写的《颠覆与创新:新闻采访教与学》一书之后,笔者似乎找到了大部分答案。这本书以实录的形式,把作者的新闻采访课程情景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面前,也把如何解决新闻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作为“游戏”与“表演”的教学

在普通人的心中,教学活动本来是非常程式化的活动,它一般包括教师讲述、学生听课、课堂讨论、布置作业等环节,教师是知识的播讲者与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与接受者。但是,在《颠覆与创新:新闻采访教与学》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在这里,根据教学环节需要,模拟实训时给每一名学生安排角色,学生可以有个性化的表现。每一次课程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剧情脚本,由师生来共同“演出”这门课。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汲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比如在2015年屠呦呦要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前夕,本书作者赴北京采访了有关屠呦呦青蒿素案件的办案律师之后,熟悉了屠呦呦青蒿素案件的全过程,对律师也比较熟悉和了解,并获得了相关案件采访的丰富经验。在“第三大板块——认知采访对象”的第一部分“在实训和教训中了解、面对采访对象”这一节中,他便大胆让学生模拟采访屠呦呦青蒿素案件代理律师,学生作为记者采访提问,自己扮演代理律师琚存旭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及时与学生沟通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谈到采访的技巧,如如何进行采访准备、怎样开头、怎样深入、怎样转移话题等。而在接下来的两堂课中,讨论了如何对待不配合采访的被采访对象。其中一堂课让一名学生扮演一位在河边见义勇为救起落水儿童的女工,这位“女工”对所有来访者都拒之门外,不愿意接受任何采访。在学生充满困惑和挫败感之时,及时指导学生当采访被拒或者不顺利时,应侧面研究那些负面的、有采访难度的案例,去找到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在这些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游戏”,进行角色扮演,课堂充满了未知与悬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性被激发出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这样的课堂,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一堂课都由师生共同完成。

二、“真戏真做”,实践性贯穿始终

众所周知,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然而我们目前很多新闻院校开设的课程实践性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与评论等新闻实务课程。要想学会游泳,把一个人扔进水里是最好的办法。本书作者靖鸣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在第一次采访课时,就把毫无新闻实践经验的学生“赶”出课堂,直接把他们“扔进水里”,让他们“熟悉水性”,进而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及技能。

比如在第一章中,一改灌输式教科书套路,不讲授其新闻采访的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而是直接把学生“赶”出课堂,给学生两个选题“迎新”和“教师节”,让学生直接充当“记者”角色,到校园进行采访。而学生从一开始的“迷茫”“毫无头绪”“胆怯”到“清晰”“开心”,思路也渐渐开阔:最初只想到要采访学院工作人员和教师,到采访学生、保安、宿管阿姨、志愿者、新生,从机械领取“迎新”和“教师节”两个主题的采访任务到一些新的采访视角的获得,如“老师们都是如何问候他们的老师的?”“老师们认为,怎样才是对老师的最大尊重?”等。在真正的实地采访中,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也逐渐明白并践行了什么是采访。相信等他们回过头再来理解采访的概念、性质与任务时,就能深刻体会,比老师仅仅进行课堂讲述要深刻得多、生动得多。

在本书中,實践性贯穿始终。如直接把学生投入到具体采访情境中,给学生布置各种实地采访任务,如第一堂课的“迎新”和“教师节”的采访、直接让大家去“发生车祸”的校门口进行采访、去采访本校颇有成就的张传斌老师等;设置各种“剧情安排”,模拟真实事件让学生编写采访提纲、进行模拟采访,在训练完后,再给学生讲述真实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情、碰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采访中所碰到的困难与问题;给学生联系《江苏教育报》《南京晨报》等媒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准记者”,同时把媒体人请入课堂,让他们与学生交流采访问题与体会。

也正是在这样的多重实践中,学生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而这恰恰也是在纯粹的课堂讲述中最为欠缺的。比如在与采访对象打交道时,学生们通过采访,发现自己存在以下问题,如“害怕采访对象不接受采访”“采访时比较紧张”“准备的问题缺乏新意”“提问不够细致”“准备不够充分”“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然而,学生仍对采访充满了兴趣,有些学生认为,哪怕是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但仍深感收获颇多。其中一次采访中一组学生总结道:“今天的收获是各种碰壁,虽然很累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消息,但我们至少去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困难在什么地方。”试想,若坐在课堂上,哪里会有这么深刻的教训、体会与反思呢?

许多学生的实践作品取得了成功,报道出来的作品发表在《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江苏教育报》等媒体,这使得他们不仅会更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媒体与受众需求的契合点,去寻找相应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素材,而且当其劳动成果刊登在相关媒体后,又反过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实践动力。

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学生不仅了解了新闻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了新闻采访的要求,也对新闻价值的把握与判断有了更深的理解,增强了新闻敏感,提升了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能力与技巧,学生的整体采写能力得到提升。

三、“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改革

笛卡尔奠定的近代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对教育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传统的哲学观影响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們的教育活动也被看成了一种主客体的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然而,教育的本质表现为一种主体间活动或主体间的交往[1],教育活动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在场,不断展开的主体间的交互、交往活动”,通过沟通与对话,进行“价值建构和交互影响”。[2]这种教育观念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全面的、健全的学生,使之产生丰富、自由、平等的教育价值追求。

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应和其他交往形式一样,具有哈贝马斯所说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这种主体间性应超出主客二分的关系模式,进入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颠覆与创新:新闻采访教与学》一书中,“主体间性”这种教育观浸染其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全书可以说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每一堂课、每一次实训,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学生在其中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这门课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被教育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行动、有个性。没有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这本书不会这么精彩与出色。

第二,互动与沟通在全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每一章节的课程当中,都能看到学生参与的采访、互动点评、事后反思,教师有时候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仅是起着引导、点评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发掘,潜能被激发,主体意识也显露出来。如在第一板块“体认新闻采访”中,到外面进行采访回来的同学谈到自己的心情时,是“胆怯但也很兴奋,虽然不太顺利,但过程很开心”。从第一板块开始到最后一个板块,对于采访的提问,学生们也从生疏到更加成熟,从最初的胆怯到慢慢地放开。这种互动与沟通,既契合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也激发了他们的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与主体意识。

第三,教学活动中作为另一主体的教师,也是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的实践者。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不仅是策划者、引导者、评论者,更是参与者、是具有丰富采写经验的新闻从业者。正如作者所言,在本书中他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学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也是实践者,同时还是教学的记录者”。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靖鸣教授曾担任过多年的记者,在他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大量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的东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转入大学多年后,他还亲力亲为践行新闻采写的实践工作,如亲赴北京对屠呦呦代理律师琚存旭进行采访。在获得了相关资料之后,又反过来把采访资料与实践应用于课堂之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他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大胆发言,讲出自己的观点、思路与困惑。

总之,这种“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既新颖大胆,又值得提倡,也给新闻教学人员以新的启示。

四、“剧情”安排与情景再现:独特的教科书写作模式

此书的写作方法也颇为独特,它完全没有我们平时拿到的教科书那么刻板与严肃,其实更像是纪实性的新闻采访学教学记录,甚至有点像剧本,书中不仅有“剧情”安排,还有情景再现,读者似乎能从中窥见一个个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书中的一堂堂课程的再现充满了悬念、未知、冲突、故事。比如对见义勇为、下水救人的女工的采访,事先让学生把采访设想发到微信群中,让学生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并列出问题,但是直到真正进入“模拟采访”环节,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设想与“现实”完全不一样,采访对象拒不接受任何采访。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悬念与冲突之后,老师讲出这背后的故事:由于之前媒体的不实报道给她带来的各种困扰和不安,导致她被人嘲笑与讥讽,于是对于记者采访存有戒备之心。要顺利进行采访,就要了解采访对象,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全书围绕着新闻采访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体认新闻采访,认知新闻及其写作要领,明确采访要求;二是确立科学的新闻观,了解受众,认识新闻,增强新闻意识;三是了解采访对象,掌握采访对象心理与行为,增强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能力;四是掌握采访技巧和方法,以确保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但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是,作者是先写“课程教学内容与设想”,然后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把上课的情景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最后是“教学核心知识放送”,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读后余韵缭绕,仿佛自己也进入到课堂中,跟着老师上了一堂堂生动的采访课。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中实践性最强、实践难度最大的一项专业性工作。而在当下,新闻实践教学也的确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困难。比如:在教学的内容设置以知识点划分的形式进行讲授,割裂了采访的各道工序;新闻采访课多呈现出向学生的注入式、演绎式教学,很难让学生有采访的“实战感”;目前大学的教学条件与环境也局限着学生的采访实践范围、方式及内容,无法展示出现实的新闻采访环境等。[3]而本书注重情景教学、模拟实训、实战演练,将新闻采访的要旨和精髓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强化学生的新闻采访及新闻写作技能,让学习者愉快地学习领会和掌握新闻采访学技巧和理论知识。

靖鸣教授的教学方法和这一教学专著的写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教育学教学法和高校教材写作方法。就教学方法而言:在教学之前,作者有鲜明的创新理念和策划意识;在教学之中,贯穿着实践与互动意识;在教学之后,还有大量的总结与再实践。就教材写作方法而言:突破静态的写作方法,突破新闻实践教材写作中以知识点为中心、案例呈现为辅的写作模式,通过教学过程的完整记录,以实践为中心,以实践促理论。总之,这本书所具有的创新理念与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可模仿性,这对于其他新闻实践的教学以及教材的撰写都有较强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刚.主体间性与教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2.

[2]张小刚.主体间性与教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6.

[3]靖鸣.颠覆与创新:新闻采访学教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序一.

(作者为南通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博士)

编校:张红玲

3902500589242

猜你喜欢

对象主体课堂
神秘来电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