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反转新闻”的发生机制及传播影响研究

2022-03-14孙金华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反转新闻传播新媒体

孙金华

【摘要】现从“反转新闻”的概念、特征及产生缘由入手,从媒体传播学和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了“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同时以此为基础,从正反角度论述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影响。最后,从媒体、公众以及法治等角度针对性地制定了如何对“反转新闻”加以规避的应对举措。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对利用“反转新闻”进行舆情引导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反转新闻”;新闻机构;传播

近年来,“反转新闻”出现在荧屏的频率越来越高,公众也对其抱以极高的关注度,在新闻传媒领域,“反转新闻”引发了公众非常热烈的讨论和反思。在对“反转新闻”概念的界定上,比较受学者和公众认可的定义是在当前新媒介横生状态下,产生于舆论空间中的一种新状态和新现象。而论及“反转新闻”的产生缘由,本文将其归于三大机制:技术机制、用户机制及舆论机制。

一、“反转新闻”发生机制探析:技术、用户、舆论

(一)技术机制:网络环境与即时性传播

在如今新媒體渠道丛生之际,各类社交平台和渠道的成熟与发展对传统媒介和生态带来颠覆性变化,在传播渠道极大拓展的同时也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内容。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渠道的多元化,在为民众提供便捷和自由的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也使得真正的新闻自由产生风险。

在碎片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移动互联网在产生内容和分销内容的渠道上产生了两类非常重要的模式,即所谓的“用户创造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UGC)和“用户销售内容”(User Sales Content,即USC)。[1]多元化的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观点的渠道和窗口,也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单线型的新闻垄断优势。众所周知,社会进步的一大重要体现是对事件真相的全面而真实还原,但是随着自媒体的繁荣发展,传统传播生态得以日渐解构的基础上,许多传播者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怀鬼胎”,从而使得舆论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特点,热点事件发生后涌出的海量信息使得公众对于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极大提升。

凭借特有的互联网基因,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即时性得以凸显,这也印证了《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快,就是新闻的生命”[2]这一观点。严格的审核与精准的时间控制不再成为新闻信息的壁垒,他们为了第一时间获取新闻往往不重视对信息来源的校对和核实。当下各新媒体平台已不仅仅通过抢先发布来获取流量,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根据有限的新闻素材,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的媒介审判,过早地对新闻盲目定性。因此,如万晓燕等人所说“新闻产生是一个对事实材料进行选择、加工的过程。因此,很难要求具体的报道、单一的信息能够纯然真实地、客观全面地还原特定事件”。[3]

(二)用户机制:用户参与与剧情反转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名词,而时至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用户”已经彻底颠覆和取代了以往的“受众”,名词的变迁见证了社交媒体给予用户更多传播主动权。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受众会通过对某些媒介的使用来满足其内在的社会或心理方面的需求[4],互联网的繁荣发展让各种群体和意见“自由生长”,因此,话语权的遍及也是发生新闻反转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社交媒体已经在公众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渗透,在开放的网络中,各种各样的意见和群体自由生长,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媒介为公众的意见交流与碰撞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社交媒体一方面充分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建立了更加便捷、平民化的讨论机制。从而推动用户有意愿进行表达或者获得满足感而自愿参与。[5]

在现代解释学理论中,海德格尔将“前理解”或“先结构”称之为“先见”或“先有”,主要指的是民众在理解一个文本之前,自身所拥有的各类主观心理条件和心理状态,包括经验、情感、愿望、道德观念、思想、个人气质、价值观念、文化知识水平等。[6]

就传播主体的角度而言,网络自媒体由于缺乏严格的管控,往往成为剧情反转的“添加剂”甚至“主力军”;就传播方式的角度而言,自媒体营造的媒介景观或者是受众转发到朋友圈的带有猎奇心理新闻碎片等因素,很可能会导致在一瞬间引发公众巨大关注;就传播过程而言,借助于社交媒体渠道,报道对象与媒体之间、媒体与用户之间也会产生激烈的交锋,而这种交锋也使得事件逐渐走向真相大白。

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反转新闻”,个个都体现出用户在其中的深度讨论和参与,新媒体不仅能够为其带来便捷而快速的体验享受,也让其习惯于及时分享观念和事件,并习惯于在充当了事件爆料者之后所获取的参与快感。

(三)舆论机制:舆论转向与媒体采纳

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反复思考和定义“何为新闻”这个问题,但必须明确的是“人人自由发信息”并不意味着“人人自由发新闻”,信息与新闻之间不具有等同意义。[7]真正的“新闻”应当是被传统媒体采纳和接受,并重新发布的信息。

“群体舆论的形成使得网民行为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导向,并且使网民声音声势化、群体化,也使个体声音不至于因为势单力薄而被淹没”。[8]而正是这种“众声喧哗”才是将舆论推向高潮、导致舆论产生反转的核心因素。诸多网民作为舆论得以传播的参与者,其每一次发表观点和转发言论都将在舆论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网民出于内在心理的因素,往往对与自身生活相关的社会新闻有着很强的代入感和参与度。

媒体的“用户意识”是新闻报道必须拥有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媒体的高点击量和关注度,能够提升媒体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在传播过程中,不乏有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往往会在新闻传播中夸大其词或通过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字眼进行诱导,甚至部分以功利性为导向的媒体罔顾客观事实,利用热点新闻标题,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甚至以文不对题的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受众眼球,导致某些新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被主观所忽略,进而引发公众质疑,发生新闻反转。

许多媒体在报道新闻所用的措辞中体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从而导致“震惊”“不得不知”等类似字眼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而这些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极易导致用户在观看时由于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而造成认识偏差,从而导致整个舆论风向的逆转和偏差。[9]

二、辩证看“反转新闻”:负效应与正影响同在

“反转新闻”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媒体公信力的损失、公众同情心被消费、社会资源浪费等。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反转新闻”的产生能够引发公众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公众也因此对新闻怀揣更加理智的态度,这也使得公众媒介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我们对“反转新闻”的影响应当保持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一)“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

第一,会导致媒体的公信力降低。“反转新闻”产生后,新闻真实反复被颠覆和推翻,消费了媒体的公信力,导致发布新闻的媒体的公众信誉度严重受影响。长此以往,公众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难以保持信任感,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随之降低。越具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在受到“反转新闻”的侵扰后,公信力受削弱的速度也越发迅速。

第二,消耗公众善意,加剧社会冷漠感。在“反转新闻”事件中,公众并非单纯作为事件的“看客”,而是整个新闻过程的参与者角色。一旦新闻频繁反转,公众便会产生“狼来了”的思维定式,当后续还有其他类似道德问题侵袭网络时,公众便会在行使善意之前反复“观望”,如此情形便会导致社会冷漠感的加剧。

第三,危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当公众集中关注某个事件时,新闻当事人站在风暴的中心,公众舆论压力极大地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不仅自身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各种“辱骂”和“人肉”会使得当事人苦不堪言,而且当事人在事件发酵后极易被贴上标签,难以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

第四,耗费社会关注度,耗费人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当公众的热情过度集中在某一个事件当中时,其他同时间需要关注的事件自然会退出人们的视野,当社会集中关注这一“反转事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反转新闻”的积极影响

第一,使舆论关注更加聚集,迫使媒体加快对真相的搜寻。“反转新闻”的产生,可以极大地聚集公众的关注度,而“反转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体现出公众对于新闻日渐提升的参与度。当舆论达到一定的强度,一方面广大网友会参与到事情真相的探索中来,另一方面也会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让真相更快地浮出水面。

第二,促使公众媒介素养整体快速提升。当“反转新闻”频繁出现后,公众对于新闻的态度会变得越发谨慎,盲目跟风的现象越发减少,我们透过公众对“反转新闻”的关注也能够发掘公众参与和公共意识的不断强化。

第三,促进社会生存问题的高效解决。各类“反转新闻”的共同特质在于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当一件具有共鸣感的事件快速发酵和传播之后,更易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与聚焦,这也能够加速问题的解决。

三、规避“反转新闻”:媒体、公众、政府需协力

(一)媒体层面

一是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媒介素养。媒体从业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正、均衡、客观的原则,避免创作出的新闻带有自身价值判断的偏向性从而对公众产生误导;媒体从业者在议题设置方面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避免纯粹追求阅读量和点击量从而忽略了求证环节。[10]总而言之,只有媒体坚持新闻自律,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把新闻“出口关”,才能提高媒体公信力,从而在根源上杜绝“反转新闻”的产生。

二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的报道流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体方面应当在明确事实并多加求证之后迅速发布信息,并根据舆论的反响做好后续报道和跟进,对多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要防止由于自身主观印象的影响而带来的新闻失实和偏差。同时媒体还应当在新闻报道中严格掌控审核流程,对于失实的新闻要将其扼杀在流程的前端。

(二)公众层面

一是提高新闻素养。碎片化的信息和内容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公众应当在事件未明时通过各个权威媒体和平台加以核实,最大限度地对事件真相进行还原。第二,当事件处于扑朔迷离时,公众应当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多方核实内容,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新闻的真实性加以辨别。二是远离刻板印象。作为公众的我们因为长时间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会给遭遇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新闻标签”模式的解读,这也要求公众面对新闻事件时应当保持冷静,坚决避免在事件真相未明时制造不客观不理智的言论而伤害和影响当事人;在对获取新闻报道渠道甄选时,要尽量选择有权威性的媒体平台,并强化自己的理性思考,避免图一时之快而进行随意评判。

(三)政府层面

一是积极解决社会矛盾。政府需要加大解决社会固有矛盾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从源头上杜绝“反转新闻”的出现。政府应当提升制度的公正性,确保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够获取公正的对待;加强社会各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营造社会的安全感;建立健全公众发声的制度化渠道和路径,保障公众遭遇问题和困难时有处可寻。

二是确保政府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对于群众而言,政府是为其提供权威信息的主要源头。在热门事件和热点信息开始传播时,政府应当与媒体报道相配合,或主动通过自己的渠道公开发声,为公众答疑解惑,減少各种猜测和谣言的滋生土壤。官方的权威信息是公众内心的定心丸,因此,政府在事件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出击,公开真相,消除公众疑虑。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就监管层面而言,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的监测和追责,并对这些破坏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记录、报警和信息分析等,以此来约束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论,从源头规避“反转新闻”的产生;同时,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反馈渠道,在事件发生时积极收集公众所反馈的信息,并给予专业的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志立.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J].新闻爱好者,2018(2):35-39.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66.

[3]万晓燕.“反转新闻”:传播特征、概念辨析与问题指向[J].中国出版,2017(8):35-38.

[4]樊淑琴.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的负效应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7):19-20.

[5]代宝,刘业政.SNS用户采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15(1):53-57.

[6]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15-18.

[7]方艳.“反转新闻”的伦理评价及反思[J].青年记者,2016(5):12-13.

[8]向淑君,周艳敏.“新闻反转”:媒体的自净功能与新闻真实性的确证[J].新闻爱好者,2017(8):28-29.

[9]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9):22-23.

[10]胡翼青.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6):204-208.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3641501908271

猜你喜欢

反转新闻传播新媒体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