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黄河文化传播研究

2022-03-14慎泽明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

慎泽明

【摘要】唐诗黄河意象代表着唐代诗人对黄河的文化感知,具有独特的形象特征与审美特性。以文学地理学视域考察《全唐诗》中描写黄河的诗作,可知唐代诗人关于黄河意象的塑造蕴含着鲜明的黄河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并可进一步挖掘其在文化符号及文化贮存等方面的价值。根据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设计黄河文化传播方案,亦是一种兼具学理性与创新性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唐诗黄河意象;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回顾历史,黄河流域长期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孕育出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产。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如何多元梳理、发掘提炼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则是当今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所面临的关键和重点问题。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有关黄河的绚丽篇章。据笔者统计,《全唐诗》①中共收录了描写黄河的诗作229篇,其中关于黄河的诗歌意象也使之成为黄河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而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意象研究兼顾研究对象的地理特征与文学特征,并对其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挖掘揭示,以凸显其独特性与典型性。因此,以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解读唐诗黄河意象,是加强黄河文化创新性阐发,丰富黄河文化保护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唐詩黄河意象的形象特征与审美特性

(一)时间概念的象征

1.岁月易逝的慨叹

黄河不同于一般的涓涓细流,其雄壮奔腾的身姿在诗人笔下常与青年人活力充沛的精神风貌结合在一起,并借此抒发青春不再的感叹。贾岛《逢旧识》云:“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表现出贫弱失意的诗人对于友人青春尚在,且能健渡黄河所产生的羡慕之情。刘采春则在《啰唝曲六首》中感叹:“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黄河由浊转清本是自然状态下难以实现的小概率事件,诗人将其与白发转黑的不可实现相对比,更突出了青春岁月的难以重现。李白《将进酒》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将黄河的奔流不回与人生如同朝暮更替般短暂形成对比,展现出富有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2.历史长河的象征

黄河与时间一样日夜不息,且无论时代如何演进更迭,黄河始终流淌在中华大地之上。另一方面,时光的流逝不会使它变得迟缓陈旧,反而愈加灵动饱满。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形象,引发了人们关于已成过去的历史与正在进行的现实之间的比照与思考。因此在诗人心中,古老的黄河既是自然界的河流,更是“历史长河”的象征。胡曾《咏史诗·黄河》云:“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就是在表现个人生命的有限与历史长河的无限所引发的生命价值思考。姚合则在《拾得古砚》中讲到其在黄河岸畔拾得一方古砚,遂展开“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的联想。诗中黄河赋予了做工质朴、其貌不扬的古砚以历史与永恒的象征意味,进而令诗人有“大喜富贵嫌,久长得保惜”的哲理论断。晚唐诗人罗隐一生壮志难酬,其《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云:“一句黄河千载事,麦城王粲谩登楼。”借黄河与东汉王粲作《登楼赋》的史事抒发关于唐末国势衰颓与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家国情怀的寄托

1.去国怀乡的排遣

唐代都城长安、东都洛阳所在的关中平原与伊洛平原皆地处黄河流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文化圣地与精神原乡。在唐诗中,奔腾不息、流淌于中土的黄河水也成为身处异域他乡的诗人寄托家国思念的载体。王偃《明君词》云:“一双泪滴黄河水,应得东流入汉家。”诗歌阐述的是昭君出塞的史事,诗人用“泪滴黄河”生动地刻画出王昭君思念故国的情思。司空图《浪淘沙》云:“黄河却胜天河水,万里萦纡入汉家。”诗人生活于唐末的动荡时代,借助黄河雄壮且旋绕绵长的地理特征表达对国家转危为安的期盼与坚定信念。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云:“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则是用黄河水来比拟自己思乡的泪水,极富感染力地表现出自身的乡愁。

2.国家安危的象征

唐代注重西部疆土的开拓与经营,黄河成为划分关中核心统治区域与西部疆域以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天然分界线。中晚唐时期,黄河中上游的几字形区域则成为实际上的边界线,唐军据守黄河,拱卫京畿。因此在诸多描写边疆战事的唐诗作品中,黄河也被赋予了国家命运的象征意味。盛唐诗人刘希夷《从军行》云:“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以部队气势力压黄河衬托出士气的高涨,是对盛唐气象的彰显。中唐杨巨源《薛司空自青州归朝》云:“黄河岸畔长无事,沧海东边独有功。”旨在赞颂薛司空讨逆治河,镇守一方的耀眼功绩,同时也凸显出黄河沿岸的安宁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李益《塞下曲》云:“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反映出诗人对黄河岸畔战事连年的愁怨之情,以及对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渴望。

(三)自然造化的咏叹

1.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致

唐玄宗李隆基在《登蒲州逍遥楼》中以“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来描述自己登临逍遥楼所眺望到的壮阔黄河景观。时值开元盛世,李隆基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心境从诗句中可见一斑。李白《公无渡河》云:“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人通过对黄河决开昆仑,直冲龙门的声势描写,展现出其非人力可以抗拒,桀骜狂暴的一面,借以抒发人生身不由己的悲叹。又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用浪漫的笔法刻画黄河雄奇姿态,并以此为基石尽情驰骋自身飘逸奇丽的情思。

2.神圣超凡的传奇色彩

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与带有局限性的自然认知,神话思维普遍存在于唐人的精神世界中。因此诗人在一些诗歌的黄河意象塑造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神话性思维,展现出富于想象力的超现实审美趣味。李涉《逢旧二首》云:“不知留得支机石,却逐黄河到世间。”诗人借助古人寻访河源时在天河得到织女支机石的典故将黄河与传说中的天河相比拟,进而表达对友人如仙人般遨游四海的钦羡。薛能《黄河》云:“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昆仑山是古人心中的神圣所在,唐人徐坚在《初学记》中引述《河图括地象》云:“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1]反映了古人对于昆仑山为大地中心的认识。同时,古人相信昆仑山正是黄河的发源地,这也就赋予了黄河一种精神层面的神圣意义。

(四)昂扬向上的精神象征

文学地理学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学家气质与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黄河于波涛汹涌之中彰显出大自然的伟力,湍急难渡的地理特征磨砺出诗人雄健刚毅、奋发进取的精神意向,从而进一步体现在诗歌意象的塑造当中。虞世南《从军行二首》云:“凜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以冰封黄河来喻示寒冬边塞的苦寒自然环境,借以衬托出征将士斗志昂扬的威武姿态。孟郊《羽林行》云:“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同样在对寒冬黄河沿岸景观的描写中融入赞颂羽林军飒爽英姿的主观情绪,并赋予“走出黄河凌”这一行为以奋进无畏的精神象征。一些送别主题的诗歌也常借此来表达乐观向上的情怀。如李白在《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中以“鸣鞭走马凌黄河”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豪迈举动与燕太子丹和荆轲的易水之别做对比,抒发自己与友人“离而不愁”的乐观情绪。

二、唐诗黄河意象的文化传播价值

(一)黄河文明的典型文化符号

作为文化符号的唐诗黄河意象通过对诗歌中黄河文学形象的塑造,使其代表某种价值与意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诗歌艺术可听可视,易于辨别的特征又使之成为代表黄河文明的显性文化符号。诗人将黄河文化浓缩入诗歌意象当中,使得诗歌的结构气韵与自身的哲思体悟与黄河文化相互联结,进而以审美体验的形式构建起黄河文化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就文化符号的层面而言,各种特征类型的唐诗黄河意象自然具备一种“能指”的文化意义。对唐诗黄河意象的解读同时亦是还原诗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意识,进而提炼出超越时空界限的民族共同情感。

(二)黄河流域的文化贮存库

1.社会文化意蕴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裹挟了大量泥沙,使河水呈现混浊状,罕有清澈的时段。因此黄河变清被古人视为祥瑞之兆,是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象征。唐诗有关“黄河清”的意象创造正是黄河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结合的产物。如张九龄《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云:“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诗中满含诗人对于盛世的赞颂。和凝《宫词百首》云:“内中知是黄河样,九曲今年彻底清。”展现出古代文人士大夫清正刚直、心系天下的使命意识和人生操守。

2.农业文化意蕴

农业是黄河文明诞生的基石,是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产生的先决条件。农业劳动是诗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生产活动,并在一些诗作中记录了古代农业文化的发展面貌。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云:“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展现了唐代黄河流域农副业结合发展的生产方式。又云:“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刻画出农民在租税与旱灾压迫下的劳苦之状。黄河在唐代农业生产中还发挥着粮食运输通道的作用,但迅猛的流势常使得运输过程中险象环生。如皮日休《农父谣》中描述唐代江淮地区向关中京畿地区运送粮食的情形时称:“黄河水如电,一半沈与倾。”反映出当时征粮政策的一些弊端。

3.丝路文化意蕴

唐代黄河流域的诸多城市同时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王之涣《凉州词》在利用黄河意象渲染戍边将士寂寥之感的同时,也将丝绸之路沿途的地理风貌特征刻画了出来。杜甫《黄河二首》云:“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展现出丝绸之路沿途民族之间融合且竞争的生存状态。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对兰州黄河岸畔的驿楼乘高居险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描写,并介绍了当地的麝香、花鸟等物产,再现了唐代丝绸之路沿途的馆驿文化。

(三)时代价值

1.弘扬健康价值观与审美观

诗人在作品中将黄河意象化的同时也将其拟人化,赋予它诸多优秀的品格,并以此来实现对读者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陶冶与构建。同时将黄河与精忠报国、自强不息、不负光阴等品格联系在一起,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当今社会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审美观方面,唐诗黄河意象展现出的是古人塑造积淀而成的磅礴壮美,厚重尚德的审美趣味。这也是黄河文化留给中华儿女颇具大国风范的精神标识。

2.传承民族智慧,助力文化自信

首先是兼收并蓄的思想智慧。在唐诗黄河意象中我们可以读出古人面对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时包容和合的思想特征和根本愿望。这也是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得以一脉相传、屹立至今的精神力量。其次是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智慧。诗人将黄河带来的挑战以诗歌意象的形式进行咏叹,展现出古人对自然常怀敬畏,同时正视挑战、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在世界局势纷繁复杂的当代更是值得我们传承借鉴的宝贵智慧。

三、唐诗黄河意象与黄河文化传播路径

(一)相关文学景观的建设与利用

与唐诗黄河意象相关的文学景观是指以此类唐诗为主题或有密切联系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是具有鲜明文学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旅游产品。此类文学景观是文学与黄河文化互相作用的产物,亦是黄河文化生动且直观的呈现。其运营可实现“文化涵化,让文化传播融合在旅游的每个环节,让游客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塑造理想人格”[2]。登临鹳雀楼景区时,佐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使游客在观赏黄河壮美景致的同时亦可切身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激励人们不懈探求的深远含义。这就将文学作品的文化意涵及思想性与景观的观赏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游人获得更为充分的审美体验,从而对黄河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为客观物质存在的景观也超越了语言文字的界限,有助于推进黄河文化走向世界。

(二)著名诗人的名人效应

文学地理学认为文学的扩散存在“名家效应”,即“借助名家的地位、声望和影响力而产生的文学扩散效应”[3]。在唐诗黄河意象弘扬黄河文化的实践中,亦可借助网络微视频等现代传播媒介,将著名诗人与黄河的逸闻轶事编辑为短篇故事,以诗人的诗风及个人风采激发人们的移情心理,增益其对黄河文化感染力的体认,从而对黄河文化传播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注 释:

①本文中未标明出处的诗歌引用均来自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2018年版。

参考文献:

[1]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1091.

[2]毕雪燕,郭凯旋.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6):62-64.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29.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讲师,博士)

编校:郑艳

3555500338250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
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文化研学对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作用分析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
“诗言志”视阈下诗歌对黄河文化的传播
黄河文化的一朵浪花
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