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探索

2022-03-14焦丹苏铭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国际传播

焦丹 苏铭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及策略建议,包含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的主观形成、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与标准的研究制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与媒介的制度优化、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文化间性的关注重视、国际传播能力人才的培养等,构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璀璨名片。2019年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推动了国内学者在黄河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关涉文化、旅游、经济、传播、区域与国别等。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大多致力于黄河文化国内传播领域研究,少有涉及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在当前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多维视角分析国际传播基本概念与其中国性意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意蕴,基于黄河文化典型性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实例,从传播学、翻译学等视角,借鉴翻译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和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理论依据,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及策略建议。

一、多维视角下国际传播概念及其中国性意义

(一)国际传播概念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罗杰斯(Rogers)提出。[1]广义上指一切跨越国家边界的各种信息传播活动;而狭义上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其主体多为国家政府。[2]国际传播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后,新闻传播界从不同角度界定。劉继南认为,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众所进行的跨国传播或全球传播;[3]程曼丽等提出,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沟通;[4]国内学者多从狭义视角界定和研究国际传播。

(二)国际传播的中国性意义

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国际传播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文化繁荣的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中央多份指导文件均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饱含中国气度、汇聚古老东方智慧的优秀文化。

当前,国际传播作为争夺国际话语权、引领国际舆论走向、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武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中国主动适应传播变局、创新话语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效果日益明显。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需要拥抱世界,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内涵与意义

(一)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内涵

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我国话语在国际传播领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权威”话语的压制;另一方面,我国话语体系自身建设尚处于相对滞后、零散的状态。西方国家对主流传播媒介的操控使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时往往面临“有理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因此,推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应对当前的传播话语体系重新构建,推出融通中外、涵盖古今的新概念、范畴及表述,进而才能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黄河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增强黄河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二)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话语体系,对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也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遵循。只有不断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只有构建起独立自主的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才能树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形象,从而完成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5]因此,新时代探寻华夏文明之源,讲好中国故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及其话语体系构建便是其有力推手。

积极开展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及其话语体系构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需要。在“东方智慧,全球价值”的总体认知下,黄河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谱系中的独特地位意味着其不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进一步丰富、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的全球化表达。

三、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一)黄河文化典型性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借鉴

对于黄河文化概念的界定,广义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的人民所创造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总和;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的人民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流域的各种文化现象。[6]总体而言,黄河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层次多样的文化共同体。黄河文化经历了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经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包含武术文化、河洛文化、粮食文化、中原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

河南是黄河文化历史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承载者,武术文化是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为例,以政府引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国际交流、项目驱动、话语表达(国内外论文发表)、奖励机制、网络传播、特色智库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措施,形成良性的传播系统,通过多渠道多路径形成了系统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二)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建议

话语体系构建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尊重话语形成规律以及科学理论指导,需要深入实践、不断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论演进路径,[7]通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经过提炼后形成的假说,继而经过验证并最终形成贴合黄河文化传播本质与规律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论,旨在实现以融通中外为目标的新时代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通过挖掘黄河文化本源内涵,剖析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从概念、范畴、表述三个层面探索“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提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的标准研究制订和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阐释。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中,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念

我国的黄河文化挖掘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推广,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首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国际传播理念。我们既要充分吸收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传播理念,又要向国际社会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念。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中,我们要秉持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均衡性理念。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国外优秀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趋势,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要坚持以我为主理念,同时也要扎根受众国家与地区,做到“定制化”“个性化”“本土化”传播,只有如此,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才会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

2.研究制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与标准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已获得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其传播规范与标准仍有待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的支撑。纵观当前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实践,绝大多数传播者都惯用“搬运”的方式将其具体内容复制到各类传播媒介、平台上,并没有考虑传播内容的规范性与标准性问题,因而出现部分传播内容混杂、断章取义、缺乏针对性,大大降低了黄河文化形象度,造成了黄河文化的阐释力不足,难以形成黄河话语的持续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做好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需要从国家和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跨部门、跨领域协作,共同研究制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与标准,从内容生产、主体运营到效果评估等方面做出科学化、合理化规划,打造有利于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社会环境,促进黄河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黄河文化的现代阐释和转化,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权。

3.优化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与媒介

黄河文化是一脉相承、复杂而完整的体系,然而当其借助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国际传播时,碎片化叙事、片面化解读等问题时有发生。这导致黄河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深刻性,长此以往会令他国受众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黄河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和独特思想内涵。因此,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中,应整合各类黄河文化传播媒介及资源,集中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旗舰平台,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渠道,占领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高地。同时也要精心筛选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内容,保持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传承性与完整性特征。比如,中国最大的国际新闻网站环球网,是中国互联网上最主要的内容提供商之一,日均访问读者超2000万,开发与此类国际传媒网络的合作,对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有推动作用。还有Twitter、Facebook等在国外广为大众使用的自媒体,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传播平台。此外,可通过国内外学术研讨交流会、研究中心、政府委托项目、智库建设等平台推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

4.关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文化间性

作为一种跨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形态,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必须先跨越语言障碍,使传受双方共用同一种语言。英语作为当今国际传播的通用语言,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大都会将母语转换成英语,从而完成对信息和意义的“二次编码”。然而在这个语言转换过程中,依旧会存在语言不对等或不可译的问题。如何将一种文化里的独特表达转化成与之相适应的另一种文化里的意义是当今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问题。话语只有符合受众的语境、习惯、文化,才能发挥其传播作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中,如何将黄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和精神传递给其他文化国家[8],需要国际传播者既熟悉各国文化差异,能有效使用翻译等途径解决文化间性等问题,又洞察文化国际传播规律,能灵活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杂音,解决来自不同立场的文化误读和误解。

5.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

当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进入全球化竞争新阶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及其人才培养将是中国文化全球性竞争的强有力助推器。因此,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不断提升全球化视野与全科范围知识背景储备。在大数据信息流中,准确发掘目标领域关键信息,有效归纳总结核心资源。国际传播能力人才首要的是语言基础、是翻译能力,能用外语阅读国际文献,交流、表达观点,同时,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不仅仅要求熟悉国际传播内容,更应具备内容运营意识、技术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做好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就要大胆突破边界,努力实现跨学科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破圈,培养国际关系学、国际传播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领域跨学科人才,从而实现将黄河文化的中国意义传播到国际圈,被国际目标受众所接受,达到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和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推進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黄河文明价值挖掘与体系重构、黄河文明作为根与魂、媒与桥的作用是时下黄河文化研究的热点与方向。本文对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分析旨在探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在黄河文化的国内传播研究方面深入广泛且富有成果,但对于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尚缺乏相关经验与规范。精心打造鲜活生动、易于接受的新话语,全力构建独具特色、富于建设性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必然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开创出更广大的平台和空间。

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中,要以中华武术等优秀文旅资源作为传播内容,要树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念,制订研制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与标准,不断优化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与媒介,关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文化间性及强化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而深入推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并拓宽从中亚文明、世界文学、区域与国别、国际汉学等多维视角进行研究,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延展研究广度和实践路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BYY074;受“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和“河南工业大学社科创新基金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21-SKCXTD-09]

参考文献:

[1]崔远航.“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概念使用变迁:回应“国际传播过时论”[J].国际新闻界,2013(6):55-64.

[2]李智.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

[3]刘继南,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

[4]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5]李敬.黄河文化的三个价值维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2):99-102.

[6]朱伟利.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0(1):32-35.

[7]焦丹.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探蹊:概念、范畴、表达[J].上海翻译,2021(4):32-37.

[8]牛建强.黄河文化概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21:229-230.

(焦丹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苏铭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编校:郑 艳

3283500338280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
黄河文化的一朵浪花
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