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管建刚”

2022-03-13李恩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张老师后进生习作

李恩点

在我整理办公室物品时,同事张老师神神秘秘地走过来。“李老师,刚在学校图书馆帮你淘到了一个宝贝。”张老师边说边递给我一本书,原来是管建刚老师的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张老师的有心赠书源于前几日我在她面前倾倒的大量关于创办班报的苦水。

上学期我写的几篇小文有幸在一些期刊上发表,着实品尝到了写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提起笔的困倦与煎熬随着文章见诸期刊也随之消散。我就想着能不能也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感觉,进而激发他们习作的欲望与兴趣。正式的报刊发表很难,幸福感当然也不能传递,最便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创办自己的报刊,一切都能掌控在自己手中。《六年书卷气》三(2)班班报就这样诞生了。一学期下来,断断续续出版了七期,我看到了洋溢在一批批小作者脸上难以言表的兴奋与激动,也目睹了部分后进生面对班报的畏缩与冷漠。有时感觉到班报真是习作教学、阅读教学的一大利器,有时也困惑地自问班报继续办下去的方向与价值在哪里。这就有了前文叙述的向张老师倾吐苦水的情节。张老师当时说:“管建刚老师是班报专家、习作教学专家,可以向其取经。”管建刚老师的名字随着我们班报创刊以来多次被提及,我知道这是一座需要用心攀岩的“高峰”,拖延与消极让我迟迟未能与大咖对话。感谢张老师的及时助力,让我在最需要的时候与“管建刚”相遇,相遇后的风景竟这般美好,感恩遇见。

遇见班报的真正意义

研读完管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与《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两书,对班报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为宽广的认识。我班班报《六年书卷气》成立的初衷是让学生较容易地体会到文章被发表后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进而激发他们继续写下去的兴趣,这与管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作文给我带来了尊严与荣耀”不谋而合。但是班报还可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即引导并督促学生说真话,写真事。不知从何时起,班中学生的习作被各种“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喂养流浪猫”等事迹充斥着,同学好友、老师父母在他们习作中的举止言行往往被过度“创造加工”。可悲的是现实中存在着大批像我一样的教师,认为这样的习作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无伤大雅。读完管老师的著作,我瞬间惊醒,从小就写编造的假话、空话,让“谎言”陪伴成长该是何等的危害啊。班报是一个共知、共读的平台,可以很好地矫治这种“写假话”的习作现象。管老师要求学生投稿习作的题材多为记事文,学生圈子有多大,记录的事件离不开家庭、学校、朋友等,而班报的读者是可以覆盖这三个群体的。一篇编了假话的习作是很容易被拆穿的,搭配上教师的奖惩举措,学生笔下自然会真情流露。习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愿意在习作中说话,并且说真话,班报确实值得尝试。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语言潜能,教师要尽其所能将其唤醒。”读到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有些对不起班里的那几位后进生。班报刊发了7期,每期发表20位小作者的文章,但纵观这7期上的140篇发表的习作,绝大多数是班中学优生写的。而那几位提起笔就“打哆嗦”的后进生也在某期班报上被我“赶鸭子上架”般逼着写了一段话发了上去,若没被逼到这份儿上,他们都会对班报远远躲避,这让我意识到班报的出现会加剧学生在习作上的兩极分化。我知道问题出在我身上,言语的鼓励与威逼并没有激发后进生群体的兴趣。幸运遇见“管建刚”,管老师一语“班报要故意向后进生倾斜”很是震撼我。首先在版面设置上倾向后进生,不但设置有完整的习作版面,还开创“美言精句”版面,一篇完整习作写不好,那写出一两句的通顺的句子也可发表,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管老师还别出心裁进行“分版而知”,报纸上对应不同层级学生分别设置了“精华版”“升级版”“大众版”,这就很好地为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创造了发表的机会。照顾后进生的方法很容易学到,但内心深处偏袒后进生的教育情怀却需要慢慢涵养。

遇见班报的吸引力

前文说到文章发表能带给作者甜蜜的幸福感,但前提得让学生愿意去写作并发表,才能获得幸福感而长期坚持下去。世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而动笔写作则是更加深入的思考,需要较强的意志力支撑,要激发意志力稍弱的学生形成长效的写作欲望,确实不易。但管建刚老师在多年习作教学的研究中探索出了一套习作动力活动,总结为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级评奖类似阶梯式奖励,如同游戏中升级一般,学生不断发表习作,不断获得更高的段位或是更“霸气”的称号。如从“习作新苗”称号到“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称号,积分活动大家都不陌生,学生在班报不同版面发表作品,会获得不同分值的积分卡,月末或期末根据积分兑换奖赏。稿费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发表文章就会获得班级不同额度的虚拟币。这三项充满着智慧的激励活动不是几句简练的言语所能描绘完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闪烁着火花的实操细节以及温情的人文关怀,感兴趣的定要阅读管老师的原著。在管老师的启发下,我也想出些许能激励学生长期写作的方法。报纸出刊后,除了印发给学生一张刊用纪念卡,再给家长印发一张感谢信,感谢他们的辛劳付出,感谢他们的细致辅导。这种感谢的力量是很巨大的,相信我,家长会高兴得跟他们的孩子一样。也可在月末举办“习作擂台争霸赛”,擂主是发表数量最多的同学,攻擂者要向擂主发起挑战。这种比赛要与诱人的物质奖赏或是精神奖赏密切配合,让提笔写作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班报具有了吸引力,学生会慢慢地向其靠近。

遇见班报的魅力

在受管老师启迪之前,我的习作教学视野还紧紧聚焦在“习作前指导、学生习作、教师评阅”这个窄化的习作教学观上。学生提笔前最重要的不是教其审题,教其梳理结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日常积累素材的习惯。胸中无点墨,纵使条屡清晰,能成好文吗?审题能力与写作技法应放在习作教学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日常动笔积累素材的习惯。好词好句和精思妙想不经日常沉淀,想要信手拈来不太现实。每天记长篇日记对学生来说会是苦差事,但是完成如同管老师要求的“每日简评”会很轻松,三言两语用心记录下今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周末再来个一周汇总,根据本周的“日常记录”写下一篇长文。有了前期的素材积累,学生就不会胡编乱造,或是无话可说了。习作教学的第二阶段才是技法教学,教授学生审题能力、篇章布局能力、梳理逻辑脉络能力、情感渲染能力等,在这里不再赘述。要说的是习作教学的第三阶段,很多教师将习作评阅交流作为一次习作活动的结束,其实这是窄化的。这样匆匆结束,习作活动后期的价值就不能很好地彰显出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是啊,习作修改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激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在管老师班的班报上发表文章,至少要经历五次细致的修改,历经多次打磨,学生定会斟字酌句。关键是学生得愿意改,这就需要运用能激励他们主动修改的动力系统。文章达到“修改满意”,其实还没有履行它最后的使命——与人交流。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发表,除了在班报上发表,还可在更为专业的报纸、期刊上发表,拓宽学生视野,给予他们更大的满足感。

感恩遇见,在我习作教学迷茫困惑的时候遇见管建刚老师的大作,今后的习作教学与班报创办都有了明确方向。这座“高峰”需要用心攀越,途中的“故事争鸣”“心语港湾”“话题争辩”等“观景处”还需细细感悟领略。既然已目睹到远处山川的壮美,那就深吸一口气,提疾步伐,紧拽绳索,继续攀登。■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开德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3778500338283

猜你喜欢

张老师后进生习作
浅谈转变“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四个途径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