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向深入,探寻语言背后的内涵价值

2022-03-13杨凌云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亮光繁星巴金

杨凌云

《海上日出》(四年级下册)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前往法国留学途中所创作的一篇写景散文。纵观全文,虽然从题目来看,以展现“海上日出”的景象为主,但实为借助海水、云霞和天空的变化来描写大自然之神奇。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全部铺开来描写,其内容一定是非常丰富的,但作者却用400多字,将这一“伟大的奇观”展现得生动、有趣。作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细细研究就会发现,作者在展现海上日出的过程时,始终都不离对“亮光”的关注。整篇课文直接运用“亮光”这个词语的,就多达四处,而诸如类似的词语“光亮”“光芒”“光彩”“发亮”等,更是不胜枚举。总之,海上日出的变化,其根本就是作者笔下的“亮光”在变化。只有抓住了“亮光”,才算是扣住了海上日出的灵魂,才能扣住作者布局这篇课文的构思和逻辑,从而将大自然中“伟大的奇观”镌刻在脑海之中。

一、顺势而为,在想象中再现“亮光”优美的画面

海上观看日出,一个最大的便利就是,大海一望无际,没有半点遮蔽,便于观者以最快、最全的状态,观看太阳从海平面逐步升起来的过程。由于观者所视,辽阔无垠,其光亮就显得尤为鲜明,而海面上海水色彩的变化、天空中云霞的变化,都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所引起的。所以,聚焦光亮,其实也就把握了海上日出最为关键之处。

海上日出所展现出来的光亮是很鲜明的,肉眼完全可以看得很清晰,但要将光亮所展现出来的变化凸显出来,就需要连续不断地观察,这样才能为后面运用鲜活的语言展现这样的过程做足准备。光亮的变化是一场盛宴,更是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象。此时的太阳,就像是一位魔术师,将原本藏在里面的花朵逐渐绽放开来。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加强它的亮光”“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很显然,这是一般情况下天气的状态;而一旦天气变化了,比如遇到了薄云或者是黑云,必然是另一番情景——很显然,不同的情况也说明作者观察海上日出的次数绝不仅一次——所描写的光亮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最终就变成了“夺目的亮光”“灿烂的亮光”,甚至于连作者都变成了光亮的了,从而在太阳光辉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之景融为了一体,让作者巴金笔下“伟大的奇观”更加直观而鲜明。

二、穿越藩篱,在探寻中体悟“亮光”背后的情感

名家写散文,从来都不会只描写自己“目之所及”,而是在展现自然之景的基础上,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入其中,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经历了视觉盛宴之后,更形成情感和心灵上的冲击。这就是从眼中之光深入到了心灵之光。

当然,作者描写内心的感受和心中的情感时,并不是将心中所想直抒胸臆,更不会机械地和盘托出,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语言文字之中,这就会给学生的感知与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就要善于从文本语言的表层入手,以深入解读的方式探寻语言文字中这些“光亮”所指向的语言能力。

以课文第2自然段为例,语段中有两个动词,分别是“扩大”和“加强”,表面上貌似描写天空中云霞的变化,但其中包含了一种勃发而涌动的力量。这种类型的词语,在其他的语段中也较为鲜明,比如第3自然段中“努力上升”“冲破”“跳出”等,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和动态方式,展现振奋人心的生机。正是之前长时间的孕育,才蓄积了“跳出”的力量,才有了最后冲破云霞的表现。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是一个人的话,那内心一定也是非常激动的吧。再比如课文第4、5自然段中的语言更是具备了穿透人心的力量。如一开始“射下来”“直射到”,不难想象刚刚升起来的太阳穿越云层的场景,直至后来转化成为了“放射”“透过”“冲出”,甚至是直接将云层“染成”,此时太阳所展现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源自于自然的力量,而更是一种源自于本真的生命之力,试图要突破黑云的重重阻碍,要将自身所有的光亮和色彩,洒满整个人间。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金要将海上日出说成是“伟大的奇观”了,这种奇观不仅是自然力量的体现,更为关键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代表。

正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种独特的光亮,正是因为有着完全不同的力量,它们在不断变化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力量,更给予了每个人以不同的状态和思考。

解读至此,我们不妨联系一下这篇文章所创作的时期和背景:此时,巴金先生为什么会在这样一艘轮船上呢?这个时候的巴金正直风华正茂,年仅23岁的他,从上海出发,乘坐轮船前往法国留学,并进行考察访问,是当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性人物。此时年轻有为的一代,想要展现自己、证明自己,想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振兴和发展国家,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时的祖国,与海上蹦出来的太阳,难道不是相同的吗?此时的祖国,就如同是早上的太阳一般,不仅充满了希望,更拥有着光明的前途和不挠不屈的力量,这也正是学生对太阳的动态进行细致而翔实描写的重要资源。

三、联系辨析,在对比中洞察“光亮”后的力量

《海上日出》出自于巴金先生的《海行杂记》,同出自此书且已学过的还有表达自己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繁星》。如果将这两篇课文统整起来,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对比性解读,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尤其是蕴藏在文本中对日出过程的赞美和惊叹之情。这样的解读,实际上将对文本的感知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巴金在轮船上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比如巴金“常常早起”,目的就是为了看日出,而在晚上则是“和繁星相对”。首先,回顾上学期中的《繁星》,作者通过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段,描绘了自己观看繁星的不同场景。由于教材编排的需要,编者将这篇文章选入之后,对文章中描写的四个场景进行删减处理,变成了三个场景,而课文中现在所保留的三个场景,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有着一脉相承的情感线索。正因为在自己的家乡观察过繁星,在自己的住处南京也曾经有过观察繁星的经历,所以巴金在远离祖国的海轮上,就联想到了自己的体验,将原本观看繁星时的思绪激荡起来,不仅有倍感亲切之意,又使得离别之情再上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既然巴金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祖国,那为什么还要背井离乡,远离祖国,前往法国留学呢?这个问题似乎也可以从《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中得到相应的印证。在一片“光亮”之中,作者所不忍放下的,正是他内心所期盼和热爱的。而当下,祖国、家乡和所有的亲人,都正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巴金前往国外求学,正是去学得本领,回来之后更好地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国家就如同这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因为这无限的“光亮”而充满力量。

从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来看,同样出自于《海行杂记》中的《繁星》和《海上日出》,其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情感看似是矛盾的,但如果联系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这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巴金前往法国留学的起因和目的,就会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内在气韵其本质是一致的。源自于对“繁星”的观察和思念,使得巴金在這篇《海上日出》中所描写的初升的太阳,更加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价值,更是注入了坚定的力量和资源。

对写景类文本的解读,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其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上,更需要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基调入手,紧扣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彰显出其独特的内在力量,探寻出文本语言背后的内涵和情韵。■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3399500338264

猜你喜欢

亮光繁星巴金
推荐书目《繁星·春水》
破晓时分
瞌睡来
一种亮光金属面釉及其在陶瓷砖中的应用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我愿意是路灯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繁星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