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人课文的教学策略

2022-03-13王爱武王效凤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读书文本

王爱武 王效凤

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写人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但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还承载着巨大的育人功能。如果只是把这些课文当作一般文章对待,那么作为写人课文的表达特征就无法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写人课文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展开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笔者以该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谈谈自己教学写人课文的策略。

一、充分预习,扫除理解障碍

很多学生在刚刚拿到语文书的时候,都爱翻看书中的课文,这种泛泛而读只能看作是预习的雏形,真正的预习必须是一个积极求知的过程。面对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能利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主动地去研读,积极解决预习时产生的疑惑,就能扫除学习障碍,使课堂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讲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奉天读书时的事情。课文中描写的社会背景与学生现在的实际生活截然不同,课文中出现的许多生词与学生的认知世界间隔较远,学生不理解“修身课、光耀门楣、当效此生、中华不振”等词的意思,不理解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会出现“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领了”的现象,不理解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受害者的亲人。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文本的表达特点分析了学情以后,要求學生对课文进行充分预习,把自己在阅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然后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书籍篇目,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在课文中对不理解的词语做了相应的批注;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了旧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搜集了老百姓被外国人欺负的图片、影像资料等,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思考。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以后,了解了一百多年以前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饱受外国侵略者欺凌的社会状况,初步掌握了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厘清事件,归纳出小标题

写人的课文,大多数都是通过描写几个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结构清晰,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若学生在交流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则做好分析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厘清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写了三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感到震撼和赞赏;周恩来对伯父不让他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和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周恩来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理解了伯父的话并立下远大志向。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虽然课文中的三件事都很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但因为课文中人物众多、信息庞杂,造成学生归纳出的事件冗长烦琐,说不清要点,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抓住叙述事件的四要素进行归纳。如第一件事就抓住主要人物魏校长和周恩来进行归纳,第二件事就抓住伯父的言行进行归纳,第三件事则通过排除次要人物——同学和围观者进行归纳。学生在区分三件事的时候也有所混淆,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一读第10自然段,明确这个过渡段的意思以后就能划分出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抓住第15自然段中提示的时间和地点,就能正确划分出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在已经厘清事件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来概括这三件事就变得很容易了: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从寻找三个事件,到归纳事件大意,再到列出小标题,教师提出的要求逐级上升,学生对如何把描写的事件用简明扼要的句子来概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共同的探讨中提升了概括能力。

三、串联事件,把握文本内容

课文中列举的几个事件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只需将文本中所讲的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就行了。但是也有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进行叙述,此时教师就要点拨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重新建构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思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目标。学生在尝试中发现按常规的方法说不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件事情中,哪件是原因,哪件是结果?学生带着问题再去研读课文,竟然发现第一件事是结果,而第二、三件事是原因。教师继续追问:哪组关联词可以表示先果后因呢?学生马上就想到了“之所以……是因为……”,然后大胆地把这组关联词用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第三件事,顺利地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说清楚了主要内容。那么能不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在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以后,学生又一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学生发现这三件事的发生时间是不同的,第一件事是发生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第二件事是发生在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初到奉天的时候,第三件事是周恩来到了奉天后的一个星期天,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话,应该先说第二、第三件事,后说第一件事。在互相试说的过程中,学生惊奇地发现: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把三件事按发展顺序串联起来,也能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练习,学生发现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止一种,既可以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可以重新组织,只要厘清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再按照顺序用相应的连接词串联起各个事件就可以了,从而新增了学习能力点。

四、巧借习题,进行思想教育

写人的课文与其他叙事类课文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育人功能,通过介绍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来揭示其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给人以启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一文本的表达特征,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了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为了让学生对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课后习题二出示了周恩来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周恩来在19岁那年为了寻求振兴中华之路,东渡日本求学临行时所写,表达了他救国的凌云壮志。诗中的字词意思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就用多媒体将词语的注释列举出来,如“大江”指的就是苏轼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代表气势豪迈的歌曲,“掉头”表示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志在四方”的壮志,“邃密”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学习研究,“济世穷”就是挽救国家的危亡,“面壁十年图破壁”表现了他想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的心愿,“难酬蹈海亦英雄”则反映了他愿意为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一读,体会周恩来立下读书志向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中华不振”,还因为他认识到了“邃密群科”才能“济世穷”,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寻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再利用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理由和目的,写完后组织全班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文的学习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学生从周恩来身上汲取了读书的巨大动力。但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学生也会陈述出不同的读书目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树立高远的读书观,可以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挖掘写人课文的特征,采用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案,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理解写人课文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教学就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福山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3115500338228

猜你喜欢

中华读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