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道统一”中的寓言教学策略

2022-03-13金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寓言

金蓉

“文道统一”中的“文”是语言形式,“道”是思想内容,“文道统一”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劉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文者以明道”;元代的郝经在《原古录序》中称“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语文教育,“道”是指思想教育。对应到教学中,“文道统一”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在寓言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一、寓言教学中“文道统一”的意义

1.寓言文体的意义价值

寓言故事蕴含了独特的教育意义,如体现诚实、友善、勇敢、平等、智慧等优秀品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能力较弱,有时候直接讲道理反而适得其反。但寓言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正如作家严文井所言:“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语言精练活泼,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积累生动的语言,培养语感,为习作奠定基础。寓言的寓意深刻,具有育人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将寓言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2.教材的编排目标

纵观教材中寓言类课文的分布,发现编者主要将其编排在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中,其中三年级下册专门编写了寓言单元,并明确其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材中的寓言编排在数量上是逐步递增,在要求上是从初步感知寓言到整体推进聚焦寓言。一、二年级的寓言教学主要是抓关键句品读,读懂寓言内容,联系生活,感知寓意;到了三年级,寓言的教学则更注重学生“思辨力”和“批判性审辨力”的培养。综上,编者的意图非常明显,便是希望将“文”与“道”紧密结合,从而将正确的价值观植入学生心中。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有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教师才能以“文”解“道”,学生才能因“文”悟“道”。因此,寓言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

二、寓言教学中“文道统一”的策略

1.正确解读文本,重点指向“文道统一”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以教材为依托,确定每一篇寓言在表达上的特点,善于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表达因素,这便是“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标、单元导读、语文园地、课后习题等,抓住有效信息,把“文”和“道”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并设计问题。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应当走近作者,走进文字,真正破译表达密码,发现只属于这一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感受表达的魅力。如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备课前,教师细品全文,发现这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是语言描写较多,提示语特别生动。根据该特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大家仔细看看陶罐和铁罐的性格,课文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描写展现出来的?”并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铁罐的提示语,问:“这些提示语有什么情绪特点?”再聚焦铁罐与陶罐对话时的称呼对比:铁罐以“陶罐子”“懦弱的东西”称呼陶罐,陶罐却以“兄弟”相称,铁罐的骄傲,陶罐的谦虚早已跃然纸上。教师趁热打铁:“铁罐看不起陶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到底它觉得自己哪一点比陶罐强呢?”这样抓住关键词句设计问题,通过二者不同的结局,学生领悟了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时,其实“道”已经呼之欲出。

2.找准关键词句,自然渗透“文道统一”

(1)搭建词语组块,在“整合”中感知内容。在传统的寓言教学中,词语并未与文章的内容融为一体,教学形式简单。如果将词语教学与寓言故事加以有序整合,词语可以按照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整合,也可以按照人物的不同角色、特点整合,学生就可以通过词语之间的联系了解寓言故事的相关情节或人物特点,从而达到了以词解词、以词带文、依词品意的目的。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师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整合词语:

第一组:奚落   傲慢   轻蔑  恼怒(描写铁罐的特点)

第二组:流逝   遗落   废墟  捧起(时间的流逝,推动情节发展)

第三组:谦虚   和睦相处  朴素美观  价值连城(描写陶罐的特点)

三组词语分别展示了故事中铁罐和陶罐的角色特点,学生在纵向朗读对比中就能直观感受到陶罐和铁罐的品质差异,整合后的词语组块对寓意的理解起着推动作用。

(2)聚焦关键语句,在“思辨”中领悟寓意。寓言中的关键语句,即是突出寓言中的矛盾生成点的句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存在与生活实际不相符的情节,寻找引起故事变化过程的关键点,聚焦人物形象,体会其语言、动作、心理,巧设认知冲突,能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寓意。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文,我围绕关键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激发学生思考: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再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个楚人可笑在哪里?学生在辨析中明白了楚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道理。

(3)关注课本插图,在“补写”中归纳寓意。在教学寓言时,教师不仅要“得其意”,还要“品其言”。教师要善于关注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从阅读的主体变成创作的主体,仔细观察插图内容,补写有关主角语言神态或内心活动的文字。这样,学生在补写的过程中,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搜集有效信息,捕捉重要线索,从而想象推断出补写的内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并思考:既然“兔不可复得”,那农夫是怎么做的?(因释其耒而守株)看看这个农夫的眼神和动作,想象一下,他突然捡到送到手的野兔之后是什么心情?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个农夫的行为好笑吗?你会怎么劝告他?学生从插图上看出农夫的表情、动作,进而揣摩农夫的心理,通过模拟与主角对话,告诫农夫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能不劳而获。这样的读写结合,突出重点,既把握了“人文性”又兼顾了“工具性”,层层推进,把读写渗透在“文”与“道”的训练之中。

3.落实语用实践,巩固践行“文道统一”

寓言教学不只是针对一篇寓言的教学,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巩固“文”的写法,领悟“道”的用意,帮助学生在寓意揭示后能够与生活相联结。如《陶罐和铁罐》,教师重点抓住陶罐与铁罐对话时的提示语,如“傲慢地问”“谦虚地回答”“带着轻蔑的神气”“铁罐恼怒了”“惊讶地说”“兴奋地说”等,引导学生演读,领悟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学生领悟寓意后,我及时聚焦表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你和朋友会为一件事持不同观点而争辩吗?你们是怎么争辩的?结果如何?你会如何看待对方的短处,与他人和谐相处呢?请拿出笔写一写,试着用上课文里的提示语。这样的练笔既巩固了寓言“文”的言语实践,又构建了属于学生的“道”的世界。

坚持“文道统一”贵在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正确解读文本,仔细挖掘寓言“文”“道”之间的关系,捕捉课堂教学“文”“道”结合的契机,正确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读语言,感悟寓意。这样,寓言教学方能实现“文道统一”。■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3504500338216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寓言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时装寓言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值钱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自制陶罐
A FABLE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