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学情相融合 仿写练笔巧落实

2022-03-13李森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独角外形燕子

李森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材以单元为整体,设置了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构建了处处指向习作表达训练的单元体系。其中,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就根据单元不同的语文要素和训练重点,提炼出不同的训练题型。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为学生选择了《燕子》和《昆虫备忘录》中描写动物外形的语句,要求学生在洞察作者写作方法后,仿照性地进行练笔。面对这样的题型要求,教师就需要充分整合单元中的资源和范例,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将感知理解与迁移运用进行对接,从而将练笔巧妙地落实到位。

一、对照图片,明晰写这些的意图

学习描写动物的外形特征,看似简单,很多教师习惯于指导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旨在鼓励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观察,但真的要将描写动物的全貌以全景镜头的方式全部集中呈现出来吗?很显然,如果什么都写,就不是以展现动物的特点为目的了,习作练笔的性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应紧扣范例语段,将其描写的内容与现实图片进行对比,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从内容的视角洞察作者选择素材内容的技巧,从而明晰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方面的内容。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范例语句:“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学生在阅读中圈画出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如“羽毛”“翅膀”“尾巴”。作为一个完整的动物整体,为什么不写其他内容,而单单要描写这三个方面呢?在学生质疑困惑之际,教师相机出示了燕子的图片。学生在图文对照中,深切感受到课文中修饰词语运用的精准,如“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同时学生在对照中逐步认识到燕子作为一种鸟类,拥有与其他鸟类相同的个性特征,只有“羽毛”“翅膀”“尾巴”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而读者在生活中对鸟类并不陌生,作者并不需要做专门、系统的描写,只需要紧扣这三个方面,就能将燕子的外形鲜活地勾勒出来。

此时,教师顺势而下,同时出示鹌鹑、鸽子、燕子三幅图片,要求学生紧扣语段的内容,迅速判断出哪一只是燕子,引导学生分别从“羽毛”“翅膀”“尾巴”等不同维度入手,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二、链接经验,洞察这样写的目的

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始终是影响阅读和表达的两条主线。没有内容的形式,语言是空洞的,是虚无的,即便再精妙,也无法起到了应有的表达效果;没有形式的内容,是僵硬的,是死板的,即便内容再丰富、再翔实,也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选择了适切、精准的内容,更需要洞察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真正从表达的维度,汲取作者的表达智慧。

教材编者同样选择了《昆虫备忘录》中描写独角仙外形的语段:“独角仙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教师激活学生学习课文的体验,让学生以复习的方式体会这段话的写作特色: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来写,从颜色、质感、形状等方面介绍。对于仿写的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辨析、鉴赏的方式,只能对学生理解与感知的效果形成推进作用,而无法对其练笔表达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洞察作者如此写的真正原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表达思维出发,深入思考。如介绍独角仙,写“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为什么要与犀牛联系起来呢?学生在揣摩中发现了两个原因:首先,犀牛的角与独角仙的角形态相似,有了联系的基础;其次,犀牛体态庞大,经常能够在电视中出现,学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独角仙常常在杂草丛中出没,加上又受到地域限制,学生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运用熟悉的事物来描摹陌生的事物,就能起到说明白、写清楚的效果。

只有真正链接学生的原始经验,洞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才能真正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学情,明晰怎么照样

子写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表达练笔基本都是以模仿为主,即题型中所说的“照样子”。很多教师对于这一要求有着严重的误解,他们认为只要依照范例中语段的示范句式,依葫芦画瓢就能够完成“照样子练习”的要求。事实上,这样的机械练笔只能让学生停留在被动的层面上,让学生只能习得其形式,而无法习得作者表达的内在价值,而将仿照性练笔始终停留在机械模仿的层面。

还以《燕子》一文描写外形的语段为例,很多学生在仿写时都选用了“数量词+形容词+动物部位”的句式,看似完全是依照范例的句式展开模仿,但事实上这样的练习并不是仿照性练笔,而只是一种机械的套用。仿照与套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仿照虽然以模仿为主要方式,但必须要整体考量单独句式所形成的协调性和匹配性,而不能陷入各个单句结构相仿,但整体搭配却毫不着边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范例,并厘清作者所描写的“羽毛”“尾巴”“翅膀”以及最后一句“凑成了那样活泼的可爱的小燕子”之间,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表达顺序。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仿照性练笔时,不仅要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言语句式和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整体性视角,对作者的表达顺序进行整体的观照,学会从整体性视角进行构思,让学生真正揣摩出作者在描写外形时的思路,真正习得作者所运用的方法。因此,例句所蕴藏的范例价值是丰富的,不能仅仅局限在外显层面,更需要从内在关系上进行整体的把握,更好地为学生的仿照性练笔助力。

四、联系匹配,厘清要怎么来评价

由于“词句段运用”只是整个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栏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推动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常常只关注新授层面,而学生写好之后的评价和修改常常因为所谓的“时间有限”而被完全忽视,即使能够有所涉及,基本也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联系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写出来的练笔,与语句进行对照,尤其是联系在新授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训练点。这样的统整与联系,绝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带着辨析、对比、反思的思维对自己的练笔进行评价。

如有的学生就运用《燕子》一文的例句,描写了小白兔的外形,教师并没有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对学生的练笔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与例句进行整合联系,依循着这样几点进行了评价:首先,描写小白兔外形时,紧扣耳朵、尾巴和雪白的容貌,既有鲜明的顺序,又把握住了最具有典型特点的部位,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耳朵、尾巴与雪白的形容词,对其精准性和妥帖性进行了审视与辨析。最后,引导学生从语段的整体观视角入手,评价这段文字是否将小白兔的外形特点以及灵动的美感展现了出来,最终在辨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学生明晰了修改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完善中进行修改,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仅设定了评价环节和修改时间,还将评价与新授进行了一脉相连的设计,形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清晰脉络,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是基于单元训练基础上的一个相对集中而又具有针对性的语用平台,与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有着本质区别。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经验和形成的能力,以此作为实践训练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原始储备,从而为学生展开积极、扎实的表达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南山湖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3670500338240

猜你喜欢

独角外形燕子
“大力士”独角仙
适盒A4BOX 多功能料理锅
为什么独角仙总是爱打架
燕子
独角仙
惊呆了,水果还能这么玩
燕子叫
燕子一家
世界各国直升机立体外形图选登(103)
世界各国直升机立体外形图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