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说明文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2022-03-13郑国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学性说明文火星

郑国平

在教材中,挖掘“科学要素”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中心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科学性与趣味性、语文性、实践性相结合,找准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着力点,激发学生学习科普说明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和无限乐趣,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统编本教材所编选的科普说明文篇目,较以往同类教材所占比重更大、“科学味”更浓。但在实际教学中,其课堂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讲得“枯燥干瘪”,学生学得“味同嚼蜡”。因此,如何提高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效率,是教师应当正视并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笔者认为,要提高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效率,就应想方设法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层次性与多维性。

一、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语文要素”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科学要素”应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中心点。于是,有些教师就大讲特讲文本中的科学知识,让原本就平实无华的科普说明文变得更加无趣,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文本的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结合文本特点、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着力点,把科普类说明文情趣化、儿童化。

《宇宙生命之谜》(六年级上册)一文的信息量很大,文中有很多科学专业术语,学生理解难度很大,也极易因此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根据小学生爱幻想、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先用课件展示了“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古代神话故事的浪漫画面,让学生对宇宙产生美好遐想与无限神往,接下来,又出示了月球与火星的地表图片。看到坑坑洼洼的月球地貌和一片荒凉的火星地表,学生的美好心情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并产生了疑问:“嫦娥飞到月球上该怎么生活?天上真的有牛郎织女吗?”看到“火候”到了,我抛出了问题:“宇宙中的其他天体有人类存在嗎?”“在天体中产生生命需具备哪些条件?”这样不仅顺利切入本课的学习主题,而且也把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彻底“勾”了起来,使得后续的阅读探究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

二、把科学性与语文性相结合

1.当前科普说明文教学的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极易走入两个误区:

(1)轻语文性。有的教师把科普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恨不得把文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科学术语等一股脑全部灌输给学生,却对文本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语文知识一带而过,使得文本的语文内涵得不到充分挖掘、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2)轻科普性。设置科普说明文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但有的教师把科普说明文当成了普通的课文讲解,只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如文章结构、说明方法等,却对文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科学精神挖掘得不够。

2.搭建科学性与语文性的平衡支点

要提高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把科学性与语文性巧妙结合,并善于寻找二者的平衡支点。

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笔者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于火星和地球——这两颗最相似的行星,探讨宇宙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可能性。

(1)利用列条件做比较搭建支点。首先,我引导学生把火星与地球列条件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文中寻找火星与地球的相似点。读后交流时学生发现有两个相似点:一是两者的自转时间相似;二是两者都有昼夜和四季更替,都很寒冷。

这样一来,看似火星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应该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火星上尚未发现生命痕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火星上无法存在生命呢?接下来利用列数字与举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火星与地球的不同点。

(2)利用列数字做比较搭建支点。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表示火星与地球自然环境不同点的数据。读后交流时,学生每回答一个数据,我就填写在表中相应位置上。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火星大气层稀薄,氧气含量太低(96%为二氧化碳);水分少(水汽含量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在火星上难以有生命生存。

(3)利用举例子做比较搭建支点。为了让“火星上无法存在生命”的观点更站得住脚,文中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例子。学生在思考、交流后,发现文中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科学家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二是发现火星连微生物都不存在。这两项研究成果说明: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没有微生物就更不可能有人类生存。

(4)引导总结说明方法与应用价值。分析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与提高认识,使学生懂得“列条件”“列数字”“举例子”等都是科普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不仅体现了科普说明文尊重事实、以理服人的写作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严谨性与严密性。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把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教师还应注重把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学导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

1.学以致用,习得表达方法

科普说明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的行文结构与论述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并迁移运用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习作技能。

例如,《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有三大特点:一是行文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二是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课文开头以神话引入,引出“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最后告诉我们人类一直在探索这个宇宙之谜;三是运用了列条件、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写下水文,让学生尝试运用上述写作方法写一篇科普说明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达到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步提升的教育目的。

2.以学导思,渗透科学思想

科普说明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还有很多科学之谜等待人类去揭示、很多科学现象等待人类去解释、很多科学观点等待人类去验证……对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探索培养大批后起之秀。

3.以学导行,鼓励科普阅读

教师还应把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作为“引子”,促进学生对大量的科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诱发学生的科学幻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激情。如可以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幻小说,还可以把《十万个为什么》《少年问天下》等科普读物纳入课外阅读书目。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与科学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和无限乐趣,让科学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是当前小学阶段各学科的综合教学目标。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更是肩负着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双重责任。教师应以教材为原点,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支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把科学性与趣味性、语文性、实践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宝贵精神,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获得同步提升。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科普说明文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立项编号FJJKXB20-519)研究成果】 ■

(作者单位:福建邵武市实验小学水北分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3611500338280

猜你喜欢

科学性说明文火星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玩转火星
火星!火星!
注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