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2-03-12徐淑莉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那普利贝沙坦心室

徐淑莉

(永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永城 476600)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常见疾病,会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危及生命安全,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对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造成影响,表现为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左 心 室 扩 大[1]。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ARB)药物,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 受体(AT1),从而降低患者血压,并具有逆转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2]。但厄贝沙坦单药治疗的效果不佳,临床提出联合治疗。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具有较好降压效果,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3]。本研究主要探讨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EH伴LVH 患者,探究其疗效及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就诊的EH 伴LVH 患者116 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 例。观察组男35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52.13±6.38)岁, 平均高血压病程(5.49±1.06)年;平均体质指数(26.22±3.46)kg/m2。对照组男36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5.23±1.18)岁,平均高血压病程(5.23±1.18)年;平均体质指数(26.35±3.02)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并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EH 诊断标准[4];②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LVH;③近期未接受降压、抗心律失常等治疗。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或严重的肾、肝脏疾病患者;②继发性高血压;③伴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患者;④认知、精神功能严重障碍患者;⑤存在代谢疾病、糖尿病患者;⑥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瀚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996,规格0.15 g×12 片)治疗,150 mg/ 次,1 次/d,于用药2 周后入院复查血压,若血压控制不理想,则加量至2 片/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那普利(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14,规格10 mg×14 片)治疗,10 mg/ 次,1 次/d,根据血压情况,部分患者可加至20 mg。两组均治疗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血压:于治疗前、后,采用血压计测量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变化情况。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DBP 下降≥10 mmHg 并降至正常范围,或未达正常范围但下降≥20 mmHg;有效:DBP 下降<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DBP 在10~19 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 下降≥30 mmHg;无效:血压下降值未达到上述标准[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00%。③比较两组心室结构:于治疗前、后,采用飞利浦iE3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左心室肥厚情况,探头频率2.5 MHz,记录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④比较两组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验血清hs-CRP,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的NT-proBNP。⑤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压及心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压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及心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压及心率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DBP(mmHg) SBP(mmHg) 心率(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8 97.52±8.16 73.25±6.31# 167.54±7.48 125.65±6.83# 84.41±6.57 71.64±4.26#对照组 58 96.13±8.04 78.61±6.17# 166.20±7.14 138.17±8.25# 83.69±6.18 72.08±4.37#t 值 0.924 4.625 0.987 8.903 0.608 0.549 P 值 0.357 0.000 0.326 0.000 0.544 0.584

2.3 两组心室结构比较

治疗后,两组IVST、LVPWT、LVMI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室结构比较(±s)

表3 两组心室结构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IVST(mm) LVPWT(mm) LVMI(g/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8 16.31±2.64 9.63±1.13# 13.49±2.05 8.46±1.17# 161.20±20.15 115.32±12.37#对照组 58 16.15±2.07 11.21±1.36# 13.60±2.21 10.25±1.34# 162.36±20.41 131.05±15.26#t 值 0.363 6.805 0.278 7.663 0.308 6.098 P 值 0.717 0.000 0.782 0.000 0.759 0.000组别 例数

2.4 两组血清NT-proBNP、hs-CRP 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hs-CRP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NT-proBNP、hs-CRP 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NT-proBNP、hs-CRP 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NT-proBNP(pg/ml)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8 211.59±15.61 105.63±12.54# 11.54±1.62 5.18±0.67#对照组 58 209.42±16.37 157.29±14.15# 10.36±1.47 8.02±1.13#t 值 0.731 20.809 4.108 16.464 P 值 0.467 <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咳嗽4 例、头晕3 例;对照组出现咳嗽2 例、头晕2 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展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EH 发病率逐渐升高,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且病因机制不仅与环境、遗传等相关,还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等关系密切[6]。EH 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若未进行有效治疗,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造成影响,引起LVH,对患者心率及心律造成影响,并增加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风险及病死率[7]。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降低血压,动脉压的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压力负荷,使心肌收缩做功减少,进而改变心肌结构及心室肥厚。因此,需选择可靠、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帮助患者逆转LVH,改善预后。厄贝沙坦是常见的降压药物,能全面抑制RAS 系统,有效降压,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并具有降低心肌收缩、逆转LVH 的作用[8]。贝那普利是一线抗压药物,具有很强的ACE 抑制作用,能中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恶性循环,逆转LVH[9]。

3.1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在EH 伴LVH 的发展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医师也将控制RAS 作为血压降低的重要目标。RAS 的生理活性物质是Ang Ⅱ,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肌并增强交感神经活性而促进LVH,且能通过抑制胶原酶活性,减少胶原的降解。Ang Ⅱ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途径和非ACE 途径产生,而在心血管系统中80% 的Ang Ⅱ由非ACE 依赖旁路糜蛋白酶途径产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DBP 及SDP 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EH 伴LVH 患者具有较好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贝那普利系ACEI 类药物,是第一个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的ACE 抑制剂,能抑制Ang Ⅰ转换为Ang Ⅱ,同时能促进缓激肽灭活,进而起到有效降压作用。厄贝沙坦作为ARB 药物,一方面能特异性拮抗AT1,阻断Ang Ⅱ与AT1 受体结合效应;另一方面能增强AT2 受体结合后效应,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来起到降压作用。因此,不论Ang Ⅱ的来源,二者可分别从不同部位(即ACE途径及非ACE 途径)阻断Ang Ⅱ,使其阻断人体的所有生物效果,从而抑制RAS 活性,达到降压和逆转LVH 的作用,因而联合作用效果更好[10]。

3.2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患者心率的影响

正常人的心率在RAS 系统及昼夜生物节律影响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EH 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待其发展至LVH,左心室功能进一步恶化,对其心率造成一定影响,而心率在预测心血管风险事件中具有重大价值[11]。本研究中两组心率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与单独使用厄贝沙坦均能改善患者心率,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厄贝沙坦及贝那普利都能通过控制RAS 达到降压效果,并能降低过高的交感张力,从而减缓心率,改善患者心功能,但两组联合对心率改善效果并未显著增强,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患者本身入组时心率变化不大相关,也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后期将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3.3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高血压病程越长、血压波动越大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越明显,当其进展为LVH 时,内分泌变化使自主神经失衡,靶器官损害的危害性明显增加,心脏舒张受阻[12]。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IVST、LVPWT、LVMI 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能有效改善EH 伴LVH 患者的心室结构,考虑原因是由于Ang Ⅱ具有强烈的正性变力及缩血管作用,会刺激心肌细胞的蛋白合成,而厄贝沙坦能够有效抑制RAS 系统的激活,进而有效降压,提高患者的大动脉顺应性,并抑制Ang Ⅱ依赖的心肌蛋白的合成和Ang Ⅱ介导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后者可促进心肌细胞合成,引起心肌细胞肥大,从而达到改善心室肥厚的效果。贝那普利一方面能够降低Ang Ⅱ对心肌细胞代谢刺激,促进ATP 水平恢复,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另一方面能够降低血压及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室重塑,从而使扩张的心室逆转,因此两者联合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LVH。改善LVH 有助于抑制异位节律点的兴奋,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也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4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 水平的影响

NT-proBNP 是BNP 的代谢产物,半衰期长,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好,研究表明[13],LVH 患者室壁张力增加,促进了NT-proBNP 的分泌,因此NT-proBNP 可用于评价心功能、反映心室重构情况及判断患者预后。CRP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hs-CRP 是实验室采用超敏方法检测得到的CRP,当患者出现急性炎症及组织损伤时,hs-CRP 会迅速升高。研究表明[14],EH 伴LVH 的发生发展与hs-CRP 水平明显升高相关,这主要是由于hs-CRP 能抑制NO 的产生,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纤维化,并能促进其他炎性因子产生导致心室纤维化和重塑,加重患者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EH 伴LVH 能改善患者NT-proBNP、hs-CRP 水平,推测这是由于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及其心室结构,使NT-proBNP 水平降低,同时厄贝沙坦激活缓激肽-NO 途径,从而能增加NO 水平及前列环素2 的合成,恢复体内ET/NO 的平衡,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维持正常血管张力,使体内炎症水平得到改善[15]。同时本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EH伴LVH 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其左心室结构,降低NT-proBNP、hs-CRP 水平,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猜你喜欢

那普利贝沙坦心室
厄贝沙坦片含量测定中研钵吸附对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番茄多心室形成调控的新机制
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
青霉素钠、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肾复康胶囊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
起搏器周期性心室过感知现象
Lorenz散点图结合逆向技术快速识别起搏器基本功能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夜间干咳竟因降压药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