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视角下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1乌仁高娃

科教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

摘要新时代,高校应高度重视探索兼具科研、育人、资政、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功能的学科交叉型民族教育智库。民族教育智库建设在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通过阐述智库和民族教育智库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现实意义,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出发,提出应当树立民族教育智库品牌、加大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成果转化、提升民族教育智库建设中的国际合作力度以及建构完善的民族教育智库的科学评价体系等层面,对民族教育智库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民族教育智库;智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02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智库建设”给予高度重视。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十九大召开时,党中央决定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不断加快脚步,要把目光投向前沿科技,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好功课,确保能取得引领性、前瞻性成果,并在报告中强调了建设新型化、特色化智库的重要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在指导和推动我国智库建设,辅助政府决策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新时代,高校在建设民族教育智库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在学科交叉层面的优势,推动学科交叉型民族教育智库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

1智库及民族教育智库的基本内涵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智库”概念。智库也被称为思想库、智囊集团,是一种专门从事开发研究的机构。智库能把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到一起,在军事、民族、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对难题的解决进行谋划,为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献计献策,提出各种设想并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情况,便于纠偏。同时,也会从不同视角出发,运用合适的方法预测未来。当前,智库建设成为高校必须要承担的使命,要把一流人才汇聚到一起,以跨学科的方式产生良好的联合攻关效果。而民族教育智库则是设立在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咨询服务,关注民族区域教育事业和区域治理现代化,发挥智库在服务国家在民族教育方面的决策,推动民族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区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多学科交叉视角下推进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关注人民切实需求,服务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下,民族教育智库建设建立在综合考虑不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教育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辅助民族地区制定相关教育决策,切实解决民族地区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战略的带动之下,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增强,要充分体现出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国民教育的均衡化、全面化发展服务。

第二,关注区域教育发展的趋向,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通过发挥民族教育智库的智囊作用,遵循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教育特征以及教育规律,为促进民族地区政府机构制定教育决策以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辅助。同时,通过发挥民族教育智库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关注区域教育发展趋向,实现对教育事业发展中可能遭遇的问题作出有效的预测,不仅能提前了解情况,也能剖析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应对之策,这样才能让智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我国新的发展形势下,民族教育智库如果能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仅能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在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也能起到强化意识的作用,增进民族团结。

第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民族教育智库在建设之中要紧跟民族教育的发展,聚焦发展中产生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关系到民族教育未来的重大问题,揭示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其勾勒出发展蓝图。民族教育智库在构建过程中要融入一定的中国文化符号,体现出中国文化基因的强大。在我国民族教育智库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基因、文化符号类似于其血脉与肌肉,其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也要把宏大的建设蓝图转化成现实,能让更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让中国文化价值得到广泛传播,把正向舆论氛围的营造当成己任。

3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具体路径

3.1树立民族教育智库品牌

民族教育智库在建设的始终,都要致力于为人民提供服务,这也是智库建设的初心。当前我国高校实现了扩大化发展,民族高校智库建设早已不能体现出一家独大。智庫建设要想实现目标,不仅要全面整合教育资源,也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打造优秀品牌,既要让智库在区域之内产生影响力,也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出作用,争取能叫得响、站得住,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在建设智库过程中,要努力追求质量,力求创造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政府发展教育事业提出更加理性、科学的建议。与此同时,聚焦于当前形势下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力求智库科研活动的开展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在民族教育理论创新与完善、民族教育改革深化与推广等方面承担更重的责任。

3.2加大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投入力度

第一,加大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在民族教育智库建设过程中,财政拨款要跟得上,能为智库建设提供长期资金保障,并要把财政投入纳入长效机制建设之中。同时,要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化管理。在每一笔资金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民族教育智库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避免出现资金不足与浪费等现象,也要严格控制贪腐现象。此外,在智库建设之中,财政拨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要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共同建设民族教育智库,通过广泛的渠道获取资金。

第二,加强对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人才投入。在民族智库建设与发展之中,所有重要任务都要靠人来完成。一流化、品牌化民族教育智库的构建,更离不开人才支撑。民族教育智库在建设中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要自觉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为智库未来的发展增加人才储备,摒弃“唯学历论”的思想,结合学科特征培养人才。具体而言:首先,应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科研人员应该在民族教育智库中扮演主力军的角色,重要领导部门都要安排一些在教育或科研方面具有丰富行政经验的专家担任负责人的角色,例如教授、博士等,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与水平要比非专业人员更胜一筹。为了使民族教育智库结构得到优化,不能只是吸纳教育学领域的管理人员,还要从其他学科领域招收管理人员,也要从其他少数民族招收管理人员,使各个民族能在智库建设方面交流经验,形成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其次,应当积极招募多学科,高素质涵养,在各个领域有较高成就的高層次人才和专家。这些人才要成为做出重大战略决定的参谋者。同时,应营造出良好的人才交流氛围,增进多方合作,在对资源进行整合时,要体现出学科特征,以跨学校、跨学科的方式解决民族教育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智库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要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多提有意义的建议,体现出强烈的国家使命,承担复杂繁重的改革任务,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对教育问题做出准确研判,对国家做出科学的教育决策起到支撑作用,这也是高端智库的重要品质之一。

3.3推进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成果转化

在民族教育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进教育智库建设的成果转化。政府、高校都要把智库建设当成一项根本任务,在积极建设的同时转化科研成果,使智库能创造更高效益。目前,在成果转化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科研成果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错位;第二,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率较低,转化效果关注度不高。第三,研究人员与政府决策部门交流频发,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民族教育智库的成果转化,应当从三方面努力:第一,提升民族高校的话语权。民族高校要占领每一个研究领域的话语权,确保研究成果能及时报送审批,避免出现转化成果时效性差的情况,也要与其他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缩短转化周期。[2]第二,建立起政府决策部门与民族教育智库之间畅通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注重科研成果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第三,建立起完善的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特别是发挥出审计的功能,强化对科研成果转化实际效益的审计,确保民族教育智库建设成果可以更好的作用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中。

3.4提升民族教育智库建设中的国际合作力度

在民族教育智库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国内的优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应当发挥国际合作的优势。在建设民族教育智库过程中,要向其他国家的品牌智库看齐,与更多的国际组织相对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自身的强大与发展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组织发展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不断彰显中国气派、发出中国声音。在这方面,还要发挥出人才集聚优势,与更多国家合作。在合作中,要强调中国特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要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也要有坚定的意识形态,在解决难题过程中要以新制胜,彰显中国风格,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民族教育智库要发挥出语言与地缘等方面的优势,凸显自身特色,努力打破民族教育实践中的壁垒,为自身发展增加知识储备,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3]

3.5建构完善的民族教育智库的科学评价体系

第一,科学评价机制要尽量涵盖更多的内容,例如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等。从这些方面对民族教育智库能否自主研究、独立实践做出评判。各个机构要及时组织实地调研活动,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出台与民族教育智库情况相符的评价标准。例如,在研究团队建设之中要形成怎样的标准、实验平台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需要在研究中引进哪些先进仪器,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问题。

第二,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民族教育智库在建设中开展的研究,只是对智库价值予以肯定,赞誉甚至有些过度,但这样的评价与智库取得的科研成果之间却不对等。在对民族教育智库取得的成果做出评价时,一定要重视同行评审的意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论能得到公众认同,才能判断科研成果是否能真正为政府部门解决教育难题。

第三,注重第三方评价的引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在对民族教育智库建设进行评价时,引入与民族教育智库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瓜葛的第三方进行评价,这样能得到公正的评价结论,也能对智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提出创新型教育理论。第三方在评价时,会从多个方面入手构建评估框架,包括信效度、独立性、关联性等,能得到易于公众理解的评估结论,对智库的影响力大小作出准确判断。

4结语

总之,民族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出发,提出应当树立民族教育智库品牌、加大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的成果转化、提升民族教育智库建设中的国际合作力度以及建构完善的民族教育智库的科学评价体系,从而充分的发挥民族教育智库的关键性作用,为促进民族教育现代化、民族区域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项目名称:多学科交叉视角下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JSY21183)。

参考文献

[1]田山俊,陆军.一流大学智库高速崛起的内在成因——以莱斯大学贝克研究所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8-15.

[2]乌仁高娃.“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5):20-21.

[3]刘大伟.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模式与启示[J].教育评论,2021(07):34-41.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
高校智库建设定位与发展路径浅析
高校智库:学术立场与社会关切
农产品质量安全智库建设的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统一战线智库建设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探究国家开放大学新型智库建设运行模式
我国行政决策模式转型与新型智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