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本土文化激活特色美术—大理白族扎染与小学美术教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08杨国正副高级教师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

中国民族美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扎染白族大理

文/图:杨国正 副高级教师 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

欧阳剑萍省级扎染工作坊学生及习作 摄影:欧阳剑萍

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初步的学习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让小学美术课堂接地气有活水,不仅便于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还让少年儿童在亲近本土文化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地学好美术,更好地立德成人。

大理是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中,白族扎染以其技艺的传统、用料的天然、制作的手工、取材的多样及成品的古雅等,备受青睐,广为流传,2006年即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扎染驰名的周城白族村也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植根苍洱文化沃土,坐拥大理白族扎染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多年来,大理州实验小学因利乘便、积极作为,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改革,将白族民间扎染技艺列为活动课题并有机引入美术教学中,在开展审美教育、彰显民族特色文化、创新美术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大理州白族扎染传承人张翰敏给学生做讲座 摄影:欧阳剑萍

一、亲近扎染文化,领略扎染艺术

从东汉至今,大理地区一直流传以扎染制作布料和生活用品的独特技艺。扎染布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等工序。花样纹式取材广泛,形式多样,一般采用民间的图案和纹样,常以大理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的扎染布制作衣裙、围腰、床单、窗帘、桌椅罩等生活用品;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做创意性的捆扎、渲染和加工,使之成为融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为一体的工艺品。

制作扎染时,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褶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因此,扎染制品在大理民间又俗称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大理州实验小学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唯一的一所州属省级实验小学,无论从搞好教育教学的角度,还是形成特色优势的角度,乃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角度,将白族扎染融入校园文化,以扎染艺术促进学生美育,借扎染制作激活美术课堂,均适逢其时、势在必行。因此,学校一直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白族扎染的优良传统,2017年,更是主动承担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云南民族地区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子课题“大理白族地区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技艺”为主题,构建和实施了在美术教学中分学段渗透、学习和研究扎染艺术的框架体系。同时,组建了扎染工作坊—“疙瘩花布社”,抽调艺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组建课题组,指派欧阳剑萍老师担任扎染特色教学专职教师,专设扎染教室,提供一应工具材料,每周安排固定课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和课题活动。

大理州实验小学美术组全体教师到大理周城“璞真综艺染坊”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让师生更好地走进扎染世界,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一方面,多次组织美术组教师到周城“璞真综艺染坊”、大理州非遗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一并开展文字记录、走访传承人、实景拍摄等探索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有序组织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视频等媒介,对白族扎染工艺进行调查,还倡导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扎染坊,感受当地的扎染文化,体验扎染的制作工艺。多种形式的扎染学习活动,不仅营造了学校浓郁的扎染文化氛围,丰富了扎染课题资源,锻炼了研究团队,还让学生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丰富的民间工艺知识和技能,增进了人文素养,增强了热爱家乡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长,通过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录制微课、制作二维码等方式,学校还形成了以扎染为代表的白族文化艺术教学资源库,既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也为兄弟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

大理州实验小学美术组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大理白族扎染》

笔者执教三年级第5册《染彩纸》的课堂 摄影:陈欢欢

二、融入扎染艺术,激活美术教学

(一)按学段分层次开展

为了扎染特色教学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改进美术教学、构建特色鲜明的美术课堂,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美术水平,学校美术组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了分三个学段的扎染教学方案。

1.初始学段(三年级):整合资源,学习尝试

把三年级作为开展扎染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结合《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普及版)三年级第5册《染彩纸》的教学,合理融入白族文化元素,整合课程,开发课程。

白族扎染与染彩纸同中有异:扎染是先把布料扎捆起来再染,染纸是先把纸张折叠起来再染,两者的原材料不一样,扎染是布料,染纸是纸张;扎染染料主要用植物原料板蓝根,而染纸染料用的是彩色水笔墨水或颜料。通过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借助白族扎染制作与染纸的相似性,引导学生掌握折纸和染色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相应的技能;在赏析和比较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折叠方法,尝试染纸,以此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将美术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培养热爱美、欣赏美的情感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教学实践看,这样的设计将激发兴趣、传授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动手动脑能力贯穿始终,以内容的丰富性和材料的多样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以课程的再开发和课题的再设计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扎染和染纸二者的对比、分析及尝试强化学生认知,并在比较中产生兴趣,增知长见,训练思维,培养情感。

三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尤其对新接触的染彩纸及其工具宣纸、水粉、彩色水笔墨水等更是喜爱有加,他们乐于尝试、体验,并且具有简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扎染的制作方法还不易于掌握和操作。由染彩纸的教学及练习,拓展延伸到校本课程扎染的学习,可为下一步中段的扎染教学作好铺垫。

2.中级学段(四年级):熟悉流程,规范操作

四年级学生已有染彩纸的经历和体验,对扎染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可结合劳动课中“扎染”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编写的《大理白族扎染》校本特色课程丛书,对扎染的起源历史、主产地、工具材料、制作工艺等进行详细介绍。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他们刚接触扎染,加之扎染的工序比较复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般应以简单的图案和易于学生掌握及操作的扎法为主题内容开展活动,如捆扎法、折叠法等。捆扎法: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处,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分为圆形扎、打结扎、包豆子花扎、卷扎、夹扎等。折叠法:用多种折法将织物多次折叠后,用木板、木条、木棍进行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图案纹样。

这些方法与三年级学过的染彩纸中的折纸方法有相似之处,只是根据扎染布料的特性而演变出的一种新方法,中段学生掌握和操作不会太难。

3.高级学段(五、六年级):由易到难,演绎创造

该学段以多种技巧综合运用为主题内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加上三、四年级的学习经历和从小的艺术熏陶,学生对扎染的感情和兴趣逐步加深,对扎染的技法也越来越熟练,并能尝试多种扎花方法,如把缝绞法(在白布上画好一些简单的具象图案如动物、花草等,用针线沿着图稿进行缝制)和之前学习过的捆扎、折叠及夹扎等多种技巧综合起来运用。还可以把传统结扎技法和染彩纸中的染色方法相结合,推陈出新,发展成彩色扎染。彩色扎染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以及各种扎花方式的交织,形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出现各种不同的纹样,并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比较丰富的色彩效果,增添了艺术魅力。

初、中、高三个学段的分段实施,形成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的扎染教学课程结构,确保了扎染艺术与美术特色教学的有机衔接。为促进与检验教学及相关活动的成效,学校还将扎染作为一项重要的比赛项目,既检阅和展示成果,又形成了扎染文化的盛会。凡此种种,课堂鲜活,学生喜欢,不仅有利于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参加“疙瘩花布社”工作坊的活动 摄影:徐学镭

(二)以“疙瘩花布社”为阵地提升拓展

为了更好地让美术课成为开展扎染特色教学的校本课程,学校开设了一间集教学、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具有白族特色的扎染教室,并与“疙瘩花布社”为阵地开展扎染课题活动,整体提升扎染艺术水平。扎染教室以“蓝白印象”为主题,将白族扎染元素渗透到各个角落,如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照壁、各种各样的扎染工艺品及墙上挂饰等。鉴于小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生动直观、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的特点,学校还请绿化队在扎染教室门口的花坛中种植了板蓝根,让学生直观感受扎染染料蓝靛溶液的提取物——板蓝根这一植物。这样的布置,让教室内外处处弥漫着大理扎染的气息。置身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扎染艺术的魅力,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扎染艺术的熏陶。

扎染艺术的学习、研究和实践,重头戏当然还是“疙瘩花布社”的活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人数,定主题、定任务,“疙瘩花布社”都要在扎染教室,以“我是扎染小小传承人"为主题,以学生亲手制作完成一本“疙瘩花布展示册”为任务,有序、扎实、生动地组织开展扎染教学及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搞扎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又不定期布展“疙瘩花布展示册”。展览包括“走近大理白族扎染”“白族扎染的制作材料”“白族扎染的制作步骤”“我的扎染设计图稿”“我的扎染作品”“我是扎染小小传承人”六大板块,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向同学、老师和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呈现各自所认知的扎染世界。整个活动,从搜集、整理和学习扎染资料,到实际参与体验制作,乃至掌握制作方法、设计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学生都能充分体验扎染带来的快乐,也培养了对扎染技艺及民族民间艺术的持久兴趣。

为更好地发挥“疙瘩花布社”在扎染学习与传承中的作用,除了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研习与实践,还结合艺术课堂的开放性特点,专门邀请扎染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到学校传授扎染技艺,面对面向师生作现场示范和讲解。每到这时候,学生们都特别认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动作,最后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制作出自己的扎染作品。这些,既让学生直观感受了民间艺术之美,也让学生真切体会了艺术创造的魅力。

在引导学生参与并在扎染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美术组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完成了大理州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大理白族扎染》的编写,现已投入教学使用。同时一大批教学教研成果也相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18年,校本课程《大理白族扎染》获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校本课程征集评选活动三等奖,“疙瘩花布社”获云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2019年,大理州实验小学的课题《云南大理白族艺术传承创新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入选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创新成果展;2020年,成功申报了“欧阳剑萍省级扎染特色工作坊”;2022年,“扎染特色工作坊”获云南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同时,以扎染为突破口,录制了微课《白族扎染》,撰写并发表了多篇教学设计或论文。学校以扎染激活课堂的教育创新,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各种参观学习你来我往,大理州实验小学,已然成为“非遗进校园”的样板。

学生参观学校扎染教室

扎染教室门口花坛中种植的板蓝根

三、借助扎染文化,拓展育人空间

大理州实验小学将白族扎染融入校园文化,以扎染艺术促进学生美育,借扎染制作激活美术课堂的做法,在开展审美教育、彰显民族特色文化、创新美术教学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此举不仅为美术课程资源引入了源头活水,开创了特色美术教学的新常态,拓展了学校美育的新渠道,提供了立德树人的新契机,而且还为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开辟了崭新路径。其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通过开展本活动,使学生认识了以扎染为代表的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并在亲身感受扎染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初步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意识。

二是弘扬了民族文化,激发了学生对扎染艺术的兴趣,体验了扎染艺术带来的快乐,并在掌握扎染制作方法、设计制作扎染艺术作品的同时,获得对扎染艺术及创作的持久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让学生在参与扎染制作的过程中,不仅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特色与价值,还进一步培养了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态度,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工艺的意识和使命感。

四是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拓展到美术文化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比较、讨论及实作等,发展体验、思考、鉴别及判断的能力,在感受工艺文化的精彩的同时,一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是借助扎染这一标的物,学生可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并进一步上升到学习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层面,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六是为学校营造校园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了资源、拓宽了渠道,也为学校优化育人环境、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引入了活力,更为学校发挥教育教学示范作用、担当民族文化传承责任等增添了活力、开辟了新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扎染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成效显著,学生喜爱扎染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态势喜人,以扎染为主题的手抄报、课堂情景剧、班级文化墙、学生现场制作、成品展示、绘画创作等令人目不暇接。以此为契机,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将扎染艺术巧妙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懂得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并进一步养成崇尚文明、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尊重、珍视本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情感。

以扎染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作者:张烨

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进一步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带动其他学校和社会的认知度、关注度与参与面,进而形成全社会学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风气。同时,借助扎染和美术课程结合的模式,大理白族三道茶、木雕、金银工艺、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就有了样本,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虽然这些不同的民间工艺门类在材料和工艺上有所区别,但作品中民间图式纹样所包含的审美趣味和象征意义却有相通之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与借鉴,延伸拓展,触类旁通。

同学校教育一样,民族传统艺术也需要在传承中创新。积极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从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传承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获得新的课程资源的同时,学会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并进一步积极利用多元文化创造多彩的世界。下一步,着力挖掘、体现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放大传播效应,进一步推动大理白族扎染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学校美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让校园文化和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将是课题研究与实验的主要努力方向。

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成果展 摄影:徐学镭

猜你喜欢

扎染白族大理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做梦都要去大理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好风吹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