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导学关系提升策略研究

2022-03-07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重塑导学导师

杨 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在教学指导与被指导过程中,以追求科研学术价值为目标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根据双方亲疏关系可以将导学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即师徒关系、合作关系、冷漠关系、对立关系。研究生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学关系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好坏。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研究生与导师间矛盾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更是有很多极端例子出现。为此,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成效的关键前提之一。从人际关系角度,导学关系是基于导师和研究生一系列互动活动来实现的,为此,本文将基于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模型要素为依据来对导学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为研究高效导学关系内涵提供一种视角。

一、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导学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在前人对于微观互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宏观社会现象是由一系列微观互动事件组成的,而这就形成了互动仪式链。这为探究社会学问题提供了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创新研究视角。互动仪式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群体聚集;二是群体界限;三是相互关注;四是情感共享。而当以上四个要素重复积累后,会产生例如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等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互动仪式链模型如图1所示)。梳理现有关于高校导学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教育心理学或博弈论视角,而互动仪式链理论为深入研究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提供了具有相当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具,也为问题的发现与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图1 互动仪式链模型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基于互动仪式链模型组成要素分析目前导学关系现状,结合问卷调查、工作实际等客观情况,可以发现导学关系在互动仪式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客观实际和相关理论展开分析:

一是群体聚集要素方面。柯林斯认为仪式充分影响的重要前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通过身体在时空内的聚集而相互产生影响。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数量约6.3人,加之导师本身科研、家庭、出差等多方面压力,其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精力不足,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与导师就科研训练方面的交流频率(包含各类组会或单独汇报)低于或等于每周1次的近68.2%,而得益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组会、远程指导汇报等方式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解决了空间距离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与被指导的需求,但受限于网络媒介的虚拟性、间接性等特点,社交平台的使用弱化互动仪式带来的团结一致感并使得彼此间难以形成较强的情感共鸣,继而降低了研究生对整个课题组或是导师团队的认同感。

表1 教育部2015年至2020年全国高校导师及研究生数量(单位:万)

二是互相关注要素方面。研究生组会是研究生团队内进行科研学术交流的关键环节,其往往以单个学生依次进行汇报,随后导师提问的方式进行,而其他组内非汇报研究生以聆听、记录等方式参与。而受社会经济关系及高等教育工具理性化等因素影响,大部分研究生认为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效率性、功利性等特征,以实现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关联路径效率最优化。换言之,也就是研究生期望用较小的精力投入来实现最大的收获,以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比。通过对部分高校491名2021级研究生的匿名问卷调查显示,有约67%的研一新生认为考取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以获取更高的报酬。为此,读研动机的功利性使得组会内非汇报研究生非自愿地参与到互动中,加之汇报内容可能与自身研究方向不匹配或缺乏相应准备而存在听不懂等情况,以至于组会并不能很好地聚集相互关注的焦点。

三是情感共享要素方面。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出,互动仪式中的情感共享是一个需要导师和研究生通过持续性情感投入和情感回报而形成的集体内强化过程,而研究生导学关系中的情感强化主要来自各主体间的科研和非科研情感投入。受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导师和研究生间很难在科研过程中产生情感互动,问卷调查显示,有70.49%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在和导师进行科研交流沟通中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其中有29.18%的研究生认为个人能力达不到导师要求,18.03%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导师太忙以至于无法顾及自己,13.77%的受访研究生认为科研和自身兴趣、方向存在出入。同时,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成为非科研活动难以构建良好情感互动。另外,问卷调查显示,95.41%的受访研究生在读研/读博期间存在一定心理压力。所以,往往在研究生心中对于科研交流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害怕”“逃避”等负面心理,不能形成良好的情感共享状态。

三、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提升导学关系的策略

一是以拉近情感距离来重塑导师地位。中国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可见教师在中国社会中的较高地位,而导师(大导)在团队内也是处于领导核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生在与导师的沟通中产生了“不敢交流”“不愿交流”的情绪,不但影响科研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情感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导师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重塑导师地位并不是单纯地降低导师在科研团队内的权利地位,而是从制度层面将导师在科研以外对研究生的隐性情感投入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对研究生的生活、情感关怀等。同时,完善导师评价制度中的研究生发言权,将研究生对于导师教风、指导效果等评价纳入导师考核制度,促使导师主动关心研究生科研外生活情况,拉近与研究生的情感距离,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同时,导师应尊重每一位研究生的个性特点,用适当的交流技巧营造舒适、愉快的互动氛围,帮助研究生克服害怕心理,缓解研究生不必要的紧张感、距离感,认真聆听学生的真实诉求,引导研究生对自身科研水平客观判断和准确定位,积极地提升自我,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水平,营造双方进行互动沟通的良好效果。

二是以互动参与为目的来重塑组会机制。毋庸置疑,组会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成效的重要机制,也是导师与研究生间展开科研交流的重要渠道。组会目的应由原来的研究生进行学习进度汇报,导师布置科研任务或检查科研成效的纯学术型会议,转变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同门之间相互学习科研技巧、促进学术能力提升、共同全面成长的互动平台。但与此同时,组会必须保证其规范性和制度性,以确保研究生科研学习的有序进行。另外,由于同一导师团队内有若干个研究细化方向,以至于研究生组会过程中往往会形成“独角戏”的情况。为此,组会主题应将研究生方向和兴趣结合,例如将时事热点和研究思路相结合,降低研究生参与集体讨论的门槛,激发研究生学习热情。也可以在组会前公开汇报提纲或大致内容来帮助组会其他参与者进行大致预习和了解,保证每位组会参与者能够深度参与组会各过程,在组会上集思广益,以此充实组会作为互动仪式中的相互关注要素内涵,促进全体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的较快提升。

三是以非科研活动来重塑导学情境。导学情境的重塑主要是要从提高导学互动意愿为着眼点,以丰富多样的情境互动活动来拓宽导师和研究生交流途径,在非科研活动中改善相互间关系。在对研究生非组会等科研行为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聚餐的占比达73.33%、团建旅行和运动健身分别只有4.92%、2.62%,从未开展科研外活动的占比18.69%。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成为非科研活动难以构建良好情感互动的重要原因。同时,随着互联网社交软件的普及,导师和研究生双方面对面沟通的频次逐渐减少。为此,结合科研团队实际开展符合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的多元化非科研活动,例如剧本杀、师生篮球赛、羽毛球赛、健步登山等,在各种共同活动中增进导师和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但考虑到部分导师由于精力不足等原因,不能充分、有效协调安排各类非科研活动,学院特别是研究生团委、研究生学生会应将活动举办由面向学生群体向“学生+教师”群体倾斜,创办更多贴近现阶段研究生现实需求和实际兴趣的非科研互动情境,拉近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四、总结

近些年来,关于高校导学矛盾冲突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而良好的高校导学关系是培育科研精神、传承学术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构建从根本上离不开导学双方的互动。如何引导构建良好的导学互动关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从研究生在校科研学习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体聚集、群体界限、相互关注及情感共享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导学双方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重塑导师地位、重塑组会目的、重塑导学情境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提升策略。然而,随着研究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生源越发复杂,导学关系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为此,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提升和维护归根结底需要从实际出发,多方积极开展协作,共同维系良好导学关系。

猜你喜欢

重塑导学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重塑未来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V eraW an g
李沧:再造与重塑
爱情导师
重塑灵魂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