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03-07秦娟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4期
关键词:针灸临床效果

秦娟

摘  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山东省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三项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氏量表(Barthel)评分及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针灸;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4-0013-0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脑部血管突然出现供血障碍的疾病,导致脑部某区出现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临床研究认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情比较危急,需要立即给予治疗则可改善其预后[1]。以往临床给予西医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预后较差,随着中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其归属“中风”范畴,针灸具有操作简便等特点,应用于其治疗可以达到经络疏通和行气活血的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山东省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研究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9.55±3.34)岁。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9.57±3.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相关诊断标准者[2];②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不超过6 h;③无意识障碍。

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②合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者;③合并肝脏、肾脏等器官重大疾病者;④过敏体质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将2 mL的血栓通注射液[生产企业:康臣药业(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15020017,规格:2 mL:70 mg]与250 mL浓度为10%葡萄糖注射液(生产企业:陕西威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2444,规格:500 mL:50 g)充分混合,静脉滴注,2次/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個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采取捻转补法,选取三阴交、百会、四神聪、大椎及水沟穴位作为主穴,偏瘫者选取患侧肩髃、曲池、阳陵泉及三阴交等穴位,肝肾亏虚选取太溪和风池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

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0~45分,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缺损程度越严重;②Barthel评分评估生活自理能力,百分制,评估分值与其呈正比;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运动功能:0~66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④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常规分离血清,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三项评分比较

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arthel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CRP及TNF-a等炎症因子水平均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机体各个脏器是互相联系的,同理在病理方面也存在一定地互相影响,一旦机体某一功能失异常,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全身机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机能失调[3]。因此,中医治疗疾病中体现了整体性。

本研究中通过选取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穴位针刺,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其中百会穴具有醒脑开窍和调节阴阳平衡的功效;三阴交存在调节气血和阴阳的功效;大椎穴是三阳经和督脉交会之处,针刺可以达到温通经脉、助阳清脑、祛风散寒的功效。而水沟穴通过针刺可以治疗昏厥、癫狂等疾病,对重症疾病患者也可发挥一定作用,能够调和诸阳经气。通过将上述穴位进行针灸可以达到醒脑开窍、温通经脉及调整脏器失衡的作用。研究认为,通过针灸百会穴位能够使血液流变学得到一定改善,有利于大脑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4]。也有研究发现,针灸能够使脑血管阻力得到显著降低,提高局部的血流量,促进脑功能改善,有利于增强锥体系以外的神经功能,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从而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神经缺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自理能力。

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展与炎性因子存在密切联系。CRP能够促使机体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内皮细胞出现损伤,导致黏附分子出现异常表达的情况[6]。同时IL-6和TNF-a也存在一定程度促炎反应效果,临床研究显示,当脑局部处于缺血状态时,TNF-a可以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得到显著增加,使大量内皮细胞被激活,促进血小板大量聚集,最终加重损伤[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IL-6、CRP及TNF-a等炎症因子水平均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可以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其原因可能为: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机体血管舒张和收缩,促进炎症因子吸收。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降低炎性因子,促进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军,王大明.聚焦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21,59(3):192-195.

[2]佚名.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 (3):64-66.

[3]李彩珍,蒋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0,19(3):310-315.

[4]李存,习新聪,张函,等.卵圆孔未闭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2(3):307-311.

[5]赵永娜,赵海涛,李恩静,等.新型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验证与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4):320-324.

[6]申艳茹,吕晓红.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10):57-60.

[7]赵童,马欣,吉训明.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國脑血管病杂志,2019,16(4):50-54.

[8]王巍,马琳,孙玉伟.经颅多普勒超声与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35(6):481-484.

猜你喜欢

针灸临床效果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针灸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