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题须全面 论述应深透

2022-03-07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医者论点审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孔子有位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材料2:春秋时鲁国有一条规定,到列国旅行,凡是看见在列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回鲁国后再到官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

根据上述文字,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援引了两则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一是孔子盛赞救人后接受谢礼而遭到舆论非议的学生;二是孔子批评赎人后未去官府报账而受到公众夸奖的弟子。

两则故事中,孔子的做法为何与大众大相径庭?这正是本文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立意角度之一:利益和道德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不合道义的利益,分毫莫取;合乎道义的利益,但取无妨。立意角度之二:我们做任何事,不仅要想到此事对自己的意义,更应该考虑这件事的社会影响。比较两种立意,前一种较为浅显,易于看出;后一种更为深刻,更易写出新意。

原文在线

道德不应被利益绑架

(本文标题即为文本的中心论点,但由于这一论点并非最佳立意,需要修改。)

不知从何时起,“道德高下与受利多少成反比”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为何帮助了别人就不能接受别人的谢礼?为何一定要让自己蒙受损失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道德与利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道德高下与受利多少成反比”这一提法颇有新意,可在这一段结尾进行补充。)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之利,取之何妨?(此处强调“利”与“德”并不冲突,但这是一个几乎人人皆可看出的浅显的立意,若以此作为作文的中心论点,则很难写出深度。可以此为一个分论点,再补充一个更有深度的分论点。)

古时一位医者,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地大多数百姓家中并不富裕,但是这位医者却不免费为他们治疗,而是让他们以杏子作为诊费。事实上,这样的有偿诊疗处理得恰到好处。若是全免费,未免有些勉强。他以行医为业谋生,若长期免费,他的生计又如何有着落?再者,贫困程度该如何衡量?有些人家刚好卡在能付诊金却比较贫苦的那根线上,该不该收费?有些人成日好吃懒做以致家徒四壁,有些人付得起却冒充付不起,对这样的人收不收费?因此,收一篮杏子,可谓恰到好处。这表现了这位医者对百姓家庭经济情况的体谅与善心,又使自己有了收入,双方均得到利益,还成就了“杏林”这一千古佳话。所以,适当的“有偿”,反比无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它并不影响医者的品德高尚。(这一个例子很典型,用在此处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合理“取利”的必要性。但是,议论文在运用事实论据时,语言表达应当尽量简洁精炼,避免以叙代议之嫌。所以这一故事可以适当精简,节省篇幅用以对所引事例作分析阐述。)

一个人如果做了好事,他可以接受奖赏,并且应当接受奖赏,但是他转念一想,觉得要是接受了奖赏,自己的品行就不高尚了,于是拒绝,那么这样的拒绝是虚伪的,是为了“道德”而“道德”。道德其实并不是一个迂腐的概念,道德之于社会就像池水之于游鱼。水是活的,鱼才能自由自在;水是死的,鱼就不能长期生存。利益即如水中浮藻,三者关系处理得好,鱼便可以茁壮成长,三者相得益彰。没有浮藻植株,提供不了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鱼容易闷死;浮藻多了,消耗的氧气太多,鱼还是会闷死。所以应当平衡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道德不应当被利益绑架,也不应当被利益污染。(这一段的分析,揭示了“利益”“道德”“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道理阐释得深入浅出。但是,其内容仍局限于“德”与“利”的关系,未能对主题深挖和拓展。所以这一段完全可以删除,而添加上第二个分论点——“做任何事不仅要想到此事对自己的意义,更应考虑到此事的社会影响”,对此作深层次的论述,使作文立意更具深度和新意。)

把握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平衡,让道德不被绑架,才是弘扬美德、让良好品格植根于人们心间的长久之计。(既然加进了第二个分论点,这个结尾内容就不全面了,需要改写,以收束全文内容。)

升格建议

这篇作文立意清晰,层次清楚,分析议论有理有据。但在关键的审题环节上未能切中命题材料的要害,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不够精准。升格的方法是,精简原文内容,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语段,在后半部分添加“做任何事,不仅要想到此事对自己的意义,更应考虑到此事的社会影响”这一观点作为作文的第二个分论点,通过分析论证,深化主题。

化蝶之作

“奖励善行”的标杆性意义

◎江西一考生

也许是因为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素来有将“利”与“德”相对立的习惯,认为求利者必然丧德,德高者自然弃利。

孔子一学生救了一个小孩,欣然接受其父的感谢之礼,被指责贪心;孔子另一学生赎回沦为奴隶的本国人不去官府报账,被夸赞品格高洁。可是,孔子的态度却与众人截然相反,他认为:受赏可以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当受;不报账会妨碍他人行善,当责。

作为道德高标、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何以在“利”与“德”的关系问题上与大众意见相左?

“道德高下与受利多少成反比”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为何帮助了别人却不能接受别人的谢礼?为何一定要让自己蒙受损失才能证明自己是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道德与利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为“有道”之利,取之何妨?孔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区分“利”之“有道”与否,故而也就能够对他的学生的行为作出与众人相悖的态度。

古时一位医者,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地大多数百姓家中并不富裕,拿不出银两买药,可这位医者却不免费为他们治疗,而是让他们送上自家产出的杏子作为诊费。这样的“有偿诊疗”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让医者自己的生计有了着落,也为拿不出诊疗费的贫者打开了方便之门。医者这样做既体现了对贫苦百姓的体谅与善心,也使自己有了一份收入,双方均得到了利益,成就了“杏林”这一千古佳话。所以,适当的“有偿”反比“无偿”能够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而且并不有损医者高尚的品德。

其实孔子盛赞救人后接受谢礼而遭到舆论非议的学生,指责赎人后未去官府报账而受到公众夸奖的弟子,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名声,更要考虑对社会的影响。你做了好事不愿接受谢礼而广受好评,无形之中便提高了大众眼中的道德标准,甚至会让行善者因为得不到必要的补偿“流血又流泪”。如此一来,岂不是冷了众多行善者的心?

让见义勇为、助人行善者获得奖励、得到补偿,这是理所应当的事,非但无碍于其伟岸的道德形象,而且会给全社会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从而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风尚!

升格总结

写议论文一靠思想,二靠表达。思想主要体现在作文的论点之中。材料作文的论点来源于作者对命题材料的分析和提炼,一旦分析不准,提炼粗疏,就会使作文主題趋于平庸,甚至出现偏题的现象。所以,审题的精准往往也是作文最重要的一环。希望这篇作文的升格示例能给同学们作文审题和作文写作提供一个参考。

猜你喜欢

医者论点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后疫情时代《医者2020》上线,是致敬也是治愈
祈祷而已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医者与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