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媒介对青年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影响

2022-03-06李赫男

声屏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媒介价值观

□ 李赫男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在带给观众视听感受的同时,也传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不同国家的电影都潜移默化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据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数据显示,我国电影观影主体平均年龄约21.5岁,其中18-24岁的观众群体占比33.1%,可见青年是我国电影最庞大的受众群体,也说明电影已经成为对青年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众媒介之一。因此,电影媒介作为文化产品,就需要特别关注、尊重作为主导性群体的青年观众,要正确引导青年的价值观。

电影媒介与青年意识形态

2019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电影艺术以其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力,直接作用于观众的精神领域,如角色台词、演员服饰都可能成为一种潮流的兴起。在艺术生产语境中,“媒介”是艺术表达的承载,也是艺术受众与艺术传播的桥梁。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影作为媒介,构建了影像内容与传播的物性之间的特殊关系。电影媒介被赋予了新的特性,形态的融合、跨媒介的传播让传统的表达空间拓展至移动终端,滋生出全新的具有融媒介属性的仪式感。互联网技术赋能,网络大电影迅速兴起,电影媒介效应得到更大发挥,影像成为信息流动的呈现符号,甚至在培养青年意识形态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影媒介影响青年意识形态

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2021年的观众中,有19%的观众是00后,而2020年这一比例是10%,说明观众年龄结构转向年轻化,他们的观影偏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电影的方向。”电影具有媒介和文化消费品双重属性,承载着社会价值传播和意识形态输出的使命,因而任何国家的电影都潜移默化地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电影在中国仍是青年重要的文化消费方式,随着全球多元化发展,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在青年当中盛行,电影媒介输出价值取向也日益复杂。

一是电影媒介输出价值观多元化导致青年意识形态有消解风险。在青年个人指导思想方面,西方国家借助电影媒介输出宣扬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尤其是对个人主义的崇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消解,与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认知方面,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审美泛化也导致青年对历史和传统文化认知的严重缺乏,简单的物化和物质思维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的传播缺乏文化机理。在道德伦理、青年信仰认同方面,电影媒介以隐蔽、便捷、温和且易被接受的方式实现着意识形态渗透的功能,隐匿的价值观被巧妙地隐藏其中。

二是电影媒介传播方式的快餐化导致青年认知断层。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市场,当代中国电影发展还面临着内容缺乏原创力的问题。庸俗的电影作品侵蚀着青年的价值观,受资本驱使的影视行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传播方式和内容制作上都出现严重的同质化。而短视频的出现则把一部需要潜心欣赏的艺术佳作碎片化传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甚至使得青年价值认知出现断层。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茧房也同样存在于电影传播当中,欣赏同质化的电影作品并没有让青年开阔视野,反而可能强化一种非良性认知。

电影媒介对青年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思考

电影媒介发展的应对。电影运用独特的方式输出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其特殊的艺术性媒介,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价值引导转化为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符号化与系统,使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不仅获得感官上的体验也融入价值观的“洗礼”,形成了“集体无意识”。

第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抓牢先进文化在青年中的引导作用。在电影领域中,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是一种比较明显的价值表达方式。在传统意义的电影媒介中,传播时代主流价值的电影往往被称作“主旋律电影”,这些电影在传达语境中呈现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不息、团结互助的传统主流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不断得到充盈,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电影媒介中。这些饱含民族感情和“大国姿态”的电影作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统一,将艺术创作与明星经济相结合,一方面强化故事脚本和电影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选择具有一定表演功底、具有一定青年群众基础的流量明星参演。这几年,这种艺术性与娱乐性兼具的电影作品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长津湖》这些新主流电影在影视市场取得了极大成功。电影媒介对主流价值的坚守,用崭新的姿态牢牢抓住青年受众,实现了电影媒介传播主流价值的目的。

第二,要持守一种大众化、“常人”化的电影美学。电影媒介本身是一种坐拥大量受众的大众艺术。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阐述:“电影将我们在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而承载意识形态的电影作品,如果在传播语境中用“灌输”和“强塞”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那么电影媒介的传播力将会大打折扣。只有将话语符号用电影媒介特有的视觉形式表达,传播路径才能够有效达成。2019年,曾国祥导演,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用青春故事将残酷的社会与青年的生活困境、梦想与爱情的坚守连接起来,打破肤浅的“物化”美学,真正实现电影媒介的传播价值。观众形态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迁,电影媒介在对普罗大众的关注上,要适应“常人”审美,注重价值和伦理道德传达的普适性。毕竟,尊重大众的艺术才是大众艺术。

第三,要注重内容原创,增强优质电影作品的供给力。主流价值根植于电影媒介,必须在电影创作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宏大的国家历史变迁、重大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统主旋律电影,电影创作必须避免同质化创作,能否持续保持受众最广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对观众的审美期待和体验感有新的认知,要守正创新,关注现实社会,关注青年问题,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电影创作要能够回应时代中的青年新课题,抓住青年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新需求,在现实中提取创作素材,增强电影作品的原创性。

第四,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产电影的穿透力。随着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平台将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向全世界传播。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输出是需要特定文化语境的,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创作文本上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需要中国电影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将中国国家形象和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合拍片将中西方的电影创作从视觉艺术层面提升到艺术传播层面,在身份界定和价值取向上,例如《流浪地球》凸显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承担中国形象传播,讲述中国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和创作的主体意识,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之路。

影视文化素养教育的应对。电影作为传媒时代的主要媒介形式,具有艺术多元性和人文性特点,既是青年美育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影视文化素养教育之中,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影视文化素养教育能有效帮助青年提高审美情趣,合理的引导对于重构自我主题意识、减少社会异化人格的出现都具有重要作用。电影作为媒介传播符号而出现,图像符号、言语符号在青年社群中广泛传播。青年影视媒介素养要求加强青年对于电影媒介传播逻辑的解读,懂得“看得见的图像”传达出的“看不见的价值观”,学习解读象征、隐喻和叙事,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电影媒介中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对青年要加强电影作品推荐和赏析的引导,使其适应当代电影文化新特点,对影视文化进行批判性解读。电影媒介素养是一个新课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在高校开设影视媒介教育课程,将电影媒介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内容之一,将电影媒介教育融入到大学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中去,将影视艺术欣赏与思政教育结合;为青年建立推荐影片平台,设置主题,按期推荐,将主题设置与电影作品风格、类型和年代连结,使其全方位、立体化地接触电影媒介;定期带领青年学习解读电影作品,成立影视赏析社团,定期举办影视论坛,甚至邀请影视业内人士。总之,要打破电影媒介在青年中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要主动构建电影媒介主流思想传播平台,唤起青年参与优秀电影作品观赏与传播,让青年对影视文化的认知、教育、娱乐等功能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主旋律电影是我国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媒介,是传播主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摒弃了粗浅简单的灌输,通过情感丰沛的意识形态内涵,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如《我和我的家乡》《夺冠》等多部思想深厚、艺术感染力强、制作精良的影片在青年中广泛传播,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上充分满足了青年的需求。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范式给电影媒介作为思想传播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四,加强校园电影数据库建设,利用主流电影作品占领学生观影主阵地。要用好校园文化资源,提升优秀电影的传播力。青年群体获取电影资源的主要渠道是网络视频平台,因此构建主流电影作品展播平台需要网络平台专门设立主旋律影视作品专栏,或高校内部建立校园电影数据库;举办大学生影展,有计划、有规律地将主流电影作品融合于高校校园文化之中;在重要节日、纪念日上播放相关电影作品,将电影媒介与线下活动立体式结合,将价值传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接受辐射范围和认同度。通过开展影视鉴赏大赛、微电影制作、配音大赛、摄影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自身参与艺术实践,充分理解影视作品传达的思想,并与个人思想形成联动,以更深层次地理解电影作品。

结语

电影媒介以较高的艺术性、较强的传播力,成为青年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对青年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影响。从电影媒介本身和青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对电影媒介的引导和理解,对于主流价值在青年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媒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