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的替代性及交融性研究

2022-03-06张永萍

声屏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播音员主播主持人

□ 张永萍

随着我国网络数字科技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主持人的职业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播音主持是否最终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成为了当前业界非常关心的话题,[1]也成为很多主持人最大的忧虑所在。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的替代性,对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以及播音主持人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工智能替代播音主持的科技与应用基础

人工智能(也称“AI”)是融合了计算机科学、脑神经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前沿科学。它的目标是让计算机尽可能地接近人类智能,替代人类实现识别、认知、分类、决策等多种功能。我们耳熟能详的刷脸识别、购物推荐、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都是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应用,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几乎包罗万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人工智能在传媒行业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语音转化为文字,现在的语音识别系统能够识别23种方言,准确率达98%,方便了新闻稿件的记录与整理;写稿机器人不仅可以对核心数据进行梳理,利用大数据挖掘新闻热点,还可以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快速、更便捷地完成工作;自动翻译系统可以实现各国语言文字的实时互译,自动校对系统可以瞬间发现错别字、不良词汇信息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当前在传媒业的实际应用。[2]

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最受人瞩目的应用就是数字虚拟技术,在这一方向,人工智能发展得同样十分迅速。2018年研发的第一代AI合成主播,还只能做到语音唇动同步生成,但仅仅一年之后,经过六次迭代的AI合成主播不但能够站立着做大幅度动作,具有较为丰富的表情,而且可以进行多语言、多场景播报,甚至还能够进行交互对话。自2015年春晚吉祥物“阳阳”成为春晚特约主持人起,国内的AI虚拟主播就开始走向各种视听媒介的前台,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记录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新奇魅力。在综艺方面,张绍刚在《我是未来》节目中的主持搭档AI虚拟人“小冰”,其外形、动作、神态几乎与真人无异。作为微软第五代虚拟主持人的“小冰”同时也是一名网红,在抖音上的粉丝已超过百万。

不仅是在新闻传媒领域,在电商领域虚拟主播的表现也让人十分惊艳。2020年“五一”长假期间,中国内地偶像级虚拟女歌手“洛天依”和另一位人气虚拟女歌手“乐正绫”,在天猫亮相直播带货,“她们”卖萌、搞笑、催单,各种直播技巧无一不精,全场吸引了近300万人观看,有约200万人给“她们”互动打赏,战绩十分耀眼。而在此之前,“洛天依”还曾做客李佳琪直播间,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还推动了播音主持界的创新和发展。2022年2月,AI虚拟手语主播在央视正式上岗,“助力3000万听障人士收看冰雪赛事,其手语翻译实时快速,完美通过了朱广权超快语速顺口溜式播报的考验”。

当前,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方面的虚拟生成技术已日渐成熟,现在已完全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业态存在,传统播音主持的职业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的部分替代

当前,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工作已经做到了部分替代。[3]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方向的应用主要是虚拟播音员和虚拟主持人两种。见字发音并保证播报的流畅准确,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基本功,通过更复杂的一些处理,人工智能模仿知名主持人、播音员的发声、神态、肢体动作特点也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因此,那些语言声音单调死板、对新闻内容了解不深入、播音主持风格缺乏个性化、只知道照稿宣读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以及那些低层级的广告影视配音员,现在已经或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的优势比较

人工智能会完全替代播音主持吗?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十年要重点发展和突破的高科技产业;而从公众角度来看,《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调查显示,国内有近4亿人对AI偶像抱有好感,模仿撒贝宁的AI主持人“小小撒”,模仿白岩松的AI助理记者“小白”,模仿著名播音员康辉的《直播长江》AI解说员“康晓辉”,虚拟偶像“小冰”和“洛天依”等,越来越多的虚拟人物都在传媒前台占据了一席之地。

人工智能虚拟技术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高效、稳定性强、成本低这几方面。首先,天下新闻,唯快不破。AI主持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并提取关键信息,可以瞬间发现和纠正不良词汇,甚至通过简单设置AI播报员无需备稿就可以直接播报,可以批量撰写标准化稿件,还能够对各种杂乱素材从整体到细节进行有效整合,以获得良好的播放效果。人工智能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会使传媒工作更加高效,这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其次,AI主持人不会受环境、情绪、疲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语言标准规范,不会出现播音主持时有发生的错字、漏字、卡顿等播报错误,而且AI主持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使用成本低,稳定性好。而且虚拟主播的人设,无论是庄重的、可爱的,还是幽默的、时尚的,都可以随意设定,不用担心虚拟主播出现负面消息而导致人设崩塌,也不用担心跳槽和离职。另外,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虚拟人物的外形设计已告别了粗糙感,变得越来越细腻逼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受众喜好来设计个性化或高颜值的虚拟主持人,颜值高自然更易受欢迎,更易形成传播效应,更有利于品牌搭建。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的确比人类做得又快又好,但在另一些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相比却有明显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擅于数据处理,而人类擅于抽象思考。人类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目前的人工智能通常只有几百个。虽然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的速度上和信息的记忆上要强于人类,但在深度抽象思考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人工智能还远远比不上人类。

日本智能信息学家石黑浩博士用“意识、想象力、创新力”来概括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人类而言,意识是思想和灵魂,想象力和创新力对于每个人来说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人工智能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仍需通过大量的训练样本来完成深度学习,才能在已有数据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当人工智能遇到超出其已有数据范畴的变化时,哪怕这些变化十分微小,人工智能也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已知的图片中增加一些额外因素,即使这些因素细微到肉眼不可见,人工智能也可能会被骗,把一种物品错认为是另一种物品。已经有众多的案例表明,人工智能只在它训练过的数据范围内起作用,当所接受的信息在这个范围之外时,人工智能就会以一种毫无逻辑的方式走向失败。[4]需要人工智能处理的问题越广,它们需要预先掌握的数据就越多,而穷尽领域内所有数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播音主持领域,人工智能同样缺乏抽象思考、常识运用和认知迁移的能力。虽然AI可以惟妙惟肖地从声音到外形模仿某个主持人,并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答案,与受访者进行一问一答式的互动,但AI不具备“二次创造”的能力,不会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追问,话题一旦脱离了预设轨道AI就难以做出有条理、有连贯性的回答,这时如果没有人类介入,有意义的谈话就无法进行下去。对于具有高度严肃性、需要受众高度信任感的新闻传媒来说,这种逻辑混乱的错误一旦发生,结果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在这方面,如果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播音主持就具有极大的风险。

人工智能“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具有影响力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是一种符号同时也是一种品牌,能够代表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主持人既是传递消息的媒介也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出色的主持人擅长在各种情况和场合中针对不同对象自如地把握现场交流,其外在能力和内在魅力,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的起伏把控,对审美、人文情怀、含蓄表达的感知能力,都是“理性冰冷”的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此外,媒体向受众传达的不仅仅是信息本身还有对信息的理解,播音主持人不仅要让受众“听见”“看见”,还要让“感受到”,要用有态度的交流,用语言的感召力,催生受众的信任感和共鸣效应,这就需要主持人既要“理性客观”又要有“感性温度”,[5]这是人类可以做到而AI目前尚无法达到的。比如有着“押韵狂魔”“段子手”之称的央视主持人朱广权这样的个性播音员,就是目前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毕竟人工智能现在还不具备“每年到了秋冬季,都得提到冷空气”“只要不显胖,秋裤安排上”这样的金句创造力。还有在播音主持需要带入兴奋、狂喜、悲伤、同情、崇敬等人类特有的情感时,在需要理解人类语言动作背后的含义时,人工智能就无能为力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内,AI主持人永远也做不到像王濛那样在北京冬奥会上激情喊出“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也做不到像倪萍那样的共情能力。人工智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也有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这个感性层级。因此,优秀的、出众的、有个性化风格特点的中高能力层次的主持人,当前都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人工智能还离不开 “人”。当前的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二次创造力”,所以人们可以看到,目前传统媒体的AI主持多是以著名主持人为原型进行模仿,而二次元、新媒体、自媒体中的AI主持人多以幕后配音配唱,辅以动作捕捉来控制AI主持对外展现的内容,这些都离不开背后服务的人和团队。没有人的参与虚拟主持人无法应付任何复杂场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类的播音主持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虚拟主播同质化问题突出。尽管国内的播音员主持人数量已超过3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和鲜明的形象特点,其他人很难模仿。反观当前网络上的虚拟主持人,在外形与主持风格设计上抄袭模仿现象十分严重,或是模仿著名主持人,或是模仿日韩卡通人物,或是模仿明星名模,一“人”成功一群“人”抄袭,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

同质化的后果,一方面是虚拟主持难出精品,即使出了精品也会很快过气,难以出现像人类艺术家那样的“播音主持常青树”,无法取得超越人类的成就;另一方面是同质化与虚拟技术的泛滥,终有一天会使受众对虚拟主持产生厌倦感直至无感,这时又会回到欣赏人类播音主持的“老路”上来。

综合以上播音主持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比较分析,可以肯定地说,虽然当前AI科技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没有出现科幻级突破之前,虚拟主持人还无法完全替代人类播音主持,只能在一些标准化程度较高、对效率要求较高的工作中替代人类,这也决定了人工智能目前只能作为工具使用的特性。

发挥人的优势,与人工智能交融发展

在人工智能强力冲击的背景下,播音主持工作不再是声音动听、口齿流利、吐字准确清晰就能胜任的,所以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法律、社会、科技等多种学科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深入更广博,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主持风格,在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

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不能说人工智能高于人类智慧。人工智能擅长有明确边界定义的重复性工作,无法凭直觉进行判断,如果信息不完整就无法解决问题,而人类则恰恰相反,双方在能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只要相融合作就可以完成任何一方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

人们应该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会必然导致人类播音主持退出行业。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播音主持工作的一部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得力助手。现在的AI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它们的逻辑也变得更为复杂,它们有能力去应对更复杂的情况。AI可以成为做好播音主持工作的先进工具,尤其是当面对那些擅长的工作时,人工智能就可以成为重要帮手,为播音主持工作助力。

AI虚拟技术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媒介创新的产物,融入AI技术的传媒将更具生命力,还可以带来强烈的激发作用,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观念更新和转型升级。随着人工智能能够执行更多的任务,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智慧用于具有创造性、社交性、艺术性、体育、文学、诗歌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应用中。[6]因此,人们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为竞争对手,而应将其视为合作伙伴,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产业发展方向之一,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使传统的播音主持工作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播音员主持人应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性以及它的局限性,着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与人工智能交融共生,在AI智能时代更快速全面地成长起来,开创职业新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播音员主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