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与城市认同建构
——以苏州广电总台“非凡十年”主题报道为例

2022-03-06潘文龙杜志红

声屏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苏州

□ 潘文龙 杜志红

城市认同,是指居住生活在某一城市的市民或成员对该城市的某种心理认同,包括对该城市的熟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十个县市区都有体量巨大的外来人口定居本地,甚至不乏在众多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外国人,这些移民如何通过电视报道了解苏州、认同苏州,是苏州媒体必须具有的传播意识。本文以城市认同建构的视角来探讨苏州广电总台关于“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增强市民对苏州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成就的了解,进而在城市认同建构方面的重要功能。

重大主题报道是对一个城市发展成就的全方位展示

“喜迎二十大”主题报道是2022年全国各级媒体的一个“规定动作”。如何在这样的规定动作中做出新意,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是对媒体机构策划组织、报道制作能力的一次检验。苏州广电总台关于“喜迎二十大”的报道命名为“非凡十年”主题融媒报道,报道历时两个月,不仅很好地营造了“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社会舆论氛围,也展现了苏州市在十年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推动苏州不断创新、发展、勇立潮头的精神力量,是一次卓越的开展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建构苏州城市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新闻行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策划组织气魄宏大,报道定位高端,资源整合有力。作为2022年最为重大的主题报道,苏州广电在策划上可为大手笔和大气魄。首先,报道规模宏大。不仅《苏州新闻》等王牌新闻栏目特别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专题报道,每一期报道长达11分钟左右,每一期针对十年成就中的一个方面,内容涵盖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营商环境、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市域一体化、文化遗产保护、养老体系建设、全过程民主、共同富裕、廉政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而且还策划了大型沉浸式访谈特别节目《喜迎二十大|大美中国苏州篇》,以下辖的十个县市区作为主体,依次进行了全面的透视和系统的总结,很好地呈现了各个县级市和行政区十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每个县市区的特别节目又各有特色,报道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报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这样大规模的报道策划和特别节目,在切入点上有纵的线条,有横的断面,既扫描全市各条战线,又深入全市各个板块;既体现了高屋建瓴的关照视野,又付出了抽丝剥茧的细致挖掘功夫;既需要对一个个典型故事的了解和把握,也需要整合全市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令人欣喜的是,苏州广电在这方面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体现了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高水平、高质量策划组织能力。

制作理念先进,制作手段多元,制作方式现代。电视是技术的产物,电视新闻报道也要不断地应用新技术,用以不断革新报道的制作理念,增强报道的可视性和新颖性。本次苏州广电的“非凡十年”主题报道,在演播室布景、采访拍摄和现场展示环节都运用了最先进的新影像技术和制作理念,让报道在视觉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

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专题报道为例,整个系列报道都有一个专门的演播室来展开主持人的开场语,这个演播室采用了虚拟影像技术,将演播室打造得金碧辉煌,虚拟演播室的背景墙设计与主题非常吻合,主题元素扑面而来,视觉上赏心悦目;开场的镜头运动平稳流畅,或从广角镜头缓慢推向主播,或者从主播缓缓拉开展现演播室全景,每次运镜与主播的语言节奏配合巧妙,听觉与视觉完美合拍。同时,出现在主持人面前的数据动图立体感强,数据呈现方式配上科技感的音响,让本来枯燥乏味的数据,既获得了优美的视听享受,也彰显出报道本身的高端性和重大性。

大型沉浸式访谈特别节目《喜迎二十大|大美中国苏州篇》,从舞台到布景、从内容到人物、从台词到表演、从实体到虚拟、从现场到外景,都体现了精心、用心和专业,全方位展示了苏州广电非凡的制作技术和能力。此外,在采访拍摄方面,大量动用了无人机航拍画面,让镜头呈现具有宏大气势和全景视野;动画感十足的柱状体字幕、图表和音乐、音效的恰当使用,让整个报道和特别节目中的短片都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展现了节目制作手段的专业性和多样性,也让节目具有了赏心悦目的可视性和表现力。以《加速“破壁”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例,该节目不仅镜头拍摄角度丰富、剪辑节奏明快,而且解说和音乐的搭配基调统一,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

采访拍摄用心,剪辑编排精心,叙事表达精良。重大主题报道一般比较抽象,其难度在于做活做新、具体可感。特别是每其专题报道的主题,用文字概括起来都是高度抽象的,比如“创新赋能”“产业重塑”“跨越式发展”“共同富裕”“全过程民主”等,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可贵的是,苏州广电的系列报道能将这些抽象的主题进行拆解,选取典型案例、设计场景细节以具体形象地来诠释主题,体现了报道组的用心和策划创新能力。

首先,许多专题报道框架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精巧,说服力强。以《深看|非凡十年·数字赋能,苏州产业重塑实现跨越发展》为例,整个报道将主题提炼为一个“能”字,并拆分为能量、能级、能耗三个方面展开叙述结构,以新鲜的事实和过硬的数据说话,让观众相信经过十年产业重塑,苏州获得了令人振奋的跨越发展。在“能量”部分,报道从苏州传统丝绸的优秀说到今天工业丝的先进,为了形象直观地呈现这种工业丝的能量,记者与工程师用一根丝线吊起三角架,让特殊的工业产品一下子变得可以生动可感;在“能级”部分,选择两条路的变迁作为典型,把10年前名震长三角的“IT产业走廊”苏虹路和如今科教创新高地仁爱路联系起来,从而将产业如何升级讲得明明白白。在“能耗”部分,让一位科研人员采用第一人称,讲述产业集群如何互相借力,降低成本、降低能耗,从而将产业集群优势和创新链条的重要性诠释得清清楚楚。

其次,报道方式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具体诠释抽象。电视新闻是借助影像进行传播,直观形象、生动可感是可看性的前提。因此,主题报道需要去寻找特定的场景、形象和人物故事来诠释抽象的主题。苏州广电的“非凡十年”主题系列报道,几乎每一期都能选取的有代表性典型个案,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和场景。比如在《数字赋能,苏州产业重塑实现跨越发展》中,记者安排用一根丝吊起三角架、两条路见证转型升级、科研人员抱团合作新药研发等,将苏州十年来通过创新赋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的征程,循序渐进地递进到一个高度。每个点上的材料鲜活新奇,如工业丝背后的技术创新、智能无人驾驶公交车、观光车背后的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等材料,让人深切感受到创新发展就在我们身边。与此同时,用数据来概括面上的总体情况,特别是多项数据的柱状图对比,让十年的成就变化一目了然,令人信服。

第三,报道表现手段丰富,记者出镜精彩、声画技术运用得当。记者现场出镜是报道获得现场感的重要手段。在苏州广电“非凡十年”的系列专题报道中,几乎每期都有记者的出镜报道。这些出镜的方式和内容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比如记者刘洋的出镜报道堪称模范,她在镜头前灵动大方、语言干练、节奏感好,既很好地串联了报道内容,又带来鲜活的现场感,比如从苏虹路到仁爱路的转场,利用路牌下一个跨步实现转换衔接,体现了记者的现场策划和创意能力。又比如在《奋斗做笔描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画卷》中,报道紧扣“美”和“好”两个特征,根据电视特点设计记者坐在鱼塘边出镜,将齐心村的“虾稻共作”产生的良好生态效益讲得直观生动,可视性强。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中,记者出镜和画面镜头表现富于创意,纸飞机的使用,让转场充满动感和诗意。全篇报道以考古发现展现古代文明,从古城保护到文化遗产活化,以及文博事业融入今天的生活,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在讲述方式上,除了常规的叙事方式,多期报道还尝试借鉴短视频的形式。比如在《数字赋能,苏州产业重塑实现跨越发展》中,节目第三部分采用了《杨冬寻宝记》这种科研人员第一人称的Vlog形式展开讲述,将深奥的抗体分子研究演绎得生动形象,十分通俗,既调节了讲述方式和节奏,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和真实感。镜头纪实拍摄他步行到旁边的合作机构做实验的过程,直观地表现了集群的产业优势。在《先锋引领聚合力基层治理万象新》一期中,报道用两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第一人称讲述,语言朴实、事例生动、现场画面丰富,镜头表现力强,让报道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说服力。

传播形成矩阵效应,多终端聚力融合。同时,两个系列的大型专题报道中的小片段,又可以分拆成短小独立的成片在短视频账号、微博、微信、名城苏州网和《看苏州》APP终端上分发推送,从而占据人们的碎片化手机观看时间。这种多终端矩阵的推送中,一些终端可以根据自己的传播特点,对原有报道进行重新加工,以适应特定的新媒体阅读习惯和受众兴趣。

以《太难得了!“鸟友一次拍到5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例,名城苏州网的这条微博推送,题材和内容虽然选自之前播出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特别节目,但是编辑对其进行了重新的加工,去掉了解说,用字幕替代,添加了音乐,让片子更有短视频的感觉。又以《非凡十年·外眼看苏州|面包香里皆是幸福味道》为例,虽然此前已有同题电视报道做得不错,但此条短视频报道能够另辟蹊径,发掘新的内容,重点讲述中国发达的电子商务给欧文的面包产业带来的促进和推动,强调了他在苏州生活的幸福感,叙述条理清晰,衔接自然,逻辑性强,做出了全然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实属难得。

再以《苏州非凡十年|新福路700号的幸福生活》为例,虽然这个短视频内容是之前专题报道中的一个部分,但由于编辑用心,单独拿出来依然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新闻。从一个个具体的老人和从业者的生动讲述,让人感受到这里养老的高水平服务,从一个福利总院的内部日常生活,联系全市的养老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真实生动,主题鲜明突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视频号的短视频推送,可以看出创作者精湛的业务能力。《地铁工程师孙艾仁:地平线下见证城市之光》《文保人赵婷: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与古城“双向奔赴”》《德国大叔欧文:面包香里体验城市变迁》等作品,以主人公的自我成长故事作为主线,来折射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就、太仓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报道都富于创意,镜头表现力强,令人印象深刻。

重大主题报道是城市的共情符号和认同叙事

城市认同的建构离不开对于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精神文化的了解。过去的十年,是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迅速的十年,也是外来人口快速移民到苏州的十年。“非凡十年”重大主题报道,以历史的眼光关照城市各方面的十年发展,这本身既是一次对城市十年建设过程的回望,也是一次系统的关于城市成长的共情符号,以及对一座城市认同的叙事建构。

以《苏州新闻》特别节目《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专题报道为例,由于报道时长长达11分钟左右,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展开对过去状况的回顾,对奋斗过程的描述,对现状的充分展示。节目组的每一期报道,都贯穿着一个历史的和变化的视角,从而每个领域的发展成就的展示,都具有了较强的故事性和过程性,无论是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营商环境、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还是市域一体化、文化遗产保护、养老体系建设、全过程民主、共同富裕、廉政文化传承等,都能够让观众感觉到一个发展变化的脉络。这对于增强观众对于苏州社会各个方面的认知具有很好的信息认知和情感调动作用。那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变化,恰恰是重大主题报道新闻性的体现。如上文所述,记者在报道方面致力于对于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的挖掘和表现,这让重大主题报道成为一场关于苏州城市的全景式展览和纪录电影式回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个报道中创作者特别注重选择定居苏州的外来人口来讲述苏州十年的变化。在几乎每一篇专题报道和大型访谈节目中,记者在选取案例时都有较大比例的外来人口,不管是来苏州的创业者还是振兴乡村的外地青年,都以自身的发展来讲述苏州给予自己的机遇、提供的发展环境。这些讲述,既体现了苏州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条件的高水平,也让讲述者流露出对于苏州这座城市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地铁工程师孙艾仁:地平线下见证城市之光》《德国大叔欧文:面包香里体验城市变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前者以地铁工程师孙艾仁的自我成长,折射苏州地铁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正是这种对于苏州城市建设事业的融入,让一个外地小伙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日积月累的奉献和成就感,建立起对于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后者以德国人高欧文定居太仓、创建德式面包房的十年人生为题,折射了太仓十年来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和良好的营商服务,个体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并搭载国内网购发达的环境,将事业做强做大,从而也让自己的人生与一座城市深度绑在一起。

在城市竞争的大背景下,一座城市的认同感获得,事关城市对于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这其中产业聚集、创新赋能、营商环境、人才待遇、惠民政策等,都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体现。广电媒体担负着这方面的传播责任,只有将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宜居宜业的细节进行充分展示,才能对外展示城市形象,对内建立城市认同。而城市认同正是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深刻意义。

猜你喜欢

苏州
苏州洲际酒店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湾大剧院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园林之城——苏州
文艺苏州行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苏州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