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合适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

2022-03-04王思宇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小学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发明内驱力科学素养

◇王思宇(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也不例外,他们心里都有一个专属的、伟大的科学梦想。但怎样帮助他们点亮这些科学梦想呢?这是每一位老师努力的动力、方向和期待、愿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是一门保护孩子好奇心,培育科学兴趣点,唤醒自我内驱力,激发浓厚探究欲的课程;是一门养成学习习惯、崇尚科学精神、转变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的课程;是一门孩子喜闻乐见、轻松学习、快乐运用的课程。因此,在新的科技时代高速发展中,在“双减”和“五育”并举教育改革背景下,家校社会要合力寻找到真正高效、合适、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和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当然,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断实践探索的教育教学重点。

一、不忘初“心”得始终——保护一颗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新环境产生关注、探究和提问的行为倾向。孩子通常对新奇、未知的东西很敏感,能够很快注意到它,并且会用手、耳、眼、口等感官,看一下、听一下、摸一下,甚至还会咬一下(这些其实都是小学科学课提示孩子用于观察的科学方法)。或是对某一件事特别认真、专注,比如一动不动地看蚕宝宝吃桑叶,整天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不停地问这问那,把家里的电器、物品拆得乱七八糟。你说这个科学问题值得研究,他却钟情于我们看似无聊的话题……

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这些都是好奇心的真实表现,更是孩子实现科学梦想的原动力。孩子的好奇心虽然与生俱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就会降低或消失;如果不好好呵护,慢慢地,他们对很多事情就不再感兴趣。因此,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格外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生硬地回复、阻止,比如“我有事,很忙”“一会儿再说”;对孩子问一些超过界限或者家长都说不清楚的事情,一定不要简单压制、敷衍搪塞。那么,如何让孩子对事物保持兴趣、保持好奇,不忘初心?

(一)多一点耐心、鼓励、欣赏

当孩子发出各种好奇的追问信号时,家长千万别着急、别敷衍,应尽可能及时地用认真、平和、鼓励的语气回答,比如:“嗯,你的问题好棒,连妈妈都没想到这个问题。那,妈妈陪你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二)多一点尊重、支持、细心

当孩子因为好奇而导致物品损坏,造成环境混乱、脏差时,家长应尽量控制情绪,仔细查看现场给予真正的行动帮助,比如“你是不是觉得这样很好玩啊?为什么这样做会好玩呢?你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等等。

(三)多一点陪同、满足、引导

当孩子因为好奇而做出各种行为时,家长应尽量静静陪伴,多一点顺从和追问。以孩子养蚕宝宝为例,家长可以陪着他们一起养蚕宝宝,帮助孩子给蚕宝宝搭建房子、寻找桑叶,在跟着蚕宝宝蜕变成长的过程中满足孩子的各种好奇想法,引导他们做好观察记录。与其说是陪孩子观察探究蚕宝宝的成长秘密,不如说是家长借探究蚕的成长秘密成就了了解孩子学习成长的奥秘。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培育一个兴趣点

从古至今,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要真正帮助孩子找到这位“老师”,真的不容易!每个孩子都会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偏好或关注。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五彩斑斓的科学梦想,但无论哪一个,都要求孩子掌握好科学基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方法,必须对科学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其实现科学梦想的起点。那么该怎样培育孩子的兴趣点呢?

(一)善于观察和引导

可以有意识地、人为地设置一些疑问、悬念、挑战,启发孩子的兴趣,也就是科学课经常说的充分挖掘孩子的前概念。比如,看到戴口罩的爸爸眼镜起雾的时候,就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爸爸的眼镜会起雾呢?这个雾到底是水还是气?有没有办法让上面的雾减少或者没有呢?

(二)善于创设和初选

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场景,诱发孩子的兴趣,在这些显现出来的兴趣中,初步选定孩子可能最感兴趣的点,真正了解其兴趣所在。比如,倒垃圾时,可以跟孩子交流:我们提倡垃圾分类已经有好久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给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会给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吗?这样也许就成就了一个调查研究或小制作、小发明。

(三)善于利用和督促

可利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方式方法比如游戏、实验,让孩子心、脑、手都能参与其中。反复的利用和督促参与,会让兴趣点逐渐萌发和生长起来。

我的大女儿7 岁,她的科学学习兴趣点就是比较关注小发明。这个兴趣点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探讨:这个物品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怎么去改进。比如她的小帽子发明、口罩创意、路灯创想、书包设计等,都源于她对物体的一些近距离的观察、思考,一些实用的改进、创新。也许这些想法和设计还比较粗浅,但源于兴趣、源于真实,对她而言就是珍贵的兴趣点,而当她成功做出一个小发明后的成就感,又将不断激励她的兴趣点持续生长。

三、千呼万唤“始”出来——唤醒一股内驱力

远古时,人们因为饥饿就会主动地去找食物,饥饿就是活下去的内驱力。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内驱力就是孩子实现科学梦想的内部推动力。科学梦想与其他梦想不一样,它具有专属的真实性和生活性,又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所以,要点亮这个梦想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技术、方法和时间问题。因此,这个持续追求、这个梦想的内驱力,就显得弥足珍贵,必须加大唤醒和扶持力度。怎么才能唤醒呢?

(一)依托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家的榜样经历和成长故事,会激励和刺激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的内驱力就很容易爆发。比如,在新冠疫情中,敢于质疑、敢讲真话、用心专研、义无反顾赶往武汉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就成了孩子最敬佩的科学榜样之一。

(二)结合自身做好取舍

每个孩子的科学梦想都不一样,有的对做实验特别感兴趣,有的喜欢搞小发明,有的则热衷于科学表演,还有的善于进行科幻创作、憧憬未来科技发展。寻找内驱力要找到与孩子好奇心、兴趣点匹配的通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清楚陪伴通道那头,孩子真实的愿望表达和内心需求,只有方向正确,道路才会畅通。

(三)不断地认同和鼓励

内驱力是对内心坚持的东西有笃定的信仰,不受外界的干扰,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梦想。要给予孩子不断的认同、赏识和鼓励,也要不断唤醒和放大孩子的内驱力和优点,进而带给孩子巨大的行为力量。

四、打破砂锅“问”到底——激发一种探究欲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方法、过程和途径。只有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才能提高他们发现、研究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激发探究欲是孩子实现科学梦想的突破口。研究结果表明,探究欲强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创造力,这种人一般兴趣广泛、反应敏捷、思辨严密,还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这种探究欲呢?

(一)打开视野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广泛阅读都能让孩子了解更多,这也是所谓的见多识广。因为科技进步的速度实在太快,不是仅凭老师和家长之力就能全部了解并传递给他们的,但我们能告诉孩子如何正确打开这扇学习之窗的方法和路径。

(二)实践体验

引导孩子多观察、勤思考、敢实践,在各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探究现场获取真实的认知和经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的积累,这其实也是能实现创造的前提。必须在探究经历之后才可能真正获得,也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更是开启孩子创造思维和实现科学梦想的重要方法。

(三)充分想象

在阅读和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其科学、简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引导孩子用图或文记录的方式留存想象,充分认可与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激发其不断探究的信心与勇气。这样,孩子的探究欲会越来越强,个性独立鲜明的观点会越来越多,科学学习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足,持续探究的科学精神也会越来饱满。

(四)质疑分析

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常用、不常用的方法,正向、逆向的思维等,并能在批判分析、质疑表达、比较推理、归纳解决问题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思维能力进阶中发展科学核心能力和提升科学素养。

老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科学梦想、学业压力、年龄阶段、个性特长、个体差异,做分层引导、有效选择、合理规划、甄别运用。要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内心真实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兴趣层次、理解能力、愿望变化等,继续优化完善科学陪伴的教育教学策略。要寻找更科学、更合适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小发明内驱力科学素养
培养内驱力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科技小发明
小发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