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物质的变化”相异构想对比调查与建议

2022-03-04李萍萍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头脑修正现象

◇李萍萍(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小学)

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对科学概念头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通过对五、六两个年级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物质的变化”相关概念中存在相异构想。在物质的变化分类标准、腐蚀、蒸发条件等方面,教师对学生相异构想的认识是准确的;在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区分、燃烧是化学变化、水的三态变化这些方面,教师对学生相异构想的认识与学生的实际有偏差。本文根据教师的访谈情况与学生所具有的相异构想之间的差异,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生头脑中存在较多的相异构想

科学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对事物就有了自己的简单理解。这些看法有些与即将学习的科学概念相一致,有一些却是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那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看法,将阻碍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这些想法、看法,称为相异构想。这些相异构想如果不及时探查出来,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及时修正,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系统学习。

(二)教师对学生知识经验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并不受重视,大多数教师是兼职的,而且小学科学是一门考查科目,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脑袋是迷糊的,什么都不知道”,“学生的认识经验非常缺乏”,“缺少必要的基本知识”。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不少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持有“白板说”。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不了解、忽视学生相异构想的现象。这会影响学生对小学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物质的变化”相异构想调查

“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包括的概念有:物体、物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整理出“物质的变化”的相关概念之后,笔者对学校五名科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之后设计了二段式测验问卷发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并回收做了问卷分析。

通过访谈、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最容易出现的相异构想有以下几种。

对水是否有固定形状不能正确认识。在调查中,五年级学生认为水有固定形状的占87.9%;六年级认为水有固定形状的占81.4%。水蒸气与水之间的变化认识不清。认为水和水蒸气不是同一种物质,五年级学生有这种想法的占72%;六年级学生占74.3%。

认为水的蒸发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有这种想法的五年级学生占66.3%;六年级学生占46.4%。

铁锅生锈这种腐蚀现象,认为是物理变化或者没有发生变化。有这样相异构想的五年级学生占78.3%;六年级学生占60.7%。

不可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混淆。五年级有65%的学生发生了混淆;六年级有52.1%的学生发生了混淆。

以上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的相异构想。这些概念,有些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有些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产生这些相异构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教学而消失,转为科学概念。所有考查的内容,六年级学生全部学过,但是,相异构想依然存在,类型基本没有减少,甚至还有新的相异构想出现。由此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没能成功修正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修正相异构想,构建科学概念。

三、对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师观念,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构想存在一些偏差,所以在“物质的变化”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原来自以为是的想法,去了解学生头脑中的真实想法。对于学生头脑中早已存在的正确的相关概念,例如,热胀冷缩、沸腾,我们可以少花一些时间,没必要让学生刻意加深印象。而对于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不管学生的想法有多么“幼稚”,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与学生有效地沟通,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理解的错误,从而自愿去修正错误想法,在头脑中重新建立准确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比如,《蒸发》这节课,蒸发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都有体验,但是他们不能把生活体验上升为科学概念。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提前拍摄的生活中的一些照片、视频向学生展示。比如,我们的衣服洗完之后晾晒,最后变干了;游泳完上岸会感觉比较冷;路上的积雪都融化不见了。让学生观看这些生活中的视频,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而进入蒸发的学习,通过小实验明白蒸发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蒸发是吸热的。最后一定回扣主题:我们课前所了解的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都是蒸发。然后让学生课下再搜集一些蒸发的小例子,下节课汇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进行教学,轻松有趣,既攻破了难点又习得了新知。

(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觉修正相异构想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将新知识合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当学生发现他原有的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就会想方设法用新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就是要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意识到,他头脑中的原有想法是无法解释现实现象的,只有更正自己的想法,才能合理解释这个情境。

比如,关于凝结现象,学生非常熟悉:夏天刚拿出来的雪糕周围会有“白汽”;打开冰箱冷冻门,会发现有“白雾”产生;揭开煮饭的锅,会看到有大量的“白汽”冒出来。这些“白汽”“白雾”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受到表面现象的蒙蔽或者无形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认为是水气化形成了水蒸气,这些白汽就是水蒸气。这时候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检视自己的答案。水蒸气是无色的,所以“白汽”“白雾”不是水蒸气,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答案是矛盾的,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现象,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把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搬到课堂上,他们会非常感兴趣,知识接受得就特别快,也更容易修正自己的相异构想。

(三)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思考问题也缺乏逻辑性,如果我们仅从语言上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从而与自己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发生碰撞,进而修正相异构想,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最典型的实验就是盐的溶解。食盐在水中溶解是非常好理解的,关键是溶解之后变回原来的状态不好理解。所以这里一定要安排实验,给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做完食盐溶解的实验之后,进行后续实验之前,一定让学生先预测实验现象,然后再做实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与自己的预测是否一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先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样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去修正头脑中错误的想法。

又比如,铁生锈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周期比较长。教师可以提前几节课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先准备实验。有的铁钉完全放入水中;有的完全置于空气中;有的一半浸入水中,一半置于空气中。一周后课堂上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让学生搜集家中生锈的铁钉,通过铁钉的生锈,让学生认识到腐蚀现象。理解腐蚀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是难点,可以利用铁能够被磁铁吸附的特性来区别铁和铁锈,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腐蚀是一种化学变化,从而修正他们原来头脑中的相异构想。

(四)引导学生画概念图,强化对整体的理解

受到教材编排的限制,我们的教学都是将知识体系分散开,分为几个章节。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只是简单罗列,他们不会自发地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当遇到比较综合性的问题时,知识提取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之初,我们就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建立,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整个概念知识体系的过程。当整个单元或模块学完之后,关于这个概念的知识体系也随之形成。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物质的变化”之后,往往容易混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逆变化、不可逆变化。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物质的变化”思维导图。这些知识可能分散于科学教材的不同年级、不同单元,这样一整理,打破了单元的界限,以同一个主题作为梳理知识的主线,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更系统,更有条理,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通过对食盐溶解、玻璃融化、西瓜榨汁、水泥变硬等例子的对比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逆变化、不可逆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容易进行区分,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又比如,对于“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的学习,学习之初,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构建关于这一知识的初步概念图。随着学习的推进,逐步将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等知识填充到概念图中,整个单元学完之后,水的三态变化概念图就形成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提取知识,解决问题,减少相异构想的生成。

小学科学的相异构想,不仅存在于“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中,在其他的主题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有必要通过访谈、二段式诊断测验等方式,探查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相异构想,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来修正学生已存在的相异构想,让这些相异构想逐渐转化为科学概念,便于学生后续科学的学习。

猜你喜欢

头脑修正现象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头脑对对碰
修正这一天
合同解释、合同补充与合同修正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软件修正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