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美术对小学美术陶艺教学的启示

2022-03-03翁晓川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陶艺民间美术

翁晓川 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美术课程要重视学习和传承祖国民族与民间优秀美术传统,了解和尊重世界美术成就,在多元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既是当今中国美术教育对我们一线美术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身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培养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不辱使命的神圣职责。

基于这个认识,笔者将现有的民间美术资源与小学美术陶艺教学相整合,让中国民间美术的普及、传承从小学生抓起。以陶艺抛砖引玉,期待在源源不断的民间美术熏陶下,学生既了解了宝贵的民间美术,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民间美术蕴含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学生吸收、内化、积淀,从而转化为他们内心深处最具价值的人生观。

一、民间美术对小学美术陶艺教学内容的丰富

(一)民间美术及分类

我们这里谈的民间美术,指的是我国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和生产生活需要而发生、发展、流传几千年的民间美术品,它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用、行之中。

民间美术品类繁多,分类多样。笔者将民间美术大致分类如下: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有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玩具、民间编织、民间演具用品;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有:民间刺绣、民间印染、民间织锦、民间陶瓷、民间服饰、民居陈设与家具、民间生产工具。

同时亦可根据制作的材质分为纸、布、锦、木、石、砖、面、泥、皮质、陶土、瓷土等,从表现形态上一般可分为平面的和立体的两大类。

(二)以陶载艺,探寻民间美术中可用之材

民间美术品,反映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由此,笔者设想可否从民间美术中选取一部分立体表现的作品,汲取它们的表现形态,用陶土代替它们原有的材质,进行二度创作呢?于是,笔者以适合小学美术陶艺教学和符合小学生可操作的角度出发,从众多的民间美术品中选取了诸如陇东面塑、炕头狮(石雕小狮)、淮阳“泥泥狗”、傩面具、竹编工艺等民间美术,进行了民间美术进小学美术陶艺课堂教学的探索,使小学美术陶艺教学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具体教学内容

以民间美术为内容的陶艺制作学习丰富了小学美术陶艺教学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引领学生走进民间美术大门的重要途径。

二、民间美术对小学美术陶艺创作技法的借鉴

小学美术陶艺制作立足除传统的手捏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外,亦可广泛吸收民间美术中的技法,取长补短,在丰富学生陶艺创作技能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一)民间泥塑造型在小学美术陶艺创作中的借鉴

泥塑是我国五大传统雕塑(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淮阳“泥泥狗”、凤翔彩绘泥偶、高密泥玩具、惠山泥人,因它们造型夸张、简练、概括、淳朴、秀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小学生来说,这些民间泥塑又属于民间玩具范畴,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喜欢。由此,笔者将民间泥塑造型适当地借鉴运用在小学美术陶艺动物、人物创作中,比如借鉴“泥泥狗”的动物造型,制作头颈拉长而腿缩短的马、兽等;或者学习高密泥玩具的动物造型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真实,夸张局部,使动物造型憨态可掬;又比如在人物创作中,可以鼓励学生学习惠山泥人的手捏泥塑随心所欲地大胆创作,通过手捏表达自己对描写对象的丰富想象力,这样的陶艺学习引导可以使学生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二)竹编、草编等编织效果的借鉴

看到竹编、草编等编织效果,笔者不禁想起陶艺中的泥条成型技法。如何在现有的泥条盘筑上有新意呢?笔者注意到竹编的技法多样,有疏编、扭丝编、插编、雕花、漏花等多种方法,各种纹箩生动美观。受竹编的启发,笔者也尝试带领学生在泥条盘筑时试着加入用多根泥条编的辫子纹或是嵌入泥条盘成的回纹,使泥条盘筑富于变化,作品的美观性大大增强。

(三)由面花制作想到的陶艺创意工具

面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艺术性、观赏性很高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在材料上面花与陶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需要水的调和与充分揉搓,需要火的加工烧成。制作面花时用的工具有剪刀、镊子、梳子、瓶盖、铁皮、各种模具图章等,采用压、提、搓、拉、挖、剪、粘等方法制作成型。可见在面花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可以根据自己作品的造型、装饰、代表的涵义创新性地运用各种不同工具进行表现。同样,在我们的小学美术陶艺创作中除运用传统陶艺工具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发掘自己身边的小工具,鼓励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我们平时意想不到的“工具”,如:剪刀、梳子、牙签、大头针、吸管等,以协助我们最完整地表现创作意图。

图4 是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传统包饺子的方式制作的“鱼”。这条“鱼”的整体造型是根据饺子的半圆形造型,通过用剪刀修剪与手捏塑形的方法制作的。鱼身上的装饰纹理是利用钢针经戳、划而成。

图4

三、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陶艺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基于前文提到的民间美术具有丰富陶艺教学内容和陶艺创作技法两大优势,笔者列举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民间美术(民间陶瓷)与小学美术陶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实例。

《美丽的青花器皿(二)》教学课例

课例背景说明:《美丽的青花器皿(二)》是《美丽的青花器皿(一)》的第二课时,前课时制作青花瓷素坯,本课时用群青色水粉颜料代替青花的金属钴釉料(青花呈色主要用氧化钴,有一定毒性,不适宜小学生使用)在青花瓷素坯上点画青花。

引入环节:从欣赏青花瓷瓷面装饰、造型的三个历史发展形态:清新淡雅的图案花卉—人文性浓厚的中国画—现代青花瓷的欣赏入手(图5),以欣赏开拓学生的眼界,发现无论是造型还是图案都发生了变化,从实用器皿逐渐发展成为装饰品,进而成为一件件艺术品。

图5

新授环节:已掌握的绘画知识与棉签代笔作画的结合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尝试棉签点画设计瓷面,自己找出棉签的各种使用方法,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录像的观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在立体器皿上点画青花的过程。然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展开青花瓷素坯上的花纹,让学生知道原来把青花瓷素坯上的花纹展开,就是一张长长的画面。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得知把图案装饰在器皿的不同位置,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同时结合中国画中留白的特点渗透瓷面留白的点画要求,并引出以小组为单位用相同的图案装饰在不同的器皿上以形成成套青花瓷器皿的视觉美感。实际操作中学生尝试多种构图形式、注意图案在瓷面上大小对比、排列组合的变化,感受图形在器皿上的疏密关系,体验绘画的创意性。正是基于对传统和现代陶艺的认识、了解,学生设计出的作业成套美感强烈,在作业表现创作方面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效果(图6)。

图6 学生作业

四、民间美术对小学美术陶艺教学文化内涵的升华

(一)陶艺是民间美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的国度(陶瓷艺术的简称便是“陶艺”)。早在九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在进入文明以后的五千年中,陶瓷文化无不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相连,它一直伴随着炎黄子孙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如今,陶艺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已成为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拓宽眼界,重新审视小学美术陶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陶艺不仅仅是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它的学习范围可以拓展课很宽广,例如,了解陶艺发展脉络、认识各种陶艺作品制作的工具和工艺,欣赏美的陶艺作品,领略中华民族的博大和悠久的文明史,体会陶艺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观察陶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陶艺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等。其中,陶艺制作又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涉及构思、绘图、选土、练土、成型(手捏、泥条、陶板、拉坯、压模、旋坯、注浆)、阴干、修坯、接坯、干燥、烧制、上釉、釉烧等等。无论是横向的与陶艺相关的门类繁多还是纵向的陶艺烦琐的制作工艺,小学美术陶艺教学的外延可以伸展得很宽广,这还需要我们教师花心思细细分析传授给学生。把普通的手工制作课升华为耐人寻味、值得探究的人文课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自身角色提出的考验。

猜你喜欢

陶艺民间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