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心一寸谱壮歌

2022-03-03马兵

百家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报告文学

马兵

内容提要:2020年是中国的脱贫攻坚之年,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围绕这一伟大的攻坚目标和任务,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厉彦林的《延安答卷》和《沂蒙壮歌》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收获。在写作《延安答卷》之时,厉彦林就“立志为故乡沂蒙再唱赞歌”,这位赤诚的沂蒙之子曾用数十篇抒情散文组成曲曲文字的“沂蒙小调”,而今又用他对这方土地的深沉爱意、用面对这个时代的最真诚的眼睛,凭借厚实的艺术功力,还有“身入”“情入”“心入”的深扎精神,为读者奉献了一曲风神高迈、激越昂扬的“沂蒙壮歌”!

关键词:厉彦林  《沂蒙壮歌》  报告文学  沂蒙精神

在《沂蒙壮歌》的后记中,厉彦林反复谈到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歌颂的主体是沂蒙山区“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且始终以“平民眼光聚焦沂蒙大地”,要为“普普通通的沂蒙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这种以人民情感为本位的写作站位正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脱贫攻坚类的重大题材其实并不好写,写出彩则是难上加难,因为宏大主题所凝结的巨大情感和思想指向若没有深描的能力、确凿翔实的调研与走访,以及深入透辟的思考,很容易流入空疏,正如识者所论,脱贫攻坚题材的报告文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亟需克服创作上存在着的概念化、模式化、同质化和抽象化、说教化的缺憾”,为此要“努力去挖掘刻画出新颖的、鲜活的‘这一个’,塑造出有情有义有个性的人物,开掘出具有特殊地域性、民族性色彩的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提炼出更加精辟独到的主题立意和思想内涵”。厉彦林对此是有清醒认知的,在他的笔下,“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也因此,书中宏阔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取代人间烟火的底色,普通老百姓的困惑和摸索也总能与风起云涌的时事相得益彰。《沂蒙壮歌》每一章都有几个让人读后动容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如第二章中的“俺不给‘地下党’丢脸”的贫困残疾人赵娟,出生于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家庭,她因病致穷,后来在大家帮助下靠蔬菜大棚脱贫,又培养两个女儿考取研究生。赵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期望的也无非是生活有奔头,孩子有出息,但那种素朴的乐观和反哺乡民的热诚却那么真挚,那么感人。又如第三章里沂水县“活水饺子店”的老板80后女孩刘晓,她在自己的小店拓出一方空间,留给爱阅读的孩子,又在慈善基金、团委等各方的支持下,正式启动了“刘掌柜活水饺子山区留守儿童阅读工程”,组织“读书漂流”等系列活动,给小小的食铺平添馥郁的书香。刘晓的事迹在众多艰苦卓异的脱贫故事里并不算突出,甚至也谈不上有多么典型,但它新鲜而又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敏感,脱贫不但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刘晓小小的努力为孩子们长远的成长种下一颗向善的种子。类似刘晓的事迹,书中很有很多,而时代的“壮歌”不正是由这些柔弱细腻的声腔一点一点地汇流而成的吗?

《沂蒙壮歌》的成功还在于,作者始终将脱贫攻坚的功业置于一种历史的景深之中来叙述,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沂蒙精神自革命战争时期直至新世纪的内在发展脉络。“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军民、党群之间水乳交融、相濡以沫的关系是沂蒙精神的重要体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大地涌现了渊子崖保卫战中与敌伪血拼到底的爱国爱乡村民群体、用乳汁救助伤员的沂蒙红嫂,还有支前的模范“沂蒙六姐妹”……《沂蒙壮歌》在书写新时代的沂蒙故事时,不断将视野放远,穿插进上述那些可歌可泣的先辈的英雄事迹,引领读者思考“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如何经由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磨砺一点一点化入人心,又如何在这方苍茫的大地上不断生根发芽,催生新时期和新时代那些令人振奋的乡村振兴的新故事的。《沂蒙壮歌》重果,更重因;重叶,更重根,令人信服地诠释了何以“沂蒙大地上先进典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坐落在沂蒙山区龙顶山上的九间棚经历了从穷山村到“沂蒙明珠”的蝶变。1984年,在村支书刘嘉坤的带领下,全村老少齐上阵,连续苦干5年,开山整地,种植果木,初步改变了九间棚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迈出了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对于闻名遐迩的九间棚,《沂蒙壮歌》着墨并不多,但在不同章节里数次提及,特别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的映照,并侧重在两点:一是九间棚以金银花产业为突破口的二次创业,二是九间棚脱贫后,积极援疆,回报社会。这样的处理,凸显了沂蒙精神的长效与内在,乡村振兴是条长路,沂蒙百姓并不甘心停留在功劳簿上享受已有的荣光,而是不断自我激励、砥砺,就像厉彦林说的:“沂蒙精神是和时代同步共生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永恒的,也是发展的;既是地域的,也是全局的。”

《沂蒙壮歌》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振兴的“五大内涵”,以沂蒙山区的脱贫为样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本质,那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在具体展开时,厉彦林尤其注重从“上层意见和基层意愿如何榫卯?切入点在哪儿?老百姓咋想的?”等角度展开调研和书写,将精准决策、精准方略、加大投入、物质脱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注重绿色转型和生态扶贫、加强社会动员等党的扶贫精神和政策落在了实处,也落在了细处。读者读后自然明白,“脫贫攻坚”就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就是先进理论与中国乡土实际的有效衔接。如书中第五章“乡村振兴开新局”和第六章“‘三生融兴’沂蒙样板”重在展现沂蒙地区脱贫“重在全面”,坚持生态优先和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优秀经验,均以富有人文意蕴的大问题开篇,引发思考。具体展开时,则兼顾国家乃至全球层面、地市层面和乡村基层,将视线延伸至科技、产业、文化、民俗等多个场域,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对乡村振兴全面开花的大好形势全景化地予以描述,最后又聚焦到乡村社会治理,借此阐释“中国之制”是“中国之治”的根本支撑这个核心命题。这种写法既体现了谋篇布局的匠心,也让阐释的问题更具有逻辑的整体性。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就是创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创作对象、提炼创作主题,同时又以什么样的态度把作品展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厉彦林坚持“紧跟时代,书写时代,为时代发声”的责任和使命,而这也决定了《沂蒙壮歌》的分量!读完这本书,我们也更加坚定地相信,沂蒙大地的百姓必将在新时代创造属于他们的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论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沂蒙精神艰苦创业思想研究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