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2-03-02郭青松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郭青松

[摘要] 统编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应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的策略有熟读课文,初步感知;疏通文意,讲述故事;展开想象,体会神奇;创造情境,感悟形象;扩展链接,类文阅读。

[关键词] 单元语文要素;文言文;教学策略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神话故事,主要写了炎帝的小女儿精卫去东海游玩时葬身东海,化为精卫鸟,每天叼着树枝和石块填海的动人故事,表现了精卫不畏艰苦、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精卫填海》编排于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魅力神话”,选编了四篇神话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别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基于单元语文要素,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熟读课文,初步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因其文言特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文言文时,熟读课文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前提,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注重关注学生对“少女”“名曰”“溺”“衔”“堙”等字词的朗读;重点字词读正确后,再让学生尝试自主朗读整篇文章。再读课文时,可以采取指名朗读的方式,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句。深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读好节奏,可以先让学生在原有学习文言文的认知基础上,尝试划分节奏。接着教师再出示文章的正确朗读节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最后让学生结合正确的节奏划分,自主练习朗读。

二、疏通文意,讲述故事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結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这一要素最终指向的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学习讲述故事。

神话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养分,除了文字记载以外,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口耳相传,听大人讲神话故事已成为中国人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讲述故事,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教学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讲述故事理应成为教学目标之一。《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编排于神话主题单元文章,教学时应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自主练习讲述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时,教师可以利用如下方法:第一,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这种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学生理应掌握的重要学习方法。全文共有35个字,却有6处注释,对于学生初步了解文意能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第二,联系上下文。通过上下文,推敲词语的意思,也是常用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之一。如“炎帝之少女”这句话中“之”字的意思,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炎帝( )小女儿”进行猜测,“之”表示“的”之意。运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推敲出“曰、于、而、为、以”字的意思。第三,利用组词扩展。如“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句中的“游”“返”“常”三个字,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组词扩展的方法理解。第四,借助插图。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水平尚处于低层次,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如“常衔西山之木石”中的“衔”字,它是文中要求会书写的字,学生是初次学习,同时这个字在生活中也用得比较少,因此学生会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精卫的嘴巴,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衔”表示“衔着、叼着”的意思。

疏通文意,是学习讲述故事的基础。让学生讲述故事,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基于文意,学生才能较好地得出故事的起因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经过是“故为精卫”,结果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借助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

三、展开想象,体会神奇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是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想象神奇是神话故事的突出特点。人们之所以喜欢读、听、讲神话故事,是因为神话故事中奇特的想象令人着迷。教学《精卫填海》时,应具有单元整体教学观,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在大胆的想象中体会神话的奇特之美。

文言文句式短小,语言简洁,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时应充分地抓住关键词句。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有两处句子值得学生大胆想象。第一处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教学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读到这句话时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之后,就会说出自己的困惑:女娃为什么去东海游泳?女娃是怎么淹死的?她死后为什么会化为一只精卫鸟呢?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教师可以先扩展炎帝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远古部落首领,具有一定的神力。基于这样的背景资料,再让学生充分大胆想象。第二处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教学时,抓住“常”“衔”“堙”三个词,引导学生想象精卫每天衔着木石,用来填塞东海的艰难画面。同时进行追问:精卫往返于西山和东海间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学生在深度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到了本文的四处神奇之处。一是女娃游泳之地,二是女娃死而不灭,三是人鸟之变,四是衔石填海。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我和精卫过一天”为题,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大胆的想象写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交流。学生在大胆想象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思维力和创造力,还进一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创造情境,感悟形象

李吉林认为:“教学之所以要创设情境,一是教材本身是有情有境的;二是知识必须镶嵌在情境中;三是儿童适合在具象性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促发学生深度思考,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感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之一。神话故事,除了丰富的想象引人入胜,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也令人敬佩。教学《精卫填海》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重点抓住“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人物形象。一是借用音乐情境。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品悟“常”字,让学生想象精卫填海时可能会遇到怎样的自然环境。教师可以出示设计好的情境:当春暖花开时,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当烈日炎炎时,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当狂风暴雨时,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当寒风刺骨时,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通过情境配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精卫不畏艰难的形象。二是妙用对话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一人充当精卫的角色,其他三人分别扮演炎帝、女娃的好朋友、普通人。以“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对精卫说些什么?作为精卫,你会怎么回答”为主题,让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在真实的对话情境中,學生能够较好地感受到精卫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三是创设问题情境。高质量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促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学生认知及生活经验联结,是提高问题质量的关键。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辩论:东海广阔无垠,而精卫只是用嘴巴衔着木石去填塞东海,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觉得精卫傻不傻?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辩论中,很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一方面既要结合文中内容及阅读经验进行论述,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说理。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精卫矢志不渝的精神。

五、扩展链接,类文阅读

温儒敏教授曾指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统编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为主题单元,本单元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栏目,引导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神话故事。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基于本篇文章,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神话故事天地。

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链接其他资源时,可以采取类文阅读的方式。类文阅读,是将同一主题或同一文体的文章进行组合,根据教学需要链接其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教学《精卫填海》时,可以采取三种类文阅读的方式:一是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精卫填海相关的诗词。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王安石的《精卫》、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等古诗。通过诵读这些古诗,学生进一步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二是可以引导学生由单篇引向整本书。教材中的《精卫填海》只是《山海经》原文中的部分节选,教师可以出示《精卫填海》的全文,让学生感受全文的语言魅力,同时可以进一步引向《山海经》整本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三是可以将与精卫具有类似精神品质的神话故事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可以将《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一起阅读,围绕相同的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教学,应基于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摆脱文言文教学模式化、乏味化、陌生化的桎梏,从文言文教学的传统藩篱中挣脱出来,从而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策略
雏燕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