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学德育课程“混龄合班”教学路径

2022-03-02谢旭霞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

谢旭霞

[摘要] 近年来,以奉化区东岙小学、跸驻小学为代表的自然小班化现状成为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团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提炼合班教学的德育课程目标,构建跨学科的联动课程群,采用雁群组团混龄教学模式,实现合班教学提升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混龄合班

全国各地偏远农村普遍存在着自然小班,这与当前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有着鲜明的反差。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18年9月起,奉化区道德与法治骨干团队参与了研训部组织实施的课题“自然小班化下跨年级合班教学行动研究”。于此,笔者走进了位于区西部较偏远的村小跸驻小学和东岙小学。校园设施齐全,但教师严重缺乏,学生人数甚少,这是两所学校给团队成员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接下来的访谈、调查中,笔者发现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面临严峻困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小学学生数自然减少。加之位置偏远,导致师资严重不足,仅是语数英三门学科就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更是严重边缘化,全部为兼职(校聘教师占56%)。但笔者也欣喜地发现,山区特有的花草气息、饱含乡土风情的生活气息和学校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等,这些正是优质的德育课程资源。

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团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挖掘符合学情的核心主题统领各科各项活动的零散知识,用真实情境中的话题驱使学生主动投入,以混龄协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开展专题研究,力求解决困难,开创教学管理机制研究,缓解自然小班化学校师资短缺的困境,使得边缘山区、微班规模农村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一、基于学生成长实际,提炼合班课程主题目标

“闪烁的眼神”“腼腆的笑容”“小声的话语”这些标签总能轻而易举在孩子身上找到,但渴望、好奇、单纯的眼神也深深吸引并打动着团队的老师们。如何借助大综合德育课程的合班教学,让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变得大胆、自信、活泼,成为课程的基本诉求。

团队遵循“保基础,有拓展”的原则,围绕思政学科“我的成长、我与自然、我与家乡”三大主题,结合地域文化、学校特色,重组教材,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合班课程主题及细化的教学目标(如表1)。

如此,应当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混龄班级的学习目标进行整体分解,帮助教师将德育课程目标的特点体现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进阶建构上,从而让德育目标更系统。

确定了分层目标,针对核心主题对各科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融合,以4~6年级合班主题“做正直诚信之人”为例,《道德与法治》共11课,语文学科涉及相关内容18课,音乐学科涉及相关内容15课(如表2)。

这些内容虽然科目、课题不同,但都蕴含着“学会做人”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往,而愉悦的交往离不开良好的交往技能和态度,如诚实、尊重他人、守信、宽以待人等,学会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互助,我们才能更快乐地生活。通过整合资源、提炼主题并设定目标,深化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学校德育的理解。

二、以大德育观为统领,构建跨学科联动课程群

课程整合旨在删繁就简、乐学高效,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鉴于乡小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情况,团队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梳理相关学科,以交叉内容为切入点,分解课时目标,从而构建起跨学科整合的大德育课程。

同时,结合乡小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学生数,确定以1~3、4~6两个组别开展跨年级合班教学。以“走进我的第二故乡”为例,结合学校的地域文化、德育课程,重组教材,确定研究主题和内容:“风景如画——美景篇,春华秋实——花木篇,回味无穷——特产篇,人才济济——人物篇,畅想未来——文化篇。”围绕主题,整合文化课程、常规德育活动、少先队课(活动)、各类专题教育等,实现同一主题德育目标的融合。以大德育观统筹思路,整合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主题教育要求以及学校育人目标,让主题德育课程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主题活动,从而形成“走进我的第二故乡”主题式德育课程群。

课堂上,团队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融合各学科内容进行新知传授和练习巩固,组织集趣味与知识、合作与探究于一体的学习活动,能增强学习的悦纳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下图所示道德与法治课堂课例: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请到我的家乡来》。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走访景点、访谈名人、调查了解相关传说故事等;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小导游介绍家乡景点、分享家乡特产、推荐名人史事、制作家乡小报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而涵育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堂课例:三年级语言综合课《我爱月桂》。

教学《我爱月桂》,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常见的桂花品种、《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桂花美食、《秋日私语》音乐等素材。

数学课堂课例: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1 轴对称与花木”。第一步:观察特点。观察银杏、枫叶、桂树叶三种叶子,发现都是对称的;第二步:亲剪樹叶。

实践课堂美术课上,1~3年级合班学生用花草拼接出一幅幅美图;4~6年级合班学生拓印出一幅幅家乡美景。科学课上,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了解家乡的一花一草。劳技课中,学生身体力行地在山林中找树根、挖笋肉;在综合实践课上用这些原材料设计出一件件富有想象力的工艺品。

在此基础上,道德与法治教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作品走进课堂,作介绍、说感受、谈心情,引导学生探究与合作、汇报与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交流、体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喜爱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多课程整合形成德育课程群,围绕德育目标,赋予学生以自主权,提供学习空间与思维空间,学生主动去尝试、去实践、去创造。在完善的计划与团队协作中展开活动,其本身就具有混合学习模式的特点,因此在跨年级混龄教学中更能有效发挥其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优势。

三、促动学生协同发展,实行雁群组团混龄教学模式

混龄教学需要空间布局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团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采用“雁群组团飞行”的方式,启用混龄围坐学习布局。以各学科交叉内容为切入点,采用分层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单元目标与各班任课教师分享,分解目标,达成共识,用“雁群”方式让混龄学生团结协作(如表3)。

雁群结队飞行是一种经过自然选择的群体智能优化行为,为了正确性和时效性,雁群中的领头雁会不定期更换,互相激励、互相带动,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同伴掉队。学生年级不一,他们在认知上有较大的差异,“雁群模式”所具有的团队协作、轮流领导、互相带动特点,可以让高年级孩子带动低年级孩子,让能力强的孩子轮番起“领航”作用。这样,生生互助,人人参与,共同进步,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又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深切感受集体的关心和尊重。道德与法治教师会针对每一教学内容进行微调查,了解学生在语文、音乐等课程中对此主题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对三维目标的认知度确定某一环节的“引航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位于“首席”位置,从而充分调动混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互动、思维过程的交流。

三年时间里,学校立足当地的花木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逐步形成以花木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着力把绿色的美育与情商诗化的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涉猎语数等学科。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实践中,以混龄教学为基础,融合性的德育课程在完善中实践着,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晓敏.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信息技术走进乡村小学数学课堂
浅谈“想象模拟”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