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全链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01吴明清王真陈开府

科学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研究

吴明清 王真 陈开府

摘要: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产教融合”视阙下高等职业院校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模式,探析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产教融合”;全链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重心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转移。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开展了产教融合提升创新能力的研究,但是,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运行的“产教融合”视阙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应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不明晰,培养体系不完整,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新发展、新机遇、新业态所带来的对创新型人才的新需求应对不足,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经验不多。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任重而道远,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的有效举措,探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設中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1.构建三阶递进立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在研究中以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为基准,通过广泛开展调研,采用比较、案例等多种研究方法,确立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四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课程创新+社团创客+岗位创新+创业孵化”培养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优化教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调整考核评价体系等。通过实践研究,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实践水平,从而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入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培养体系,从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中推进和落实,将高素质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变成现实,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型培养成熟模式。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进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使“创新项目双嵌入”,一是提炼企业岗位创新项目,总结案例,嵌入到创新课程中,二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创新实践模块等课程改革,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夯实学生创新基础。通过引入企业前沿技术和成熟案例,嵌入创新元素,开发活页式、案例式教材,细化课程体系,形成“社团选修课程+专业强化课程+实践选学课程+创业置换课程”柔性课程体系;然后我们进行了专业课程技创递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聚集企业核心岗位,技岗对接、理实融合,创新成果验收和学生跟岗成果转化,以岗位项目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的成效。

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了就业的导向作用,注重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深入企业实践调研,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围绕任务完成实施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办学,工学交替,通过校内产学结合开展社团创客培养,企业完成岗位创新实践,支持优秀创新项目实现创业孵化等模式,探索“技能奠基、创新提效”技创递进的教学模式。

2.优化“产学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以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入领会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的要领,结合我校独特的办学定位,针对新兴产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遴选优势合作企业,产教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3.深化“三方多元”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

这种“1+1+1”三级逐步提升的全链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企业获得技能型创新人才,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最终能够达到企业、高职院校、学生、教师、行业共赢的效果。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多元人才评价保障,结合“1+X”证书试点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机构为辅,学校全程参与的效果评价体系,对课程评价、实践评价、岗位创新进行全方位评价。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旨在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服务、为适应新一轮科技创新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撑,对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吕凤姣. 刘洁,黄河科技学院,2021(24).

[2]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国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双跨”团队体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建构[J],宋余庆.陈权哲.朱轶.潘天红.刘会霞,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深化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郭冬梅.王洪新, 中国成人教育 ,2021.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