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2-03-01韦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14篇经典文言文,是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从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改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课程思政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文言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

引用格式:韦芳.小学文言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教学与管理,2022(06):86-8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明确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14篇经典文言文,是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当下,“课程思政”已成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热点。何谓“课程思政”,肖香龙等人认为:“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4]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何?笔者深入一线课堂听课,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积淀文言文语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复述故事内化语言方面做得较好,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目标往往弱化或缺失。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三方面改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得益彰。

一、教材解读中提炼与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5]统编小学语文教材14篇经典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在教材解读中不仅要明晰文言文教学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更要梳理提炼教材中外显或内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标识,见表1。《司馬光》展示了司马光遇事冷静、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机智救人的美好品质;《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诸儿与王戎“取”与“不取”行为对比,发现王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生活聪慧,感受他善于观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书戴嵩画牛》中牧童敢于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敢于挑战权威,感受牧童善于观察、实事求是的生活智慧;《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以视觉效果和温度感知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求证的学习品质和论辩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博学的孔子无法判断的事实中,感受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文言文教学讲究“文道统一”,教师自己要先明道、信道,只有知“道”于心,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用“道”去浸润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实现精神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中理解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融为一体,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的过程。王荣生教授指出:“如今我们进行文言文学习,应当做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从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入手,去感受古人所载之道、所言之志。”[7]据此,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文体特点、课后习题设计教学,以文言文的字、词、句等特殊言语形式为本位,融入“文章、文学、文化”教学,言文共生,为丰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坚实基础。

1.聚焦语言,建构文言图式,感受文字表达的情感思想

文言文语言精练,意蕴隽永,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文言节奏、读出韵味、读懂文意。尤其是在炼字炼句处、句法考究处、反复出现处,这些作者言志载道的关键点,要将诵读与会意结合,建构文言图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情志旨趣。

(1)研读炼字炼句处,体悟作者情志旨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经验、展开想象,从意蕴隽永的字词句的咀嚼中,体察作者的情志旨趣,探寻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例如《自相矛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誉”——形声字,从言舆(yù)声,用言表义,本义是称赞、赞美。引导学生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加深字义理解,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发挥想象力,假如你就是这个楚人,会怎样夸耀自己的盾与矛?假如你是围观者,你会怎样质问?为什么这样质问?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例?对此有什么感想?学生研读字词句并进入角色移情体验,通过精神的游历与心灵的探险,“还原”楚人当时的神态与言行举止,推想出围观者质问楚人时的思维过程,水到渠成完成课后习题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探究。同时,学生结合身边事例可以发现古代故事里有今人的影子,借古讽今,警示世人。在沉浸式阅读与反复诵读中,学生可以感受韩非子寓言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从生活小现象中推演深奥大道理的创作风格,进而内化作者寄寓其中的生活智慧。

(2)研习章法考究处,涵养语感传承文化

古汉语有特殊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如名词用作动词、倒装句、判断句等,要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这些文言知识并适当读写迁移,涵养文言语感。

例如,《司马光》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了课文大意,读好停顿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群儿戏于庭”是文言文表达方式,试着把“群儿戏于庭”改为现代文的表达。(预设:群儿于庭戏)②“庭”是什么意思?你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表达上有什么不同?(预设:文言文用一个字“庭”表达庭院,是单音节词;现代文用两个字“庭院”表达,是双音节词)③群儿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地点换成公园里、树林里,怎样表达?(预设:群儿戏于园)④群儿除了嬉戏,还可以在庭院里跳舞、唱歌、写字,用文言文应该怎样表达?(预设:舞于庭、歌于庭、书于庭)⑤“群儿舞于庭”中“舞”是什么意思?(预设:舞是动词,跳舞)学生由“群儿戏于庭”的“戏”是动词,嬉戏,推知“舞”也是动词。举一反三的句式迁移练习,有利于学生在语境中自觉发现文言文的倒装句式,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并能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推知词义、词性。研习章法考究处,让学生感受文言简约精练、意蕴丰厚的文化魅力,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3)捕捉反复出现处,感受作者情感思想

反复出现处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式和高频字词。引导学生捕捉、揣摩文中反复出现处,可体会作者寄情于此的情感思想。如五年级上册中梁启超的论说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第一自然段,教师设计学习单指引学生言意兼得:①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②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智、富、强……这些词语能调换顺序吗?作者这样表达用意何在?③理解体验作者的情感,用朗读来表现。学生思考、讨论,发现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运用反复、排比的表达方式。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反复运用“少年……则国……”这一整齐句式,层层深入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少年应勇挑振兴少年中国的重大责任。全段读起来气势磅礴、激情洋溢、朗朗上口,富有震撼性和鼓动性。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学弈》出现的高频字词“之”:“通国之善弈也”“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设计课堂练习:这六个“之”意思一样吗?结合注释或联系上下文,填写句中“之”的意思。在练习中体味古汉语一字(词)多义的文化现象。

2.聚焦故事,读懂故事内涵,复述故事感受小故事大智慧

教材选入的14篇文言文中有12篇是故事类文本,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依据单元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例如,三年级《司马光》课后习题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四年级《精卫填海》课后习题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确定教学目标之一为读懂故事,复述故事。

(2)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读懂故事内涵

《司马光》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司马光在关键事件中的行为解读走进其内心世界。思考:在一儿“足跌没水中”的危急情况下,“群儿”与“光”是如何做的?他们是怎么想的?在“众皆弃去”与“光持石击瓮破之”行为对比中,深切感受司马光打破常规,运用创造思维解决问题的生活智慧。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算真正读懂故事。

(3)想象补白,创造性复述故事

学生借助注释、词串、插图等支架助力,先自述故事,要求按一定顺序复述清楚完整(起因、经过、结果),积累内化语言。接着,同伴互讲故事,想象补白,加上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助力讲清细节,要求复述生动形象,促进语言重组与创新。最后,选出学生代表班级复述故事,要求复述故事后,点评故事,探寻故事背后的文化意蕴。“内化—重组—建构”三层架构,层层递进,学生在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实践中真切感受小故事大智慧,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心。

3.聚焦人物,关注人物言行,感受人物言行蕴含的美好品质

统编教材文言文中出现伯牙、车胤等人物,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品味人物言行,体会并学习人物言行折射出来的精神品质。

(1)借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时代背景

如《伯牙鼓琴》可链接课后“资料袋”引入;《囊萤夜读》引入车胤人物事迹;《精卫填海》用简笔画勾勒西山与東海的示意图,等等,做好知识、情感的铺垫与环境的渲染。

(2)借助学习单,引领学生品读人物言行词句

如《杨氏之子》的教学,在学生诵读后,出示学习单: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课文大意,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有礼貌?用横线画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用波浪线画出;并与同桌交流。学生品读人物动作“为设果”及人物语言对孔君平敬称“夫子”,感受杨氏之子的礼貌行为,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从杨氏之子的应答中感受他的机智。教师追问:这个回答巧妙在哪?出示三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①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君家禽。②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③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在句式对比中明晰语言优劣,充分感受杨氏之子应答语言背后的智慧以及他直觉思维的敏捷性,更内化到他待人礼貌、委婉应答的美好品质。再如《精卫填海》习题3“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必须紧扣精卫行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结合示意图思考:精卫从西山衔木石至东海,路途遥远。展开想象,春夏秋冬她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她会停止填海吗?为什么?学生提取“常、衔、堙”等词进行揣摩,想象画面,在“坚持”与“放弃”两种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中,内化与传承精卫坚韧执着的抗争精神。

三、课外活动中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明确指出:“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8]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始于读书,终于践行,语文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1.结合教材推进“1+X”群文阅读活动和整本书阅读活动

例如,以课内《自相矛盾》、课外《曾子烹彘》《鲁相嗜鱼》《滥竽充数》为组文,以“寓言故事里的智慧”为议题,以表格式学习单引领学生自读提取主要信息,探寻四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比较阅读、整合分析、评价反思,由一文到一类,在群文阅读中发现韩非子寓言的创作特点及各篇的语言差异,感受寓言故事的生活智慧,将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勤学苦练、真才实学等正确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再如,通过导读、助读、赏读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古人谈读书》等文言文后,开展《古代聪慧少年故事》《论语》《世说新语·言语》等整本书阅读活动,并开展班级故事会、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办手抄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内化。

2.整合多元力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以语文教师为核心引领,加强各学科协作,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将五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与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整合,引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通过网络、图书、采访等方式搜集、整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资料,举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汉字蕴含的文化等内容开展研究,如探究“老、孝、信、德”等汉字的文化含义,理解其蕴含的传统美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开展汉字书写展示活动,体会汉字优美结构艺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知行合一,感悟知荣辱、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传统美德,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在创新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21.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4]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5] 習近平.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01).

[6] 谈永康.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指要[J].语文建设,2019(02):44-47.

[7] 卢垚.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语文建设,2015(13):78-80.

[8] 中华民人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EB/OL].(2014-03-28)[2021-02-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作者:韦芳(1969-),女,广西河池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该文为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地方高校农村卓越小学教师“教学、科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JGA29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