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改进探析

2022-02-27谢秀红

教育观察 2022年36期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环境

谢秀红

(郴州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湖南郴州,423000)

游戏能激发幼儿的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和思维创造性,让幼儿获得重要的成长体验。有研究表明,3—6岁是脑神经发育时期,脑神经具有可塑性,与学习类型、发展敏感期等密切相关,游戏对幼儿大脑的发育、综合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1-2]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启迪幼儿的思维,通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成长。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可通过游戏体验获得成长。[3]如今,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已深入人心,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游戏化,落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有效地促进幼儿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课程游戏化实践。本文探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问题及游戏观察原则,提出基于科学观察的课程游戏化策略,为提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以郴州市直属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为例,笔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得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游戏环境不佳

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创设合适的游戏环境,以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不得不照顾更多的幼儿,不能很好地创设游戏环境。一些客观情况也会导致游戏环境不佳,如幼儿园场地小、设施不完善、道具不足,会使游戏难以开展,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限制了幼儿的想象,使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

(二)干预方法不当

幼儿园游戏应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者。然而,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有些教师会直接干预、指挥幼儿游戏,直接判断对错,使游戏变成教师主导下的游戏。这样的干预会影响课程游戏化的效果,使幼儿缺乏自主创新的思维,并抑制其主动性。对于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师要有不同的指导方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例如:教师要带领小班幼儿游戏,激发幼儿兴趣,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让他们有游戏的兴趣;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应强调独立性、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尽量减少干涉。教师干预的时机不恰当、干预方式不合理,会使游戏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责任意识不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资源共享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策划幼儿游戏时参考的资料多,但缺乏创新,不能因时因地因人策划游戏,影响游戏质量,这是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因此,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分析幼儿的心理,挖掘幼儿的兴趣,以高度的责任感实现游戏高质量育人的效果。

二、游戏观察的原则

上述问题的存在多数是因为教师观察不到位,观察视角有偏差,没有进行科学的游戏观察所致。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指导幼儿游戏、分析幼儿游戏及改进幼儿游戏的前提,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指导者、观察者,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到全方位、科学有效地观察,既不过度干涉幼儿游戏,又能保证游戏的安全、有序、高质量。[4]

(一)整体观察,把握全局

在幼儿游戏前中后教师均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整体观察为原则对幼儿游戏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在游戏前,应查阅资料,设计各项游戏环节,检查游戏道具的准备是否充足,思考游戏是否与生活实际贴合等,并梳理游戏步骤,预测游戏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做好应对措施。在游戏中,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安全情况、环境布局对幼儿游戏的影响等,并以指导者和局外人两重身份的视角观察游戏全过程。在游戏后,观察幼儿整体的精神面貌、喜怒哀乐等,并通过倾听幼儿的交流,了解游戏给幼儿带来的影响。

(二)局部观察,以点带面

每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观察每名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分析游戏带给幼儿的不同影响,通过个例观察了解整体。教师可以从对比分析角度、顺序观察角度、侧面观察角度等进行游戏观察,通过局部的观察全面、详细地了解游戏整体。在游戏前,观察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了解不积极与特积极的幼儿,以便于在游戏中重点观察他们的游戏情况。在游戏中,充分观察每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对幼儿之间的交流方式、矛盾冲突、突发状况及解决措施等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在游戏后观察幼儿是否有主动打扫卫生、整理游戏道具等的行为,是否在个别幼儿带领下其他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游戏。

(三)科学观察,直接加间接

科学观察应该贯穿于整个游戏过程,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教师应以科学观察为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与记录,全面了解游戏对幼儿带来的影响。直接观察加间接观察可以较好地了解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教师可以直接进行游戏观察,同时学习他人观察的资料进行间接观察,以减少观察差错,全面了解幼儿游戏情况。

(四)心理观察,内外剖析

3—6岁的幼儿情绪不太稳定,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经常会将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关注幼儿的心理,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语言、行为等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通过内外分析、总结归纳了解游戏效果及幼儿在游戏中的收获。

三、课程游戏化改进策略

(一)组织形式多元化,合理设计游戏

课程游戏化能够真正地发挥教育作用的前提是组织策划的合理性、科学性,教师只有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与特点将游戏形式多样化、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不同的体验。[5]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不仅要追求多元化,还要追求合理性。幼儿好奇心强,偏向于用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自主探索能力强,喜欢自主尝试,教师应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在游戏中适时给予幼儿帮助,给幼儿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大班“好吃坊”角色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自主选择角色,组建了一个小型吃货店,分工扮演厨师、收银员、服务员、消费者。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职业,充分发挥场景想象空间能力,同时提高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教师合理设计游戏,把游戏与教学融合起来,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真感知、真体验,进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在合理设计游戏的基础上,在幼儿自发学习中及时主动地观察,适时有效地介入,在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可帮助幼儿提炼经验,逐渐使游戏与教学融合起来,二者相互促进。

(二)游戏内容丰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具有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特点,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可以让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选取趣味性大、创造力强的游戏内容。游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需要多元化,游戏的内容需要丰富多彩,游戏的环境和材料需要有创新性。[6]教师在选取游戏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幼儿身体素质,不能一味地选择智力开发游戏而忽略强健体魄的游戏,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科技产品游戏而忽略民间游戏,不能一味地指导、支配,而应允许幼儿自主选择,适当地允许幼儿支配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支持幼儿自主游戏,让幼儿相互探索、相互磨合、相互讨论,从游戏的概念、结构、特点、价值和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观察与指导。

例如,在我园角色游戏“理发店”“娃娃医院”游戏中,幼儿能借助现有的材料对生活中各类角色进行表现;在区域活动“我是小小建筑师”“幼儿园里朋友多”游戏中,幼儿能根据已积累的经验进行拼搭;在STEM课程“好玩的传声筒”“糖不见了”游戏中,幼儿能学习到工程、数学、科学、技术等综合性知识。教师可以制订每日游戏、每周游戏、每月游戏计划等,开展跳绳、踢毽子、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让游戏内容丰富,充分发挥游戏内容丰富的优势,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力、创造力。[7]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求实创新

幼儿游戏化是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修正、创新和发展的过程。[8]教师在进行课程游戏化实践时,要有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充分认识游戏,找准定位,密切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制订出符合社会环境、区域环境的高质量课程游戏。教师需要深度挖掘课程游戏化资料,密切联系生活内容,灵活选择,创造游戏内容,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设计出有质量、有内容、有教育意义的课程游戏。例如,教师可改变思维,积极创新,结合儿童视角开展线上教研活动。

例如,安吉游戏要求将游戏的主导权交给幼儿,但某些家长认为这是教师的不作为,这体现出课程游戏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对家长进行教育与指导。教师可邀请部分家长参与游戏,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幼儿更倾向于与比自己大的幼儿玩,因此,在幼儿园游戏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大班、中班、小班幼儿组织到一起,开展混龄游戏,大班幼儿带领中班和小班幼儿一起游戏,加强了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责任心,还能提升游戏乐趣以及幼儿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四)环境创设新颖,培养幼儿兴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不由自主地走进、融入游戏。教师要结合游戏的主题、幼儿的兴趣爱好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师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改造环境布局,包括室内外环境、动态与静态环境等,营造良好的课程游戏化氛围,设置多样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游戏区域,为幼儿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教师需要深刻领会安吉游戏“放手游戏,发现儿童”的理念,学会观察幼儿、尊重幼儿、读懂幼儿,深入理解课程游戏化内涵,为游戏环境赋予新的生命力。例如,创设环境时,可以通过收集幼儿的想法和创意,或让幼儿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又能提升幼儿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环境创设不应只追求布局的合理以及环境的美观,还应该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兴趣。教师可结合幼儿生活,挖掘有意义的民间游戏,巧用区角创设物质环境,优化游戏环境,建立起亲切、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游戏氛围,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成长。

总之,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教师的观察要全面、仔细、科学、合理等,同时,教师也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游戏,使游戏设计多元化、创新化,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观察、探索,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幼儿园游戏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