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要素问题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途径

2022-02-26河南省长葛市教学研究室代超鹏

亚太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要素支架交流

河南省长葛市教学研究室 代超鹏

“语文要素问题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有较高思维含量的核心问题,设置具体、清晰的学习任务,并明确学习路径,搭建学习支架,再精选学习资源,制定学习对策,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研究实践证明,“语文要素问题化”设计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相关课文,对“语文要素问题化”设计步骤及实施要点进行具体阐释。

一、结合课文内容,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课时核心目标

要落实语文要素,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将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转化为课时核心目标。

再比如,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第二课时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一语文要素转化为课时核心目标:能借助图示,推想并说出孙膑制定计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课时核心目标,能够明确教学重点,聚焦核心目标,避免在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为学生深入学习与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提供时间和空间保证。

二、围绕课时核心目标,提炼核心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先导。一个好问题不仅有利于驱动学习,还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挑战,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课时核心目标之后,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围绕核心目标的达成,提出一个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核心问题从哪里来?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往往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可以对这些思考练习题进行修改和优化,使问题指向更明确,学生更容易理解,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核心问题。

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和《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根据课后练习修改后的核心问题分别是: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推想并说出理由。这两个问题都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性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问题的开放性很强,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才能回答,思维含量较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三、分解核心问题,设置学习任务

由于核心问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比较强,学生在解决核心问题时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还需要将核心问题分解,设置成具体、清晰的学习任务。 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学习路径清晰

学习路径是指学习某个知识点或掌握某项技能需要走过和经历的一条完整的道路,一般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时间等三方面内容。

2.1、2 0 15年第四季度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的食品样品,共计10份,应用十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

1.学习方法。这里特指为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而采用的“听、说、读、写、思、批注、动手操作”等学习手段。在设置学习任务时,教师需要思考:要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应该采用听、读的方法,还是动手操作的方法?如果采用读的方法,那么,最好是默读还是朗读?抑或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学习结束后,学习结果又该如何呈现?是让学生说还是写?抑或是先说后写?如果要学生说,那么是说一句话还是说一段话?这些都要想清楚。

2.学习形式。这里特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习等学习的形式。其中,合作学习又有同桌互助、三到六人小组合作等形式。展示学习也有派代表展示、集体展示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也需要思考:哪些问题适合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又需要合作学习?哪些需要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如果是合作学习,汇报时是选代表汇报,还是小组集体汇报?抑或是让小组自己决定汇报形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形式上,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问题:(1)小组合作和展示的滥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是越多越好。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展示,也不一定非要集体展示。(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顺序和关系混乱问题。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应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要让学生带着思考和已有学习成果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而不是直接进入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任务一,教师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画出描写孔隙狭小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然后同桌交流,最后指名汇报,展示学习成果。“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是非常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每个人找到的语句不同,体会也不同。所以,这一学习任务并不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结果更不适宜以集体的形式来展示。于是,教师在制定学习任务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同桌交流,汇报时也以个人汇报为主。

3.学习时间。在设置学习任务时,教师要预估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大致时间,尤其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并在学习任务中予以明确。

比如,将《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核心问题分解后,设置的学习任务是:(1)用心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孔隙狭小的句子(3分钟)。(2)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做简单批注(3分钟)。(3)同桌交流批注,准备班级汇报(4分钟)。(4)班级汇报。这一学习任务表述比较精准,要求也比较明确。从学习方法上看,先是“默读”,然后“画出”,接着“想一想”,再“做批注”,最后是“交流”和“汇报”;从学习形式上看,先是“自主学习”,再是“同桌互助”,最后是“班级汇报”;从学习时间上看,自主学习和同桌互助分别用时6分钟和4分钟。

《田忌赛马》第二课时可以设置两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1)同桌合作,借助学具尝试摆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对阵方案,填写表格(8分钟);(2)班级汇报摆出的对阵方案。学习任务二:(1)借助表格,推想并说出孙膑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理由(马匹情况、赛马规则、对阵方案等)(4分钟);(2)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再练习以不同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交流结果(指定代表汇报、情节表演等)(8分钟)。这两个学习任务中的学习路径也非常清晰。从学习方法上看,先是“推想”,然后是“说出”,接着是“交流”,最后是“展示”;从学习形式上看,先是“自主学习”,再是“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是“班级展示”;从学习时间上看,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练习时间分别用时4分钟和8分钟。

设置具体、清晰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遵循这条路径,通过自主学习、研讨交流和展示汇报等形式,既完成学习任务,又习得学习方法。再遇到类似的文本,学生就会自动迁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二)学习支架有效

学习支架指的是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搭建的“脚手架”。常见的学习支架有词语支架、表格支架、图示支架以及思维导图等综合性支架。

比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推想并说出孙膑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理由”,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表格作为学习支架。

第一场 比赛结果 第二场 比赛结果 第三场 比赛结果 最终获胜方齐威王 上 中 下 齐威王 田忌田忌1田忌2田忌( )……

为学生搭建这样的表格支架,能使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既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在“推想并说出理由”这一学习任务后面标注“马匹情况、赛马规则、对阵方案”,提醒学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梳理和分析孙膑这样做的原因。这在无形中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支架,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提升深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四、精选类似资源,巩固要素训练

语文要素的核心是读写能力。读写能力从根本上讲都属于技能,要想将其转化为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托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之后,精心选择与课文内容类似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资源,再次进行巩固训练。

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见闻+感受”这种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张“一线天”的图片,配上教师写的一段“见闻+感受”的文字,让学生观察和阅读,加深对这种表达方法的认识。最后,再精选两幅景物图片作为资源,让学生尝试运用“见闻+感受”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又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精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片段,并出示与故事相关的地图、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看并讨论:孙膑为什么会提出“放弃邯郸、进攻大梁”这一主张呢?最后,再说一说孙膑制定“围魏救赵”这条计谋的思维过程。

利用精选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资源,让学生通过再次练习,真正经历从“习得”到“用得”的学习过程,使语文要素的落实更加扎实有效,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培养,独创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也能得到提升。

五、根据学情做好预设,制定学习对策

提出核心问题、设置学习任务以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预设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引导学生经历梳理、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比如,要指导学生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教师需要在课前做预设:如果学生不能和文中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如何引导或指导?然后提前制定相应的对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学习要求:班级交流自己画出的描写孔隙狭小的句子。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交流时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的情况—A同学说这个句子,B同学说那个句子;A同学说见闻,B同学说感受。交流展示就显得混乱、无序,不利于学生深入体会“见闻+感受”的表达效果。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情和经验,制定相应的对策。当有学生交流描写作者“见闻”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及时总结并追问:这个句子写了作者看到的情景,我们可以把作者看到或听到的称为“见闻”,还有哪些句子也写了作者的见闻?引导学生先围绕“见闻”展开交流。“见闻”交流完毕,教师可以话锋一转:除了写“见闻”,作者还从哪个方面写出了孔隙的狭小?再引导学生交流写“感受”的句子。像这样,根据学情做好预设,制定相应的学习对策,教师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思维培育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要素问题化”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聚焦教学目标,提炼核心问题,设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路径,搭建学习支架,精选学习资源,制定学习对策,保证学生有深入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亲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有利于落实语文要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要素支架交流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如此交流,太暖!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