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2-24梁晓蕾汪勤通讯作者

人人健康 2022年26期
关键词:危重症急诊科医护人员

梁晓蕾 汪勤 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急诊科属于危重症患者初步进行抢救的科室[1]。在进行初步抢救后,依然有很多未知情况存在,诊断结果并未明确,需结合其他科室完成相关检查与辅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预防病情恶化,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危重症患者完成初步抢救后,大多需进行转运。但患者病情严重,转运风险较高,若未做好转运期间的护理工作,或出现护士操作不当现象,则可才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或导致患者死亡。临床调查[3]指出,做好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工作,可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挽救患者生命。基于此,本文以收治的160 例危重症患者为对象,探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12 月医院收治的160 例急诊科危重症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 例。

对照组男性51 例,女性29 例;年龄19~76 岁,平均(47.69±12.45)岁;疾病:脑血管意外31 例,呼吸衰竭20 例,急性心肌梗死15 例,严重创伤10 例,消化道出血4 例。

观察组男性49 例,女性31 例;年龄20~76 岁,平均(47.95±12.46)岁;疾病:脑血管意外29 例,呼吸衰竭21 例,急性心肌梗死16 例,严重创伤11 例,消化道出血5 例。

两组资料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急诊入院,属于危重症者;(2)意识清晰,神志状态良好者;(3)同意参与研究者。

排除标准:(1)处于昏迷状态或植物生存状态者;(2)已经丧失生命体征者;(3)家属放弃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转运护理模式。结合急诊科现有转运程序及转运标准,将患者转运到相应科室,若转运期间发生并发症,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并寻求医护人员帮助。

观察组应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1)风险评估。在患者转运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病情评估,系统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生命体征变化,明确患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转运条件,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主管医师。护士还需密切评估、了解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明确相关体征是否稳定,明确患者的异常检验指标是否进行对症处理,明确患者的病情是否稳定。护士还需充分评估、预见分析患者转运期间可能发生的各项潜在性安全隐患,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理,或在转运之前预见性的采用有效措施消除相应影响因素,比如再次检查管道安置、通畅情况,提供必要急救设备。若患者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现象,但诊断性检查或是治疗是必须操作时,则由主管医师陪同进行转运。在低年资护士并未确定评估结果准确可靠的情况下,安排当班主张进行辅助评估,明确患者的实际评估结果与病情变化,并将转运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潜在意外一一告知患者与家属,明确指出患者转运的目的,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维护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权,预防医患纠纷发生。

(2)完善转运流程。①急诊科需定时进行医护人员培训活动,分批次、分层次、分类型安排医护人员进行转运,比如主管医师需具备较强的病情评估能力,培训内容以各类疾病症状表现、病理变化、安全转运要求及注意事项为主,普通护士则需具备病情初步评估能力、辅助安全转运能力,培训内容以安全转运注意事项、危重症转运要求标准与注意事项、危重症转运常见不良现象等。在培训活动举办前,培训活动组织人员需总结分析上次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活动期间发生的危重症转运不良事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应问题明确医护人员的不足,基于不足之处调整培训活动内容,保证医护人员经相应培训活动后,使病情评估与安全转运能力显著提升。考虑到危重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对安全转运要求日益升高,急诊科还需选取典型危重症病例,举办情景模拟活动,安排医护人员进行情景演练,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转运突发情况应急能力,持续提升危重症转运安全性,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②预见性处理:危重症患者转运期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并发症是加重患者病情,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病情评估明确患者的转运风险因素及容易发生的不良事件,积极通过预见性处理措施,无疑可有效降低相关风险,保障转运的安全。比如,转运前评估患者的呼吸,主动清除呼吸道中分泌物与异物,保证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转运前评估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状态,若患者血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则需及时给予气管插管维持通畅气道,预防转运期间呼吸衰竭;若是严重创伤患者,有明显出血部位,转运前需妥善包扎患者的出血部位,及时进行止血治疗与输血治疗,若患者发展到失血性休克还需进行扩容治疗;若患者出现心力衰竭,还需及时调整心血管活性药物泵注速度,保证用药稳定有效。若患者病情十分危急,需提前和相关人员沟通好,开放绿色通道,优先病情危急患者诊断检查,缩短患者的等待检查时间,争取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转运前需及时通过电话等有效联系方式通知相应科室,将患者情况反馈给相关科室,让相关科室有充足时间准备,及时做好患者的接待准备与照护准备工作。③转运期间若发现患者有病情变化,需冷静沉着地进行对症处理,并指导患者家属辅助抢救,积极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若患者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在将患者送入就近科室进行抢救,争取抢救时机,保障患者生命。④到达转运目的地后,转运护士需和病房责任护士做好床头交接工作,保证交接内容的完善性,并主动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房责任护士身份,帮助患者与家属尽快熟悉病房责任护士,尽快适应病房治疗护理。

1.3 观察指标

(1)转运并发症,包含供氧中断、管道脱落、管道堵塞、心搏呼吸骤停、呼吸困难/窒息五项。(2)转运满意度,应用急诊科转运满意度评分评估,评估项目包含服务态度、专业操作、信息反馈、转运准备、应急能力五项,单项总分1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涉及的计数资料(转运并发症)与计量资料(转运满意度)录入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转运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有3 例发生转运并发症,对照组有12 例发生转运并发症,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转运并发症[n=80 例,(n,%)]

2.2 转运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转运满意度(n=80 例,,分)

表2 两组转运满意度(n=80 例,,分)

组别 服务态度 专业操作 信息反馈 转运准备 应急能力观察组 8.97±0.73 8.93±0.72 8.95±0.72 8.90±0.71 8.92±0.71对照组 8.02±0.64 8.09±0.66 8.05±0.65 8.00±0.63 8.10±0.64 t 值 5.443 5.092 5.276 5.571 5.891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对临床诊断、检查、治疗、转运有很高要求[4]。但因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十分严重,为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命体征,急诊入院后多在急诊科进行就地抢救,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将患者转运至相应科室进行对症治疗[5]。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较多检查,为保证急诊救治的有效性,往往需要在初步抢救后转运,进行详细检查,结合详细检查展开针对性、细致性救治,提升患者的整体救治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危重症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导致患者具备较高的转运风险。要保障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则需针对转运风险,提供相应的安全转运护理服务,提前将风险降到最低,提升转运时的患者安全。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急诊科转运护理模式,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以提升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为目的,要求通过相关护理措施降低转运影响因素[6]。通过护理培训,可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转运技能与转运水平,促使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安全转运制度进行转运工作,督促医护人员针对转运影响因素进行预见性处理,明确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床头交接内容,强化医护人员的整体转运能力。通过情景模拟演练,还可持续提升医护人员的转运能力,让转运人员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有效预防转运不良现象的发生率。

综上可知,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期间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可获得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危重症急诊科医护人员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