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类译著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2-02-24牛旭东

全国新书目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译著科技类书稿

◎文/牛旭东

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大量国外的优秀学术著作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然而译著出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选题不精、翻译和编校质量不高等,经得起推敲的高质量译著并不多见。究其原因,除了出版市场化导致部分出版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图书质量外,还与社会风气浮躁,很多编辑有“凑合”的心态有关。另外,科技类译著专业水平较高,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出版社对编辑的培养没能跟上译著数量的增长速度。

因此,提升科技类译著质量需要各出版社在多方面做出努力,特别是编辑责任心和素养的增强,能够在选题策划、译者遴选、稿件审读等方面有所助力,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译著的出版质量。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对提升译著质量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更多高质量科技类译著的出版添砖加瓦。

一、选好原著是前提

图书质量的核心是内容质量,对于译著来讲,保障内容质量的前提是选好原著。每年全球出版大量的科技类专著,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有些学术水平欠缺,有些编校质量不佳,有些语言晦涩难懂。编辑需要在工作中培养一双慧眼,在茫茫书海中找到合适的原著进行翻译。以下提出几个选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以供参考。

1.政治问题是红线

政治问题是图书出版的红线,对图书的出版起着“一票否决”的作用。很多外文原著虽然是科技类著作,但可能会谈到地缘政治问题以及一些外交敏感话题,对于包含这类内容的书要格外谨慎。如果该书确实具有很高的引进价值,可以与外方出版社协商删除相关内容再进行出版,如果删除后影响该书内容的整体逻辑,那么唯有放弃该书的引进。因此,在拿到原著后编辑需要首先浏览全书,检查是否存在政治问题。

2.学术水平是关键

学术价值是评价科技类译著质量的第一重要标准。[1]由于科技类译著普遍具有专业性强、成本高等特点,一旦在选题策划阶段让专业水平不高的译著进入出版流程,会造成出版社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也浪费了译者的劳动。而这样的译著出版并进入市场不仅对科技发展的帮助有限,还有可能对出版社的声誉造成影响。因此,编辑需要秉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译著的选题策划阶段对原著的学术水平进行全面审查、评估。编辑可以通过“细读标题体系+浏览全书+抽查并精读部分段落”的方式,对著作的学术质量有大体判断[2];然后邀请业内一到两位专家对该书进行审阅,请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判断该书的学术价值,并与编辑详细探讨对著作的看法;一些书籍的封面、勒口、封底等位置会登载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某些学术名家的评论,编辑在审读中也不能忽略。

3.原著的语种问题

除了上述介绍的重要问题,选书时编辑还需要注意原著使用的语种。很多作者的母语不是英语,因此写出来的文字晦涩难懂,在翻译成中文时很容易出现错漏,这样的书在选择时要谨慎,即使学术水平高,也容易由于翻译难度大导致误导读者的问题。另外,选择英语以外语种的原著时也要格外谨慎。首先,精通专业外语而且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比较难物色。其次,由于出版社的编辑在求学阶段学习的外语通常是英语,对于英语以外语言编写的外文原著难以进行评估和审阅,即使部分编辑学过第二外语,往往很难达到能够审阅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专著的水平。再次,这类著作在邀请外审专家进行审阅以及后期的三审三校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难。除非出版社能够为此类著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出版机制保证质量,否则一般不建议选择。

二、遴选译者要慎重

目前市场上科技类译著汗牛充栋,然而一些译著或错漏百出或语言晦涩难懂,很多读者宁愿读原著也不愿意读翻译成中文的译著,导致很多非常好的原著由于没有翻译好而错过了充分体现其学术价值的机会,也给引进该书的出版社造成了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译者选择不当造成的。

出版社在遴选译者时要有多方面考量:选择的译者一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能够充分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以免误导读者;另一方面,译者还需要有较高的中文写作能力,能够把原著内容准确、严谨地表述出来,尽量使读者在阅读时感觉不到在读一部译著。与此同时,译者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够保质保量、按照时间进度完成翻译。由于翻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对于专家的学术评价贡献不大,因此有些译者会将翻译工作分给学生或者干脆找翻译公司来翻译,之后译者再对书稿进行统稿和核对。如果此时专家没有精力认真核对和审稿,势必造成译稿质量无法保证。

三、审读质量要严控

基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成稿前编辑需要与译者一起制定翻译规范、翻译进度,并跟踪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翻译好的初稿,编辑要及时审阅,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译者,使其在之后的翻译工作中能够注意修正。成稿后,编辑要认真审阅书稿,重点检查行文是否流畅,是否存在漏译,是否忠实于原著等。而翻译出版的过程可以说是再创造的过程,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 对于不符合中国国情之处还需做恰当处理,例如敏感问题、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等。如果书稿存在普遍性问题,则需要请译者进行系统性修改。稿件符合初审要求后,编辑还要邀请外审专家对译稿在专业方面进行审阅,对译文的正确性、专业性进行评价,最好给出翔实的修改意见,以免译稿中存在理论或术语翻译不准确的情况。当书稿“齐、清、定”并达到交稿要求后,出版社要再选派编辑进行审稿。而这一系列流程也对科技类译著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科技类译著的加工与一般科技类图书相比有很多不同,因此编辑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加工时需要对照原著,除了看语句翻译是否正确和顺畅,还要核对图表、公式等是否与原著一致,而且还要能够发现原著中的问题,提醒译者进行修改。但出版社在制定稿件加工费用标准时,译著与一般科技类图书的标准往往是一样的,这就需要编辑保持高度责任感,一丝不苟地完成科技类译著的审稿工作。

2.掌握学术译著的加工技巧

由于外版书出版时的很多标准与国内不一样,因此编辑加工时有很多内容需要按照国内标准进行更改。例如,原著中通常会表明很多引用资料的来源,包括图表来源于何处、图片由何人惠赠等,翻译时这些内容通常要保留;原著中的计量单位也要按照国际单位制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使用英美制单位的,要加译者注标明与国际单位制的换算关系;对于原著中的专业术语,如果国内有标准翻译需要按照标准翻译处理,如果没有标准翻译则需要与译者商议,按照行业习惯统一处理,不能出现同样一个术语在稿中使用不同的中文翻译。对于外国的人名和地名,要使用约定俗成的人名和地名译法,例如Mark译为马克,Seattle译为西雅图等;没有标准译法的词语可以使用音译,并在中文名称后面加括号附上英文。

3.复审和终审要严格把关

复、终审编辑除了要对译著书稿进行和一般书稿一样的审阅外,还要针对译著容易出现的问题,对译著书稿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把握。宏观上,要注意可能出现的政治问题、体例格式是否规范统一等全局性问题;微观上,要抽查部分语句翻译得是否通顺、是否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检查名词术语翻译是否规范统一、单位是否使用国际单位制等问题,这样才能确保译著书稿的质量。

四、结语

优秀科技类译著的出版是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验科技类图书编辑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编辑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在译著选题策划过程中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做好选书、遴选译者、保证译著成稿质量并顺利出版的工作,努力出版更多更好的科技类译著,助力我国科技进步。

猜你喜欢

译著科技类书稿
月度荐书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北京与上海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发展对比研究——以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例
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修订补充手稿辑录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