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讨

2022-02-24刘小俊陆铭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四川人力资源民族

□文/刘小俊 陆铭宁

(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西昌)

[提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人力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素,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强化职业培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举措。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一在于不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川民族地区66.5%的人口在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四川农村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从现实意义来看,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势在必行。四川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甘阿凉”地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与西藏、青海、甘肃接壤,面积29.6万平方公里。据2020年四川统计年鉴,2019年末“甘阿凉”地区总人口690.4万人,农业人口459.4万人,占总人口的66.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670元。鉴于当前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现状,未来一定时期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压力仍然很大,大量富余农村人力资源对于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来说仍然是需要关注的工作重点。

一、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状况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从数量上看,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占66.5%;从质量上看,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87%。尽管四川民族地区在扩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攻克的难关。

(一)受教育程度偏低。“甘阿凉”地区“两基”教育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已经基本完成。但由于历史原因,到2019年,“甘阿凉”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结构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87%,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约占1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约占2%;每年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也仅占农村人口的2%。虽然“甘阿凉”地区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基本消除,但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甘阿凉”地区农村人口仍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同时,由于“甘阿凉”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技术、新方法难度很大,导致政府部门组织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难以推广,从而导致当地农村发展缓慢,阻碍乡村振兴发展。(表1)

表1 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构成情况一览表(单位:%)

(二)农村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2019年,“甘阿凉”地区农村就业人数为312.8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237.77万人,从事第二产业人数为13.47万人,从事第三产业人数为61.6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为76%,远远高于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24%。“甘阿凉”地区农村从业人员分布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18∶1∶5,而四川省农村就业人员分布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1∶3,全国农村就业人员分布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5∶1∶3。由此可以看出,“甘阿凉”地区农村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村中最主要的产业。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始逐渐脱离第一产业,一部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事建筑、物业、餐饮、住宿、快递等第二、第三产业,一部分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向周边乡镇企业转移或从事交通运输等第二、第三产业。由于二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限制了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村人力资源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因此,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一)缺乏有效的开发机制。首先,四川民族地区相关部门缺乏深入基层和群众中的认真调查研究,未能摸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科学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当前制定的有关农村人力资源措施没有从各地实际出发,着眼农村长远发展,对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管理措施不明确,没有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缺乏创新机制,没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未能最大限度盘活现有农村富余人力资源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农村人力资源持续、深入开发和管理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缺乏长效开发激励机制。

(二)缺乏对乡村振兴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首先,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是各种各样且不断变化的,但职业技术学校由于缺乏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未能深入调查农村现状与需求,没有动态地调整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供需接轨,导致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所需技能型人才不一致;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力度不够,培训次数较少、受众范围较窄、培训内容陈旧等,同时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最后,由于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技术、新方法难度很大,农民自身也不积极学习和使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从而导致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

(三)缺乏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四川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体制不健全,发展缓慢,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管理工作滞后,部分乡镇还没有真正把农村人力资源就业工作纳入乡镇工作的重点来抓。同时,农村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工作的开展。从目前情况看,四川民族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中介组织服务功能差,职业介绍范围窄,人力资源市场规则不健全,维护和调控市场程序的手段乏力,在信息收集、宣传动员、组织输送、跟踪服务等环节上还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当地人力资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举措

(一)健全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首先,四川民族地区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议题,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开发农村人才投资。取消对当地农村发展不合理的限制,提供多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生产一线,给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及时更新和提高。其次,加强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农村、农业中产生的问题主要依靠乡镇以及村级基层组织向上汇报,上级部门关于农村的重要决策、政策也主要依靠农村基层组织传达并切实贯彻执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连通上级部门与农村基层信息传达和执行的保证,是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保障。

(二)重视基础教育,强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也是农村居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前提。首先,四川民族地区应全面落实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继续扎实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确保农村适龄青少年能上学、愿上学,确保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其次,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四川民族地区应重点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尤其要加大“一技一训”“一业一训”的培训,不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县乡村夜校,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定期开展培训,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农业生产、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加农民生产和经营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最后,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确保当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持续进行。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四川民族地区各县(市)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农业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获知劳动力供求及农业信息,因此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尤为重要。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包括农产品供需信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第二,建立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包括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劳动保障等。

综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人口是主体,农村人口素质与技能是核心,强化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开发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要在当地农村人口中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较好农村生产技能、具备较强创业致富能力的现代化新型农民队伍,从而带领当地农村居民共同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四川人力资源民族
A gift I treasure
我们的民族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多元民族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