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州锁阳城外城东墙保护修缮工程(一期)考古试掘简报

2022-02-23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敦煌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房址锁阳土坯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敦煌研究院 考古研究所, 甘肃 敦煌 736200)

一 遗址概况

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城东南46.5km,锁阳城镇东19km 的戈壁滩上(图1),海拔1296.13m,地理坐标东经96.206°,北纬40.249°,锁阳城遗址包含内城、外城、羊马城和城外西北300 米内的两处方形堡子, 内城呈不规则四边形, 墙体附有瓮城、角墩、马面等防御设施遗存保存较好,从遗存现状分析外城为不规则长方形, 外城北墙亦遗存马面,但墙体不如内城保存完整,内城地表散存较多的陶片、瓷片,在内城西南角墩内侧积沙地表遗存较多的礌石堆积。 距外城东墙以东700 m 处即为塔尔寺遗址。遗址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有古灌溉区、墓葬群分布,是为锁阳城遗址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航拍照片看城内亦有分区域的建筑结构痕迹。遗址区东西向风沙流动较大,故地面东西向流沙堆积较多,遗址地表植物主要有红柳、梭梭、白刺、碱蓬、黑枸杞、旱柳、锁阳等。

图1 锁阳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 发掘经过

为配合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瓜州锁阳城遗址——外城东墙保护修缮工程(一期)”项目的考古清理, 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2020 年8月28 日开始布方、铺设出土木板(减少出土车对遗址保护区地表的破坏)等发掘前期准备工作,至9 月10 日进行遗迹拍照记录、遗物标本拍照画图结束发掘,本次发掘布设探沟4 个T1、T2 为6m×10m 探沟,T3、T4 为5m×10m 探沟(图2),总面积220m2,实际发掘面积138m2。

图2 锁阳城外城东墙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在外城东墙遗址北段墙体保护修缮主要施工区域运用(RTK)布设探方,进行“探方”加“探沟”相结合的清理发掘, 以明确城墙遗迹的建筑形制与建筑工艺构成, 并研究分析城墙遗迹堆积情况与其遗迹相关联的遗迹、遗物堆积现象。对发掘工作过程与所获遗物按照规程要求进行记录、拍照。

三 地层堆积

T1 探沟内堆积分为3 层:

①层为表层沙土植被堆积,分布整个探沟,厚0.10—0.30m 之间,以青灰色沙土为主,包含较多植物根茎,少量炭渣,动物骨骼。

②层为含沙的黄土层堆积, 厚0.10—0.40m之间不均匀堆积,土质较疏松,包含少量的炭渣,与①层间夹存有淤土层现象。

③层为黄白土层堆积, 堆积厚0.10—0.45m不等,土质较为致密,包含植物根茎与少量炭渣。

T1 发掘最深处1.9m。 墙体夯层堆积掩埋约12 层,最深1 米,最浅处仅0.2m,夯层呈东西向斜坡梯形状逐层堆积, 边沿较薄有明显的风沙侵蚀现象,每层厚0.12—0.15m。 在夯层下即为剖面为梯形的墙基地面堆积,土色发白,土质较为纯净致密,最厚0.4m,掩埋深度1.3m,且分布范围明确,墙基地面东侧边沿距外露于地表的东墙东面水平距离5m(图3)。

图3 外城东墙T1 层位堆积图

T2 探沟内堆积分为3 层:①层为表层虚土层堆积,厚0.10—0.25m,土色灰白,土质纯净较疏松,沿外城东墙墙体南北向分布,东西最宽2.0m左右(以T2 探沟东壁为界),包含物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褐色釉瓷片、带釉白瓷、疑似石杵等。

②层为黄灰色沙土堆积,含沙较多,夹有片状的土坯碎块夹层堆积(点状分布于2 层),堆积层最厚0.50m,沿外城东墙墙体南北向分布,东西最宽5.0m 左右 (以T2 探沟东壁为界), 从探沟北壁、东壁观察,②层堆积紧挨墙体,分布范围呈不规则状,包含物有动物骨骼,泥质灰陶等。

③层为土黄色疏松土层堆积, 厚度最深达0.90m,分布范围遍布T2 探沟北部(主要堆积于F1、F2、F3 周边及其内部),含有大量的草木灰土,零星散布的白色石灰渣夹层, 包含物主要有动物骨骼、粪球、石块、火烧土、土坯、泥质灰陶、碎石子等(图4)。

图4 外城东墙T2 层位堆积图

T3 探沟内堆积分2 层:

①层为表层沙土植被堆积, 厚0.10—0.30m之间,土色灰白,土质较疏松,包含物较少,分布整个探沟。

②层为土质较硬的填土层堆积, 厚0.60—0.80m 之间,土色黄白,包含物主要为植物根茎与少量的炭渣,紧挨墙体夯层分布于整个探沟。

T3 探沟发掘最深1.5m, 夯层掩埋最深处约0.8m, 最浅处仅0.1m 左右 (清除表层植物及沙土)。在探沟中点平面距离探沟西壁2.75m 处夯层垂直向下掩埋6 层, 夯层与②层填土层堆积边沿清晰可辨,最下层夯层厚度不一,最厚处达0.3m,此处夯层土质较为疏松,包含较大的植物根茎,少量点状分布的炭渣, 从整个夯层堆积结构分析最下层夯层是为垫平处理, 以方便筑城时夯层的平整与稳定。 夯层下即为墙基地面,土色发白,土质较为纯净致密,最厚0.25m,发掘区探沟四壁是不完全发掘,T3 探沟内墙基地面的分布范围不能确定(图5)。

图5 外城东墙T3 层位堆积图

T4 探沟内堆积分为6 层:

①层为表层虚土层堆积,遍及整个探沟,土色发灰,厚0.10—0.15m,包含物主要为散存的泥质灰陶片,植物根须,动物粪便等。

②层为疏松沙土层堆积,土色深灰,堆积厚度从探沟东壁向西递减,厚0.10—0.45m 左右,包含物主要为沙土,植物根茎,砾石子。

③层为疏松的土坯碎块夹沙土堆积,厚0.10—0.60m,堆积范围主要分布于F4、F5 房址之上及其内部,

④层为土黄色三七疏松土层堆积, 厚0.10—0.40m,堆积范围遍布探沟东部区域,主要堆积成分有土黄色虚土、 少量火烧土夹层、 较多的三七土、沙土、少量炭渣灰土等。

⑤层为黄白色垫土层,土质较致密,质地较纯净,最厚处0.5m,打破⑥层,主要分布于T4 探沟西部。

⑥层紧贴东墙夯层,土色微棕色,土质疏松,厚0.31—0.45m,长0.92m(图6)。

图6 外城东墙T4 层位堆积图

四 遗 迹

本次考古发掘发现房址5 处分别编号为F1、F2、F3、F4、F5;墓葬2 座,编号为M1、M2;灰坑6个,分别编号为H2、H3、H4、H5、H6、H7;灶1 个编号为Z1;烟道1 个编号为YD1(图7)。

图7 锁阳城外城东墙发掘区堆积分布平面图

其中T2 探沟内遗存有: 房址3 处分别为(F1、F2、F3);灰坑2 个(H2、H3);灶1 个编号为Z1。

T3 探沟内及其附近遗存有:墓葬2 处编号为(M1、M2)。

T4 探沟内遗存有:房址2 处(F4、F5);灰坑4个分别为(H4、H5、H6、H7);烟道1 处编号为YD1。

(一)外城东墙

锁阳城外城东墙东西两侧沙土层堆积较厚,发掘区域地表现状遗存可见高度最高不到3m,本次考古发掘基本明确了锁阳城外城东墙的形制结构与建筑工艺(图8),墙体剖面近梯形状,其中墙体西侧面坡度大于墙体东侧面,夯土版筑,夯层厚度0.08—0.15m 不等,夯层土色黄白,土质致密较纯净。 城墙底边最长约16.02m,残高4.55m,在城墙最底层夯层之下有一层平均厚度约0.30 m 的墙基地面(垫土面),垫土面土色发白,土质纯净较致密,从墙体基面稳定性分析,其作用在于先把地面处理平整,方便夯筑墙体。

图8 外城东墙北段剖面图

(二)房址

F1 位于T2 西北角③层中,平面呈长方形,房址结构挂探沟北壁、东壁(未作完全发掘),掩埋最深处约1.4m,房址结构南北宽2.9m,东西长5m,结构内部活动地面青灰绿色, 质地紧实平坦。 F1从形制结构可分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从平剖面结构看为长方形台状建筑,面较平坦,平面距离地面表层1.4m。 南北长3m、宽2m,西断面高0.85m,断面有明显的草泥抹平痕迹,土坯垒砌结构清楚,有垮塌、内部包含大量的草木灰,以此分析F1 东部结构或为火炕?东西两部分相连接,房址西边与F2 东墙相接, 从发掘遗存来看房址F1 南边墙为双排土坯垒砌3 层而成, 且南墙堆积叠压于③层中,并不与建筑结构内部青灰色地面相接,整个西部结构长3m、宽2.7m。 最后在F1 南墙外立面第2 层土坯上发现有点状分布的少量朱砂色颜料涂层,用途不明(图9)。

图9 F1 外墙土坯朱砂涂抹示意图

F2 位于T2 探沟中部,夹于F1 与F3 之间,西边沿与F3 东墙相接, 从发掘遗存分析其南墙、东墙亦为土坯垒砌3 层而成(高0.7 m),平面及东墙东面有草泥抹平痕迹。 F2 东南部有草木灰,火烧土堆积,从堆积结构上看为灶。F2 掩埋于③层中,掩埋深度距地面表层0.44m, 房址结构东西长3.5m、南北宽2.3m。

F3 位于T2 探沟西部,掩埋于③层中,最小掩埋深度仅0.1m 左右(靠近探沟西侧埋藏深度越浅),从发掘遗存分析F3 东墙贯通探沟南、北壁,南段有1m 宽缺口,且表面平坦,土质致密(疑为门道),F3 东墙长6.0 米、宽0.57 米、最高处约0.4m,室内地面灰白色,土质致密而平坦,墙体非土坯垒砌亦不是夯筑(图10、图11)。

图10 房址F1、F2、F3 剖面图

F4 位于T4 探沟东北角紧邻外城东墙西侧依夯层而砌, 掩埋于①层下②层中, 最小掩埋深度0.1m 左右,北部挂探沟北壁,南墙与F5 相接,房址西北东南走向,东西宽2.4m,距F4 西墙0.75m(结构内部宽)处有单层土坯竖立1 排垒砌而成的隔墙把F4 分隔为东西两部分,单层隔墙高0.15m左右, 垒砌土坯表面及分隔结构内壁均有明显的草泥抹平痕迹,从形制结构看F4 西部疑为动物食槽,从墙体侧面看F4 西墙、南墙为单层土坯垒砌2 层而成, 依靠夯层而垒砌的东墙则由6 层土坯筑就,房址内部地面较为平坦(非水平活动面),土色发白,土质致密坚实,最低处距离地面1.5m(图12)。

图12 房址F4 剖面图

F5 位于T4 探沟南部紧邻外城东墙西侧依夯层而砌,掩埋于②层中,北部与F4 南墙相接,西墙可看作F4 西墙的延伸,南墙西南角则紧挨探沟南壁,东墙紧接外城东墙墙体,房址走向与F4 相同均为西北东南走向,房址结构东西长2.8m,南北宽2.36m,高0.15—0.76m 之间,平面近方形,房址内部地面东高西低呈斜坡状, 墙体由单层土坯垒砌而成, 在土坯表层与房址结构内侧均有草泥抹平痕迹,构筑工艺与F4 相同(图13)。

图13 房址F5 剖面图

上述房址除F3 墙体非土坯结构外, 其余房址墙体结构均为土坯垒砌而就,其中F1、F2 墙体所用土坯尺寸为长0.28m,宽0.23m,厚0.2m,F4、F5 墙体所用土坯尺寸为长0.37m, 宽0.2m,厚0.1m。 本次考古清理为未完全发掘,除房址F3 有疑似门道的结构外,其余房址门道均未有发现(图11、图14)。

图14 T4 探沟内遗迹堆积平面图

(三)灰坑

H2 是在F1 西半部东南角单排土坯垒砌而成的平面为扇形的坑状堆积单位(土坯尺寸与F1 南墙不同),开口于③层中,半径1.07m(至外壁),最深0.83m(半径心处),斜平底,坑内壁亦有草泥抹平面,包含物主要为沙土、灰土、少量的白瓷片等,此结构单独命名H2 (实为F1 的附属结构,图15-1)。

H3 位于F3 中部北段近门道处, 开口于③层下硬质活动面,西部少许挂探沟西壁,平口、平面近圆形,斜壁、圆平底,深0.5m,开口直径1.08m,内部南侧有土坯碎块,包含物多为植物根须,疏松黄白土(图15-2)。

H4 位于T4 中部邻近探沟北壁,开口于②层下,平口、圆口沿,直壁,平底,深0.85m,开口直径0.9m,包含物为灰色虚土(含有较多的絮状植物根茎),不规则青石一块(图15-3)。

H5 位于F4 分隔西部北端,近探沟北壁,开口于②层堆积下部,平口、近圆形口沿,坑壁较直,平底,深0.28m,开口直径0.3m,包含物为疏松的灰色沙土,坑口西北角有2 层不规则堆砌的土坯(图15-5)。

H6 位于F4 分隔西部南端,近南墙处,叠压于②层堆积下部开口于③层堆积中,平口、近圆形口沿、坑口南部挂F4 南墙,坑壁稍南斜,尖底,深约0.45m 左右,开口直径0.4m,包含物为疏松的灰色沙土(图15-6)。

H7 位于T4 中部邻近探沟南壁, 稍正对H4,开口于②层堆积,平口、不规则圆口沿,不规则斜壁,尖底,深0.7m,最大口径0.9m,包含物为疏松黄土,碎土坯(图15-4)。

本次发掘所得灰坑分布于房址外围或房址内部,均为挖凿而成,坑壁有明显的人工修直痕迹,灰坑内部填土堆积层位单一,包含物不多,从用途分析可能为日常生活所需而作,从形制来看口径较小的H5、H6 或为房址建筑所需的柱洞(图15)。

图15 灰坑平剖面图

(四)灶

Z1 位于F2 内部东南角,接F2 东、南墙,其表层与F2 东墙平面齐平(高0.5m),距探沟北壁0.38m。 其上有直径约0.9m 椭圆形红色火烧土圈状浅坑,斗状、圆尖底,浅坑四周有土红色砖石零星垒砌的石块,底部有青白色灰土,灶西边下有大块土坯留存的台状坑窝结构(图16)。F2 结构内部活动地面质地紧实平坦,青灰绿色,与F1 活动地面为同一活动面,不同的是在Z1 北侧、西侧及F2南墙中部外围有一层呈片状分布的青色石子堆积(堆积范围约10m2,图11)。

图11 T2 探沟内遗迹堆积平面图

图16 灶1 平面图

(五)烟道

YD1 凿于T4 探沟东侧墙体夯层之上, 打破夯层,位于F5 东南角,呈梯形状竖立,直壁,底宽口小,高0.78m,宽0.2m,烟道内侧壁面有土红色火烧面, 其上附有一层明显风干的黑色片状烟焦油层。

(六)墓葬

M1 堆积于T3 探沟南壁近中部,掩埋于探沟范围之外,清理地表植被及表层沙土时发现,编号为墓葬,但没有墓坑、葬具等墓葬所具有的基本内容, 实为散存分布的少量较为集中的不完全人骨遗骸堆积,遗存范围直径约0.35m,疑似头骨碎块较多,骨色发白,骨质疏松风化严重,移动时有明显的白色粉末散落(图7)。

M2 掩埋于T3 探沟西北部靠近探沟西壁的墙体夯层之内,开口于地表沙土层之下,墓口与城墙夯层坡度保持一致,距离地表约0.4m,墓向158.7°,面向左侧(向西)无盗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1.75m,宽0.5m,平圆底,墓底距墓口0.32m,墓壁圆斜,墓坑打破夯层(墙体), 填土为黄灰色沙质土,无葬具。人骨保存完整,色泽鲜黄,颅骨后脑有破孔,上下颌牙齿保留较完整,躯干骨序列完整,上肢微屈双手置于胯骨上,骨盆较高,疑为男性(图17)。

图17 锁阳城外城东墙M2 平剖面图

五 出土遗物

瓶 标本D1(T1 与T3 探沟外围的中间地面植被层) 泥质白陶,鸟形口,尖圆唇,单柄,流口与柄平,束颈,肩部有刻划图案,素面,鼓腹,腹部器面呈波浪形, 残高11.9cm, 口径4.5cm, 腹经约10cm(图18-1)。

波纹陶片 标本T2②:3 夹砂红陶, 仅存腹部,施波浪形刻划纹夹刻划旋纹,残片略弧,呈不规则形状,口径不详,残高11.2cm,厚1cm(图18-2)。

瓮 标本T4①:1 夹砂灰陶,直口,圆唇,颈部施一道凸棱,素面,口径不详、残高9.8cm,宽13.5cm,厚1.4cm(图18-3)。

瓮 标本T2③:2 泥质灰陶,仅残存口沿,直口,圆唇,素面,残高4.8cm,厚1.8cm(图18-4)。

罐 标本T2②:1 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平折沿,束颈,素面,口径不详,残高7cm,厚1cm(图18-5)。

器盖 标本T2②:2 泥质灰陶,平盖,圆面,方沿,束颈,顶面施刻划旋纹数道,残高3.2cm,盖径5.8cm(图18-6)。

六 结 语

(一)房址结构

T2、T4 探沟南北相距13.36 米, 从发掘堆积情况、 建筑形制工艺来看本次发掘所发现的房址构筑年代为同一时期, 但外城东墙现存遗迹堆积分两个时期,首先是早期外城东墙筑墙初期,其次是晚期依外城东墙内侧有建筑房址时期, 本次发掘所得遗物较少, 不足以通过类型比较与分析来明确外城东墙及遗存房址年代,因未做完全发掘,对所发现的房址结构与建筑面积及范围尚不能完全确认。

(二)墓葬

虽然M2 的发掘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与线索, 却是锁阳城城址内部首次科学有记录的墓葬发现与考古发掘, 对研究城址遗存的居葬关系有重要意义, 对城址往后的持续考古发掘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器物

图18-1 瓶为T1 与T3 中间地面清理探沟周围地表植物时所得,为未发掘区遗物遗存,器型与自殷周传统的壶没有把手和管状流相比[1],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把手;与扬州出土的唐代三彩执壶[2],有柄、鸟形壶口,尺寸大小形制略似;相较房陵大长公主墓前室东壁侍女手持的胡瓶[3],在外形上相似但尺寸明显较小。 这种与胡瓶器型相似但尺寸较小的器物似乎为一种明器[4],此类器型的出现是日常生活与外部文化交融共同促成的结果,结合锁阳城所处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 可见这座古城在遥远时代的繁华与其所处时代帝国的强盛。

图18 外城东墙遗物残件线描图

(四)学界对锁阳城年代的观点

多数学者认为锁阳城遗存为汉代敦煌郡冥安县治和唐代瓜州(晋昌郡)晋昌县城[5-7]。 在对锁阳城内城、外城,墙体与夯层比较分析来看,内城墙体形制明显大于外城, 且内城夯层土质更为纯净致密,因此内、外城似乎不是同一时期构筑而成,在历史漫长岁月的变迁中, 后期对城址外围结构及规模的增修与改变也不能排除。 目前仅内城来看时代大致为隋唐时期,可能为隋长乐县城和唐代瓜州城遗址[8]。 但从城内地表所遗存不同时期的陶片、瓷片来看,城址始建的年代也有可能更早[9]。

(五)本次考古清理的意义

本次发掘工作有限,为不完全发掘,仅对外城东墙的形制结构、 建筑工艺有完全的确认,但对外城东墙遗存, 发掘所得房址的始建年代,建筑作用,与锁阳城内城的关系,历史延续等问题均不能明确, 清理工作中先后采集了测年样品,如样品的测试将对外城东墙及其附属建筑历史沿革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有促进作用, 待往后持续的考古发掘来释疑。

附记: 本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有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建军。 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为邓虎斌,锁阳城遗址文物管理所张硕,技工李慧春、李宁、张家宁完成了RTK 探沟布设、航拍发掘区平面图、遗迹数据采集工作。本文线图由邓虎斌绘制。 照片由邓虎斌、李宁拍摄。 发掘工作得到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瓜州县文物局、锁阳城遗址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在此谨致谢忱!

执笔人:邓虎斌、王建军。

猜你喜欢

房址锁阳土坯
土坯力学性能及受压本构模型研究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房址分析
男人的“不老药”——锁阳
山西吕梁德岗遗址
内蒙古中部发现8000余年前的16座房屋遗址
来自沙漠中的「不老药」——说说锁阳固精丸
乡间土坯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
—— 以岱海地区为例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
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雌激素样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