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完整性和协同能力

2022-02-23傅大煦

张江科技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

■ 文/傅大煦

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而言,核心是要打通上下游间的各个环节,实现产业链要素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策源全球、影响世界的产业生态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实现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是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能力标志,也是衡量上海全球科创策源能力的重要标杆。“十四五”时期,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努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协作水平,肩负起历史赋予上海的重任。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

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35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1 3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1%。与国内其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的基本要素齐备。一是生物医药人才层次高。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拥有国家级人才981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5位,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二是生物医药创新载体实力强。上海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系统生物学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设施等,建有1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已初步构建起涵盖药物早期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批与投产上市等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体系。三是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多、质量高。2010年至2020年,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共发表文献123 966篇,近5年论文发表量占总数的60%,其中高被引论文占比上升较快。专利申请从2010年的3 476件升至2019年的12 279件。四是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集聚。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在A股与新三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共67家。同时,上海还涌现了微创医疗、复星医药、东富龙、药明康德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号召力的龙头企业。

目前,上海初步形成了生物药、创新化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在医疗服务、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实现了特色化发展,产业链协同格局初步形成。从创新突破来看,疾病谱的变化为新药研发指明了方向,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融入新药研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产业变革。从产业生态来看,上海正在加快现代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市场化、高端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以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新技术的先行先试为重点,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要实现产业链要素竞争力全面提升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相互融合促进的通道尚未形成,投融资的活跃度仍有待加强,产业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因此,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而言,核心是要打通上下游间各个环节,实现产业链要素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策源全球、影响世界的产业生态集群。

第一,合力解决“卡脖子”问题。虽然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产业链上至实验室仪器设备、高端试剂及耗材,下至关键先进研发、生产核心技术、原材料和设备,均不同程度受制于人。虽然有些产品目前已实现国产化,但是验证时间长、成本高,加之质量不能保证,企业不愿冒险。未来,上海应持续深入推进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攻关,加大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任务,加快突破新靶点新机制药物研制、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诊疗设备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卡脖子”技术产品的工程化放大和转化应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的基础能力。

第二,加速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上海拥有的丰富临床资源与医疗机构的创新潜力仍有待激发。下一步,要优化上海市医疗机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上海丰富的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建议可以将成果转化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出台医疗机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保障承担临床试验任务的医疗机构科研用地等举措,引导医疗机构加快成果转化。此外,还要推动产医融合,协同医疗机构、企业探索建立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研究院,支撑临床机构成果转化,探索成立医药健康创新和转化基金,促进医疗健康数据共建共享。

第三,建好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虽然上海已积极促进院企或校企研发合作,但是大学、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科学技术的转化还处在探索期,技术转化的实际效果还未全面体现。“十四五”时期,上海应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和转化平台,健全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功能,提升已有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的运行效率,落实平台创新资源在上海生物医药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第四,实施产业规模倍增计划。上海应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集群的发展,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外资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在沪发展,加强外资企业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创新合作,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海外技术并购,与国际领先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上海将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布局,加速产业链集聚协同发展,高标准规划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为轴心,以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和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为依托,发挥市级特色园区品牌效应,共同构建“1+5+X”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同时,上海还要部署产业链协同重大专项,建议上海在创新药物、高端制造与医疗器械领域设立市级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专项,实施集中突破、先行先试,耦合政策、技术、资金、人才、平台、孵化器和产业基地等各类资源,发现重大共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和运行效率,系统打通影响产业链协同的创新链、供需链、企业链、价值链。

第五,构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一方面,增强以“新药上市”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重点是强化基础研究体系、加速融合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完善监管审批制度、加强新药上市后监测和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提升临床能力等。同时,提高以“患者获益”为核心的创新药物可及性,重点是完善基本医保药品目录机制、探索诸如风险共担的创新支付方式、发挥商业保险的重要作用、促进创新药物的临床使用等。另一方面,确保以“创新回报”为核心的产业可持续性,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需要给予创新药合理的溢价,让创新医药产业获得合理回报,从而鼓励创新企业持续地高水平投入到药品的研发中。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