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学习的生态思考

2022-02-22山东枣庄市第二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22年35期
关键词:观念环境保护文明

山东枣庄市第二中学

张保骏

“生态”一词无论在哪都备受关注,面对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退化等严峻形势,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对此,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生态文明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地理学科是一门关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科,因此理应关注生态环境变化,促进同学们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形成。

一、地理教育与生态结合

高中地理中蕴含着很多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教学,这不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学生环保理念的缺失。对此,教师需要合理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将地理课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该只存在于书本中,更应该深深植根于同学们的意识里。生态是统一的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强化生态保护知识,积极培养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高素质人才。

例如,在学习草场退化及其防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部草原的卫星图像,播放曾经草原遍布到如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的画面,直观地显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教师要明确指出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对畜牧产品需求量增大,引起超载放牧。这就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主要以让同学们理解自然环境知识为主;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则应注重对人类活动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教学。教师要着眼于教材内容,将知识点从课堂引到社会实践上来。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能对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进而实现高效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乡土地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并讲述自己家乡的基本情况,从地形、气候、土壤、市场、政策等多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家乡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状况,提出自己家乡的发展措施。这样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文明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三、挖掘教材,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地理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和不断发展。一方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人地协调的素材,培养学生协调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观念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
维生素的新观念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漫说文明
健康观念治疗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