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共情教育

2022-02-22陈云晓 安宝珍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陈云晓 安宝珍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共情的作用日益彰显,培养学生的共情力是学校的责任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充分借用素材,唤起共情性理解、引发情感体验。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实践锻炼法,设身处地体验共情情绪,循序渐进培养共情意识,浸入情境培养共情品质,实际运用提高共情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小学生的共情能力。教师需要换位思考、以身作则,做具有共情能力的老师。

关键词:课堂教学;共情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B-0039-04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投情、同感、深入等,是个体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反应的能力,其结构包括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是指个体能够共享他人的情绪体验,认知共情则是指个体能够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观点。对于共情,学者们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共情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状态,共情是一种情绪情感反应以及共情是一种能力[1]。

道德与共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学者都把共情看作道德的基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同情是道德的核心,是构成道德关系的纽带;达尔文提出同情或者同感是人类和群居动物维持道德的基础[2]。当时,“共情”这一概念并未出现,但是他们所提出的“同情”的内涵与“共情”是十分相似的,即共情是道德的关键。所以,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共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选择唤醒学生共情的教学内容

想要培养学生的共情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为学生呈现能够唤起学生共情的教学内容,仔细钻研教材,深入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有关共情的内容,并有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一)有效利用教材,唤起共情性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共情力,必须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共情对话,实现学生对教材的共情性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聚焦儿童生活,把儿童生活中的事件与问题作为“原材料”,并以儿童“同龄人”的身份与儿童进行对话,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为例,教材第一单元为“我们一家人”,教材中所展现的小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矛盾正是学生自身与家人的矛盾所在,所以他们在学习时,教材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能够很好地对教材中的案例产生共情性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共情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生诉说自己与家人的种种矛盾、对家人进行抱怨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父母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并想象自己与父母争吵时父母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对家人产生共情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家长的唠叨、要求、督促等其实都是出于他们对自己的爱,当自己与父母发生矛盾时父母也同样委屈、难过;进而引导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与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避免矛盾的发生。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唤起学生对教材的共情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共情训练,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二)充分借用素材,引发情感体验

真实的情境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为共情奠定良好的基调,多媒体为真实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图片、视频等更为直观、更能激发学生共情力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做出共情行为,以此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对于比较抽象的、距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的效果会更加明显。例如,教师在教学“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时,可以将相应的视频导入本节课,如运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屈辱与磨难。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共情想象,把自己想象为视频中遭到屠杀的一员,切身体会彼时人民群众内心的绝望,唤起学生的情绪共情。在学生具备了情绪准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之所以被侵略的原因,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最后,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升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立自强的愿望,引导学生的共情行为。

二、采用引导学生共情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角色扮演法,设身处地体验共情情绪

角色扮演法是指个体扮演他人的社会角色,按照他人的角色特点行事,从而使个体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加深个体对他人社会角色的认知。角色扮演法与共情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一方面,运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情绪共情,使学生产生与他人相似的情感体验,这是产生共情行为的基础。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教师营造的相应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扮演家长、教师、同学、陌生人等角色,切身体会在特定情境下特定角色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另一方面,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摆脱自我桎梏,能够扮演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这有利于学生“去自我中心”,降低自我中心倾向,训练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正是学生产生认知共情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能够摆脱自我中心,能够明确自己因为共情产生的某种情绪其实并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被觉知对象的,他们才能正确推断出他人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从而提升认知共情能力。

(二)运用支架式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共情意识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派所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师的“教”在学生的“学”中起脚手架的作用,即對学生的“学”起到一种支持作用。随着学生的发展,教师逐渐撤去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共情力,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架与认知支架。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架,即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和教学内容连接起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体验[3]。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情性理解,包括语言、图片、影视作品等,用“支架”唤起学生对教材的共情性理解。其次,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认知支架,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理解共情的相关概念,在认知层面上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共情、共情的重要性以及怎么做到共情等,这是学生能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共情的基础。

(三)采用抛锚式教学,浸入情境培养共情品质

抛锚式教学也是建构主义学派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共情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一种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是渗透在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共情教育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他们进行共情教育,这样能够更容易地唤起他们的共情,也能够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共情训练。例如,在进行“我们一家人”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与家人相处的真实情境作为对学生进行共情教育的素材;在进行“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公共生活经历对学生进行共情训练;在进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教学时,因为本单元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影视作品,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比较真实的体验环境,在此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共情训练,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运用实践锻炼法,实际应用提高共情能力

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并导之以行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共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将共情付诸行动,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共情。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共情教育时,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共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在与他们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不一样的人生,理解不同人的处境,体会不同的人生境界[4],从而产生更多的共情体验。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特定对象的共情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利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引导学生切身感受需要帮助者的处境,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唤起学生的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共情行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往往最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带给他们最深刻的感受,让他们能够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三、做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

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要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情外,还要建立起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共情。“亲其师,信其道”,有共情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共情力的学生,教师自身应该是懂得换位思考的共情者。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共情力,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共情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换位思考,尊重学生

让学生认识到共情价值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共情的力量,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对学生产生共情性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共情的意义。首先,教师的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的视角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否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否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会导致教师对学生过分严苛。教师应该有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当自己处于愤怒的情绪中时,更要考虑自己的语言会给学生带去何种影响,做到三思而后行,避免因冲动而出口伤人。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共情性理解之后,会切身感受到共情的力量,也会更加积极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共情力。

(二)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共情教育的主导者,必须是懂得换位思考的共情者。言传重于身教,教师一个小小的具有共情力的举动比苦口婆心的教导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所以,教师的共情行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共情行为。例如,教师告诉学生在升国旗的时候应该保持严肃,头脑中要想象《义勇军进行曲》所描绘的画面,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但是有的教师却在升旗仪式中说笑、举止随意,这样不仅不能鼓励学生将共情知识学以致用,而且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使得教师的教育没有说服力,降低教师对学生进行共情教育的效果。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严格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积极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共情行为,做好共情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等.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64.

[2]陈军.共情神经科学:探索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J].学习与探索,2019(7):140.

[3]魏滨.巧搭教学情感支架探微[J].中学政治教學参考,2014(14):22.

[4]杨玮玮.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17):148.

责任编辑:贾凌燕

本文系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聚焦问题、知行并进’教学模式研究”(2019JG108)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15

作者简介:陈云晓,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安宝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