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景散文三层级解读

2022-02-20莫先武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解码

【摘 要】写景散文的释义层研究课文“说什么”,目标是理解课文,首先需要弄清楚描写对象——景物是什么与描写内容即景物的特征,然后解读作者对描写景物的情感;解码层研究课文“怎么说”,目标是揭示写景散文的建构奥妙,包括文体特性、篇章特性;评鉴层研究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互文阅读中评价课文的独特性与高低优劣,并吸收内化,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迁移运用,丰富与深化情感体验,实现自我建构。释义层是基础阅读,要求能读懂课文;解码层是专业阅读,要求能读透课文;评鉴层是高阶阅读,要求能够读有所用。

【关键词】写景散文;释义;解码;评鉴

【作者简介】莫先武,文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写景散文,是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内容、抒发对景物的情感为内核的一种文体,它是散文重要的形态之一,也是教材重要的选文对象。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写景散文教学单元,除《古诗三首》外编排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本文以该单元课文为主要对象,结合其他文本,尝试从释义层、解码层与评鉴层对写景散文进行三层级解读。

一、释义

写景散文释义层解读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次是景物——形象层解读,需要弄清楚写景散文的主体内容,这是课文直接呈现的显性内容,也是写景散文最浅层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情感——主题层解读,需要深入研究作者投射在所写景物中的情感,这往往是课文没有直接呈现的隐性内容。

1.浅层释义:景物——形象解读

写景散文的景物——形象层解读,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描写对象——景物是什么,二是描写内容——景物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1)描写对象:景物

写景散文的阅读,首先需明确描写对象即景物。因此,写景散文的解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写景散文描写对象——景物的梳理,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作为描写对象,景物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区域,作者为了将其描写得丰富饱满,往往采用分解描写的策略。从空间上分解,从“景”这一特定的空间领域,寻找特定的一个个或一类类具体的“物”并对其进行描写,如《富饶的南沙群岛》等。从不同感官的角度进行分解,可以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描写其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从时间上分解,可以按特定的时间点,如按照春、夏、秋、冬或早、中、晚的顺序分别进行描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对景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可以描写其不同时间点的特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如《火烧云》。

(2)描写内容:景物特征

景与物是描写对象,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构成了写景散文的骨架,对这些景与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具体的描写,则是写景散文的具体内容,也是写景散文的血肉。因此,在阅读写景散文时,寻找到描写的景物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景物的形态特征即景物是怎样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有时直接点明其形态特征,这时学生只需要在文中直接圈划摘录即可。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说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第二段说海水“五光十色”;第三段说海底岩石上的珊瑚“各种各样”,大龙虾“威武”;最后一段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又如《海滨小城》最后一段说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一段说小兴安岭“景色诱人”又“美丽”,是一座“宝库”。但有时作者只会呈现景物的形态,而不会直接点明形态特征,这时就需要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进行归纳、提炼。如《火烧云》的描写对象是火烧云,对于火烧云的多样化特征,有的已经直接点明,但有的则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火烧云的第一特征是特别红,可称之为“火红”,其名称“火烧云”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晚霞之红,第一段与第二段都是描写火红的特征,文中虽一直描写其红,但没有直接明说,需要我们进行归纳;第三段描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极多”,且在开头第一句已直接点明;第四至第六段描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时只是呈现了其各种不同的形状,但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特征,这时就需要归纳提炼:“一会儿”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描写“马”时先说“一会儿”来了一匹马,“过了两三秒钟”马大起来、腿伸开、脖子长了、尾巴不见了,“正在”找马尾巴时马已经模糊了,“一会儿”“忽然”“接着”以及“过了两三秒钟”等词说明时间极短,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很多、很快,因此其特征可以归纳为“瞬息万变”。

(3)言象转化:景物形象的还原与创造

写景散文浅层释义解读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想象力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成景物的具体形象。

写景散文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将具象的自然景物转化成抽象语言符号的过程。郑板桥曾经形象地描述过画家的创作过程:早晨起来去看竹子,看到烟光日影与露气,都在疏朗的竹子与茂密的树叶之间浮动,这就是“眼前之竹”,是自然的世界;受自然的触动,画家有了画下来的创作冲动,在脑海中形成竹子的形象,这就是“胸中之竹”,是主体将自然进行情感化后形成的意象,源于自然物的“眼前之竹”已经不再是它本身了;于是赶紧回来,研磨展纸,提笔作画,形成了画作,这就是“笔下之竹”,即绘画作品。“笔下之竹”来自于“眼前之竹”,但又不是它本身了,而是竹子意象的线条与笔墨的艺术表现,是将竹子意象符号化的抽象过程。绘画创作与写景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都受到自然之物的感发,在头脑中形成物的意象,并将其物化后表达出来。当然,两者由于物化时所用艺术符号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的符号是线条、色彩、色块,最终形成的艺术品是画作,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还是空间视觉艺术的景物形象;写景散文的符号是语言,最终形成的是文学作品,给读者呈现的不是具体的景物形象,而是抽象的语言符号。

明白寫景散文的创作过程,也就能够理解这一文体形象层解读的最终目标:根据文本中描绘景物形象的抽象语言符号,运用想象力将其还原成作者具象的“笔下之竹”。简单地说,写景散文的创作过程是象言转化的抽象化过程,即将具体感性的意象转化成抽象的语言符号;其解读则相反,是言象转化的具体形象化过程,也就是运用想象力将文本中静态的、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成具象的感性形象。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段,读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要根据这些语言文字的指引,在脑海中想象还原出春天来了,树木长出新枝与嫩叶的场景;又如读到“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时,要将这些文字还原成这样的形象:积雪融化了,流入溪谷,汇成溪流,水面上涨,往前流淌,发出清脆的声音;读到“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时,要在脑海中还原出小鹿散步、喝水、侧身看溪水的画面。

2.深层释义:情感——主题解读

写景散文的景物——形象层解读,是研究文本直接呈现的內容,即研究文本直接说了什么;写景散文的解读,还需要从景物(形象层)进入情感(主题层),研究作者或文本究竟想说什么,即研读文本描写的景物形象背后作者隐藏的情感或感悟。

为什么需要情感主题解读?写景散文需要情感主题解读源自于文学的特性。文学是形象表达,也是隐性表达,作者不会直接呈现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或情感,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或事件的叙述来指示或暗示。所以刘勰说,文学创作其实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即作者创作时是将情感转化为语言文字,而读者的阅读与解读则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散文是个性化的抒情艺术,在景物形象特性的描写中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或感悟,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所呈现的景物形象背后所隐藏的情感意蕴。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150,《海滨小城》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2]154,《美丽的小兴安岭》则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2]158。这些其实都是对课文隐藏的情感主题解读。写景散文的人文教育,也正是通过课文隐藏的对自然山水与祖国江山的赞美、热爱之情,激发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情怀。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的单元导读说:“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2]142

作者对于所写景物的情感有哪些?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共性情感,即作者对所写景物产生的与大众所共有的情感;二是作者的个性情感,即作者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个性化情感;三是独特感悟,即作者通过景物感悟到的世态人情或人生哲理等。

(1)共性情感。写景散文的共性情感主要有四:赞美、热爱、向往与留恋,这些情感都源于景物之美,其生成肌理如图1所示。写景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当然是自然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的景物勾起了人们欣赏的欲望并进而转化为行动,而作家欣赏美景之后还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将目之所及和心之所想转化为语言符号,形成写景散文。作者描绘景物之美,其实也是夸赞景物之美,写景散文中所呈现的景物之美与作者的赞美之情,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正面直接呈现的是景物之美,反面隐藏的是作者的赞美之美。当然,阅读时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读到景物之美时能将作者的赞美之情进行内在的转化与关联,是赞美之情产生的根源,也是写景散文赞美之情的生产机制与解读路径。同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景物,作者也很热爱,所以才会在欣赏之后将这种热爱转化为文字作品。所以,写景散文中对景物之美的描写,既是作者的赞美之辞,也是作者热爱之情的凝结与体现,“赞美”因“热爱”,“热爱”而生“赞美”。写景散文的另一常见情感是喜悦或愉悦。美能够令人愉悦,从而产生喜悦之感;丑令人厌恶,从而产生痛苦之情。因此,作者欣赏与描绘景物之美时,心情是愉悦的。景物之美吸引作者,让其“赞美”“热爱”,并在欣赏中获得愉悦之情,这就是这三种情感产生的心理根源。这三种情感也是写景散文最基本的共性情感。此外,写景散文的共性情感还有向往与留恋或遗憾,其产生的心理根源是:美好的景物令人喜爱,未去之前定然心念之,这是向往之情;如果不能前去欣赏,就会留下遗憾之情;欣赏结束时,不想离开但又不得不离开,必然因不舍而生留恋之情。比如萧红的写景散文《火烧云》,火烧云这一特殊的景,其颜色以及形状变幻所产生的美感,自然而然吸引了作者的目光,从而让作者赞美、热爱它;作者欣赏火烧云这一奇妙的美景时,心情显然是愉悦的;火烧云稍纵即逝,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并不能时刻与天地共生、与作者同享,于是作者便生发出遗憾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不舍,从而生发留恋之情。

(2)个性情感。所谓个性情感,指作者将自己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感受,与特定的景物关联起来,在景物形态美的描写中寄寓自己独特的情感。共性情感的产生根源是美景吸引人,其生产肌理是触景生情,即美好的景物让人产生热爱、愉悦、赞美与向往、遗憾或留恋之情;个性情感的产生根源是作者的社会生活。作者或将其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情感投射到欣赏的景物之上,或因某一契机勾连起作者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某种独特情感,其生成肌理是情投景物、景中寄情。如琦君的写景散文《桂花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不但寄寓了对家乡桂花的赞美、热爱等共性情感,更是将桂花与童年、与母亲、与家乡关联起来,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3]。对故乡与亲人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是作者个性化的情感,它源于作者个人背井离乡的生活经历。季羡林的写景散文《月是故乡明》,描写了月下故乡的山、水,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看到的月亮,自然有对美丽月景的赞美与热爱等共性情感,但更主要的是抒发个性化的情感——强烈的思乡之情[4]。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围绕清华园的一方荷塘,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的景物之美,自然有赞美、热爱与愉悦等共性情感,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更主要的是抒发个人的独特情怀[5]。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情感,即以“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为主的复杂情感,也是作者的个性化情感。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与人生境遇,这一个性化的情感,既是朱自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是那个时代里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心情的袒露。

(3)独特感悟。写景散文的第三种主题意蕴是作者从景物的某种特性,或是在与自然的交往接触中感悟到生活的某种真谛、某种宇宙观或生活观。如宗璞的写景散文《丁香结》,作者目睹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这当然隐藏着作者对美丽丁香的赞美、喜爱等共性情感。但是,作者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得出这样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没滋味了吗?从而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6]。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三“‘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的设问,其实就是要引导学生探讨丁香结带给作者的人生感悟。《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描摹了黄河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这必然具有写景散文的赞美与热爱等共性情感。“这篇文章表现出的感想与思考,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作者不是泛泛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出的自然伟力,也没有循着一般思路,将其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歌颂,他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这样的感受与思考,既没有偏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又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体验。”[7]

写景散文是将细致的景物描写与丰富的情感表达融为一体的文体,它以细致的景物描写为主体内容,这是写景散文的血肉,在文本中是显性可见的;以丰富的情感表达内在精神,这是写景散文的精神内核,是文本中隐性不可见的,需要转化解读。写景散文的释义层解读,首先需要把握显性可见的景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之上解读作者的情感内涵。

二、解码

解码层的目的是解开文章作品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即隐含在文章作品中的手法技巧与艺术奥妙等,包括写景散文的“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表现手法”“言语智慧”等[8]。具体说来,写景散文的解码,需要经历从宏观文体特性解码到篇章个性解码的过程。

1.文体特性:体性解码

体性解码,指研究写景散文与非文学表达及相关文体的差异性,揭示写景散文的文体独特性。写景散文的文体特性解码,需要将其与同样写物的非文学表达的说明文进行互文阅读,研究写景散文与说明文的同与异,揭示写景散文的文体独特性。

最容易与写景散文混淆的是景观说明文,因为两者的写作对象可以一致,都可以是景观。但是,两者又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写作目的与功能不同。说明文重在讲述对世界或社会的认知,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对应的学科是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是实用性与科学性结合的直接表达。写景散文重在讲述对世界或社会的情感体验与主观印象,属于美学与艺术学的范畴,其对应的学科是文学,是文学性的隐性表达、间接表达。比如同样写小兴安岭,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要让读者认识小兴安岭,对其可以作地理学、地质学、建筑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方面的科学观察,研究的是作为客体的小兴安岭景观。写景散文的写作目的是写主观感受到的小兴安岭之美,要写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情感化的形象。第二,因两者写作目的与功能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写作内容的区别。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是传播事物的客观知识或信息。还是以“小兴安岭”说明文写作为例,其主要内容要介绍小兴安岭地质的形成原因与过程,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这些动物、植物的数量、繁殖、经济价值怎样?有哪些建筑?这些建筑的结构如何?是什么年代修建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建筑艺术?这些内容都是客观的。写景散文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景物的形态之美,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主要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小兴安岭之美:春天树木抽枝长叶、积雪融化、小溪淙淙、小鹿自由漫步的一片生机之美,夏天树木葱茏、阳光火辣、野花遍山的繁茂之美,秋天树叶金黄、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与冬天白雪纷飞、万物蛰伏的空旷气象。这些内容不单是小兴安岭的客观知识,更是作者主观情感化的景物形象之美。第三,因写作内容的差异,导致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即以认识世界与社会为目的,以客观知识或信息为表达内容;写景散文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即对所写之景、所状之物的各种美进行主观情感化的铺陈描绘。第四,写作功能与描写内容的差异,导致两者语言风格的迥异:说明文介绍的是景观的客观知识,其语言要求客观真实,平实朴素;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各种美,经常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与说明文的比较,我们可以归纳出写景散文的文体独特性:写景散文是以“描写景物之美”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散文,“写美”是其最为典型的表现。

2.篇章特征:篇性解码

面对一篇篇具体的写景散文,还需要从文体特征的共性解码推进到“某一篇”课文的个体篇性解码,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某一篇”写景散文的内在建构肌理,揭示出其内在建构的匠心智慧。

写景散文的篇性解码,首先需要结构解码,即揭示“某一篇”写景散文的素材选择、裁剪技巧与结构搭建的奥妙。每一篇与景散文都以其独特的艺术结构来呈现内容,这种艺术结构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建构匠心[9],这就好比建楼时对楼房材料的选择与框架的打造。写景散文的结构,从静态来看是呈现素材及其结构组织,从动态来看是作者情思激发生成、材料取舍裁剪、文本组织结构的心路历程。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具体的结构建构技巧是:作者选择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观察与选材,挑选出典型的景物,然后对其分别进行描写,并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形成春夏秋冬的四季结构模型。《海滨小城》则不同,作者在观察、选材等方面采取的结构建构技巧则是:在同一时间点观察对象,选择海边沙滩、庭院、公园与街道四个不同空间的景物分别进行观察,然后按照特定的空间次序进行描写,形成空间结构模型。

结构解码后还需要艺术技巧解码。如果说素材选择、裁剪与结构安排是房屋的框架,那么藝术技巧则相当于房屋的装修与装饰。写景散文的艺术技巧,指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与技巧以强化表达的效果。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小兴安岭时,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技巧,突出季节之间的变化:春天时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积雪“融化”,“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溪“涨满”春水,小鹿或“散步”或“喝水”,或“侧着”脑袋“欣赏”自己的影子;夏天时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早晨雾从山谷“升起来”,森林“浸在”浓雾里,太阳“出来”,阳光“穿过”树梢,“照射”在草地上,草地上则“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秋天时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松柏更加“苍翠”,秋风吹得落叶“飞舞”,山葡萄、榛子等成熟了;冬天时雪花“飞舞”,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观潮》则运用了蓄势的艺术技巧:作者开始并没有直接描写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而是运用两段(第二至第三段)文字先描写潮来前的钱塘江平静景象与潮来时的壮阔景象,尤其突出人们的期待心理,通过蓄势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天窗》在描写天窗外的景色时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技巧:既实写了天窗外的实景,又通过想象虚写雨、风、雷、电扫荡世界的景象,由天窗看到的一粒星、一朵云联想到天空闪烁的星星、无数形状各异的云彩,还从天空玻璃掠过的黑影联想到蝙蝠、夜莺与猫头鹰。

最后是语言解码。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写景散文的解码最终也需要揭示文本语言的秘密。语言解码,最重要的就是揭示语言特征与风格。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非常“威武”,这样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既形象又生动,描写海鱼时说有些海鱼“像插着好些扇子”,有的“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把海鱼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2]150。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富有美感。比如,‘抽出’一词将春天枝条快速生长的样子描绘得形象直观,‘葱葱茏茏’‘严严实实’‘封’等字词表现了夏天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写出了勃勃生机,‘浸’写出了被浓雾笼罩的整片森林宛如仙境一般的美;‘献’体现了小兴安岭特产的丰富,尽显‘巨大的宝库’的价值所在。文中的语句表达富有变化,充满情趣,比如‘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把小鹿的机灵可爱写得特别形象。”[2]158

三、评鉴

写景散文评鉴层的阅读,需要通过互文阅读比较文本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即从某个角度,将某一篇或某几篇写景散文放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比较发现它们的同与异,从而解读其独特性。

写景散文的互文阅读,可以比较其情感意蕴上的差异。将《富饶的西沙群岛》《桂花雨》与《丁香结》放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写景散文情感意蕴的差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怡情型写景散文,主要表达了对描写对象——西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桂花雨》是寄情型写景散文,不仅表达了对故乡桂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童年和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丁香结》则不仅表达了对丁香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由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感悟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才有滋味”这一独特的感悟。写景散文的互文阅读,也可以比较其文体上的差异。将《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桂花雨》放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美丽的小兴安岭》单纯地描写小兴安岭的景物形态之美,这是纯写景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描写双龙洞的奇特风景,但作者是通过游览参观的方式,在移步换景中,将双龙洞的山路、洞口、外洞与内洞的风景描写出来,这是写景游记;《桂花雨》既描写了故乡桂花的形态之美,同时也叙述了童年的摇桂花之乐,将叙事与景物描写进行有机融合,是叙事性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评鉴层的阅读,还需要在互文阅读中与作者或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并对每篇写景散文进行鉴别评价:这篇文章究竟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不好在哪里?这就是审思式或批判式的阅读。比如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文章标题中的“富饶”是西沙群岛的总特征,文章主体内容应该围绕富饶展开,第一段中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也是总特征,其中“物产丰富”指向“富饶”,但已经多出一个“风景优美”,与标题有了不同,而“可爱”用来修饰西沙群岛,不太合适;最后一段开头说“富饶”的西沙群岛,最后一句却又说“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显然也不能完全对应。因此,作者对于单纯写西沙群岛的“富饶”,还是既写其“富饶”又写其“美丽”,一直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反映到课文当中,就是一会儿只说“富饶”,一会儿既说“美丽”又说“富饶”。而看课文的主体内容,第二段对海水颜色的描写,显然仅指向“美丽”;第三段对海底生物的描写、第四段海水中鱼的描写、第五段中对海岛上鸟的描写,既体现了物产丰富——“富饶”,也体现了景物的“美丽”。因此,文章主体内容其实两者兼顾,标题修改为“美丽而富饶的西沙群岛”可能更准确。再比如将《黄果树瀑布》与《壶口瀑布》放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可以发现,两者都是写瀑布,描写对象类似,都描写了瀑布之美,描写内容也类似;但是,前者仅描写了黄果树瀑布之美,而后者还由壶口河水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联系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感悟以及“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人生哲理。显然,后者比前者要深刻得多。也正是如此,前者选入小学教材,后者选入初中教材。

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目前基本停留于对课文主要内容——景物形态特征的浅层感性体验,缺乏学理的反思,亟须开发专业的解读与鉴赏学知识。写景散文的三层级解读,就是希望能够为其提供理解与解读的新视角,打開写景散文解读的一扇新大门,使其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8]黄伟.精准聚焦,拾级而上:三层级阅读教学微课设计[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7):28-29,33.

[9]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解码
在“融合发展”中实现“蝶变”——解码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坂地村的振兴崛起之路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文化解码
文化 解码
溯汉字之源 为阅读解码——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策略探析
文明 解码
“软硬”兼施看视频 高清解码深入解读
软解码or硬解码?
祈使句的用法解码
3G信道解码芯片TV3G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