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多元素,点亮小学数学“活”课堂

2022-02-20黄敏青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黄敏青

【摘要】所谓“多元素”就是在课程改革的教育下为学生创设的一种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题意、激发学习情趣、开发学生思维,提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环境。本文以名师课例为基础,浅谈如何引入多元素,点亮精彩課堂。

【关键词】多元素;点亮课堂;小学数学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的高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观看了名师精彩课例后,将多元素融入教学,增加教学的的趣味性,能够促进教学高效,点亮魅力课堂。

一、把“核心词”元素带进课堂

在教学中,笔者渐渐认识到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考虑它的价值,考虑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能力?是方法?是习惯?还是意识?而这一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得还很不够。比如,关于平均数教学。它的核心词是什么呢?在观看吴正宪教师的课例之前笔者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简单地认为重点就是教给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而把意识的培养放到了次要位置。在观看了吴正宪教师的教学课例以后,笔者的感受尤为深刻:平均数教学应该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数学也是这样,需要用到平均数才会产生平均数。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平均数的产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一组踢毽子的数据,让学生来评判哪个小组的学生踢得好,学生想到的只是方法。如何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求?吴正宪教师让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一次次矛盾中对平均数产生了需求,从而自己提出了平均数。其次,联系实际,进一步来感受、理解平均数。记得以前在教学平均数时,当学完方法之后,接下来多数是机械的练习,虽然有时也让学生分析数据,谈感受,但都只是粗略地带过。而吴教师选了五个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有先估算再谈想法的;有结合实际比赛(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平均数的;有通过对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结合辩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有在游戏中学会分析问题要全面的。可以说,囊括了平均数的方方面面,使笔者清晰地认识到,理解和感受平均数的意义、特点和作用才是教学的重点。

二、把“和谐美”元素带进课堂

黄金分割比是解释比例的符号;数学书上圆的定义、圆的面积和半径之间有着简单而和谐的关系;数量关系式中也存在一定的和谐美,还有一些常见的曲线也足够体现出数学的和谐美。如,四叶玫瑰线、对数螺旋线及熟悉的“莫比乌斯”曲线。“莫比乌斯”曲线的和谐美在它的外观和思维空间里面的合二为一中均能充分体现。高众教师的优秀课例《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开始把一条长长的纸条的一边扭转,然后再与另一边完全粘贴起来。这时,一只蚂蚁从纸条一边的任意一点爬行出发,会发现它可以顺着纸条的所有路线回到原点。观看了高老师的精彩课例,让笔者感受到莫比乌斯带呈现的神奇之美:从猜想到动脑,美在思想;从模仿到创造,美在创造。这正体现出神奇的“合二为一”的和谐美,这恰是我们平常数学教学所需要引入的美的元素。

因此,借鉴了高老师的优秀课例设计,在讲授这节课时, 笔者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通过“猜测—验证—探究”来组织新课,以问题为载体,由易到难,步步推进,让学生感受着数学神奇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快乐。首先,从一张普通的纸入手,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神奇的莫比乌斯带。通过探讨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次,从创设悬念入手,通过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剪,变幻出神奇的结果;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质疑—探索的全过程,在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猜测—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最后,通过欣赏莫比乌斯带的一些应用,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带的作用,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和实用性,再一次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三、把幽默元素带进课堂

把幽默的元素带进课堂,用精妙的比喻诠释枯燥的知识,亦是增加课堂趣味的好办法。例如,在讲“去括号”和“加括号”的问题时,书中的法则很枯燥、很拗口,不便于记忆。笔者便把括号比喻成“小屋子”,把括号前面的“+”比喻成天使,把括号前面的“-”比喻成魔鬼,说遇到“天使”很幸运,可以歌唱:“我还是原来的我”,不用变;当遇到“魔鬼”就要“抽筋扒皮”,全要变号,无一幸免。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只用了两道例题。真的是事半功倍。

课堂上表现得幽默风趣,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批评,就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用不一样的方式,既让学生发现错误,也能维护自尊心。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很多学生总是忘记用括号外面的乘数去乘括号里的所有加数,于是就出现了(50+5)×4=50×4+5的错误。这时,笔者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对学生说:“4既是50的好朋友,也是5的好朋友,把4给了50但不给5的话,5就会不开心的。”这样一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恍然大悟,在课堂中幽默一下,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让学生明白了“分配”的概念,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把多种艺术形式带进课堂

在讲述知识时,可以把枯燥的数量关系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形象直观地表现数理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学生爱看,且记忆深刻。学生学得明白,教师教得轻松。例如,笔者在讲述“互为相反数相加等于零”的性质时,就以水与火的漫画作比喻,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而且此处的习题准确率很高,收效很不错。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经常串联很多的歌词。例如,在利用“加法交换律”做题时,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交换位置时经常忘记交换绝对值前的符号,从而造成计算错误。这时,笔者借用《达坂城的姑娘》歌曲里的一句,把歌词改成“带着你的符号,还有你的全部跟我一起来!”并附上一个动作,突出了此处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运算时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会了,教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通过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今数学教学中明确提倡的一个观点。它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只会解题的工具,而是要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就会出现许多不同解题的方法。

笔者听过一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新授课,师:(出示:36+8= )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大家可以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方式解答(教师巡视)。班上每个学生马上动起来,摆一摆、算一算、拨一拨。师:下面,我们来汇报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生1:把36分成30和6,先算6+8=14,再算30+14=44。生2:把8分成4和4,先算36+4=40,再算40+4=44,所以36+8=44。師追问:能说说“为什么把8分成4和4”吗?生2:因为36+4=40,凑成整十数,所以这样拆。师:说得真好!还有要分享的吗?生3:我是用摆圆片的方法,先摆出36个圆片,接着在个位上摆8个小圆片,通过数一数等于44。另一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上台演示:可以直接在十位上添1个圆片。因为个位上的10个圆片可以用十位上的1个圆片表示。师:你真聪明,真是个爱思考的好孩子。是啊,我们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所以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1。生5:我是用接着数的方法,36往后数8就是44。生6:我是借助计数器上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36,再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8,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1,所以等于44。生7:我是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结果是44。这时,教师指出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生9:把36当作40,40+8=48,48-4=44。师:36接近40,当作40去加,多加了4,所以加完后要减去4。课堂上呈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要及时进行优化总结。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看出思维的碰撞,有些方法是连教师备课时也没有预料到的。实践证明,运用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以往的“要我学”模式,从而转变为“我要学”的模式,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把色彩带进课堂,把音乐带进课堂,把故事带进课堂,把快乐带进课堂,把多种元素带进课堂,课堂立体了,知识形象了,学生的心活跃了,教师的担子减轻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将知识化成潺潺流水,涓涓流入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会贯通,深入学生的骨髓,并能够学以致用,实现了教学的最终宗旨。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收获成功;在学习中快乐,收获幸福。这既是学生之幸,亦是教师之幸。巧妙地引用多元素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凸现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殷丛丛.多元素融合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9).

[2]殷瑛.数学课堂要适当“留白”[J].中国音乐教育,2006(11).

[3]狄晓玲.如何打造“给力”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21).

[4]王长鹰.数学课堂中的审美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5]周亚琴.精心打造充满艺术魅力的书写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1(27).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