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体育训练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2022-02-20曾文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曾文华

【摘要】体育是所有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运动方式的总称。初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重视体育教学。目前有多种体育运动,但是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常会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导致体育教学的目的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根据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预防,保证学生的体育训练获得积极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达到提升初中生身体素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体育训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体育训练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健康体魄,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利于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但是,体育训练也要注意技巧,高强度的运动极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人体组织或者身体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者生理上的紊乱,运动损伤对人体的影响可大可小,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必须了解因运动种类不同所需注意的不同事项。体育教师要提高初中生对体育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视,实现体育训练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

一、初中体育训练常见运动损伤

体育运动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因此有消耗身体多余热量、帮助控制体重的作用,运动过程中对身体呼吸和心脏的功能也有较高要求,提高肺活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使人的大脑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人体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适当的体育训练对大部分人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不合适的体育训练会导致人体受伤,根据人体损伤组织的种类为划分标准,初中体育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有骨折、关节脱位、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皮肤损伤、脑震荡等。若是中等伤或重伤,就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有一定阻碍。

二、预防措施

(一)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身体水平相适应

教师的体育安全防护意识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专业的体育教学水平,提前备课,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安排教学时,要实时关注学生的身体水平。例如,有的学生心脏功能有异常,教师就应该在了解学生的真实身体状况后,安排其它运动,不能一味追求全员健身、全体运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身体发育情况和体育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初一学生可以进行广播体操、跑步、排球的技巧教学,初二学生可以学习铅球投掷、篮球、健美操、800米跑步等,初三学生可以安排短跑、1000米、跳远、跳高等教学项目。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过程指导,帮助学生在运动时改变错误的动作,避免出现损伤。而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运动情况,加强教学责任心,不能把任务安排给学生就离开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二)培养学生体育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

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发展不够成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够全面,一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就是跑跑步、打打球,身体散发热量就达到了运动的目的,忽视了体育安全意识。不正确的运动方式会导致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并要求学生做好运动前的热身活动,提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三年级的短跑速度训练时,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2019年世锦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因受运动腰伤的影响止步于半决赛,让人惋惜。教师通过一些热点的事例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安全防护意识,然后进行短跑技巧教学,强调短跑是以腿部肌肉发力为主、关节辅助的运动,短跑之前必须首先要有合适的体育训练装备,尤其是运动鞋,一定要穿着舒适,以使运动能顺利进行;其次,要进行肩部、肘部、腿膝、脚踝的关节活动,充分活动开各部位,才可以进行慢跑;还要注意体力,跑步时要注意不同时段速度的控制,手臂摆幅、脚部着地、腿部抬起等情况。教师要对其进行细节讲解,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

(三)加强体育运动的合作训练,保證学生运动时可以互相帮助

体育训练场地一般都有较多的人,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可以较少损伤的发生率,或许某个学生没看见别人的球过来,看见的学生给他喊一声就可以使他避免被球砸伤。很多体育运动需要较多的人数,如,足球、篮球等,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敏锐度,增强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例如,几个学生在打篮球,传球时学生就会时刻注意球的位置。同时,同组队员之间也会加强关注,注意各队员所处的环境。这样,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解决,或者可以快速叫来专业人士帮助解决,有利于提高处理问题的速度,减少损伤程度。

三、思考与建议

大部分运动损伤的形成都是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导致的。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从思想上强化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对运动技巧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方法。其次,向学生传授急救知识也是必要的。因此,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教学时,教师还应增加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内容,以防学生在出现运动损伤时乱处理导致伤害加重。急救知识不仅可以对自己进行救助,也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如,身旁同学擦伤时可以采取简单的措施帮助伤口的消毒,从而避免因不及时处理伤口滋生细菌而导致伤口发炎。体育运动有很多的突发情况,学生应该掌握基本处理的急救知识。教师可以开展运动损伤救助演练活动,让学生实际演练,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例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出现肌肉拉伤时可以用冰块冷敷,进行加压包扎,消除肿胀,然后有条件的尽量平躺,适当抬高患肢。如果严重受伤,则需要口服止疼药,在24小时之后进行痛点注射,实施理疗与按摩,必要时应外敷新伤药,防止学生因为不懂基本常识而继续运动,加重伤情。对于关节韧带拉伤,应先外敷和加压包扎,如果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必须用夹板实施固定,在24-48小时以后,外敷新伤药,实施痛点注射,三天后进行理疗、针灸与按摩。同时,要尽早参与功能锻炼。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韧带完全断裂,则必须去医院进行手术缝合。

综上所述,初中生由于对体育知识掌握不全,在训练中常会出现运动损伤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安全防护意识教育,根据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获得正确的运动理念和运动方法,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训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初中体育课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体育艺术,2019(11).

[2]石兴宇.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术,2018(21).

[3]文武.探析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8(9).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